上海632处优秀历史建筑,至今已有1/3得到修缮或更新,今年又启动了20多处的保护工程;同时,与“最严格保护”制度相适应的保护机制、保护技术日臻成熟
上海的一部分城市记忆,留存在建筑上;经年累月风雨侵蚀,这份记忆渐渐模糊……修复优秀历史建筑,是为了让模糊了的城市记忆重新清晰。
黄陂南路上,“梅兰坊”这两天搭起了脚手架,4排石库门新里建筑开始修缮。清水红砖外墙,要用相似的材料修补;开裂了的落水管,要换成最先的黑色铁质管子;住户们添加的凸窗、空调架子,要设法“藏”起来……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上海2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全面启动了保护修缮工程;而截至目前,全市632处优秀历史建筑中,已有1/3左右得到了保护性修缮或更新。在此同时,与“最严格保护”制度相适应,上海已逐步形成一整套保护机制,摸索出了日臻完善的保护技术。
留住市井生活气息
17号底楼飘散着饭菜香,80多岁的李老伯一边吃着饭,一边给记者指点家里那些宝贝:地上,是古董级的拼花地砖,墨绿和白色相间;头顶,一长串石膏小花勾勒出天花脚线……这些细节,曾经给屋子增添灵动。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处负责人说,“梅兰坊”是石库门向新式里弄过渡阶段的建筑类型,在上海为数不多;不过可以想见,当这些房子2005年被确定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时,垂垂老矣!不仅因为岁月,更由于人为:57个门号,挤住着近400户人家,蜗居逼仄,逼出了不少私搭乱建,负荷过度,造成了许多损坏渗漏……破败建筑里残存的记忆,那些地砖、那些石膏小花,看得人心酸。
3楼的老卢,搬了把椅子坐到弄堂里。他在这儿住了60年,越住越憋闷,已经习惯“逃”出来透透气。“这房子啊,外面下雨、里头漏雨,楼下用水、楼上没水。”得知这次修缮要补好墙面、修好楼梯,还要更换生锈的水管、老化的电线……老卢满心期待。
这些年,针对直管公房中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的里弄住宅、花园洋房、公寓大楼,上海一直在做保护性修缮。通过市区房管部门联手,目前已完成43处、40余万平方米建筑的修缮,包括金陵大楼、山阴路新里、克莱门公寓、永嘉新村、静安别墅、愚谷村、涌泉坊等等,平均每平方米的投入在200-300元。这些历史建筑的重点部位强调“修旧如故”,禁止草率翻新;而困扰居民多年的屋面渗漏、水管堵塞、电线老化等问题,一一妥善解决。
留住老房子,才能留住这座城市传统的市井生活气息:屋檐下晾晒的衣物在风中起舞,弄堂口阿婆们拎着菜篮凑在一起说话,开饭时分从每扇门里飘出菜香……城市记忆这才有了清晰的细节、生动的实感。
那些鹅卵石的墙面
思南路上,修缮一新的思南公馆如一幅油画铺展开来,红瓦屋顶,清幽花园,赭色的百叶窗,还有鹅卵石的墙面。这一片51幢老洋房,也曾挤住过“72家房客”。整整10年“拆、改、留、建”,居民们搬去了新居,老房子在保护性更新中缓过劲来,回复雍容。
这些老房子的外墙最是别致,黑色、淡黄、暗红、乳白,一枚枚1角硬币大小的鹅卵石布满墙面,凹凸有致。据说当年,这许多小石头是不辞辛苦从南京六合的河床上找来的。它们大小、色彩不同,嵌上墙时用的粘结剂、工艺不一,修复前竟然排列组合出了60个试样,再考证思南路建筑的历史资料,这才选定了最具“原真性”的用材。师傅们把小石头和特殊粘结材料混合,刷上外墙,然后清洗掉表面的砂浆,露出卵石。
修复怀旧的外墙,用掉了800吨鹅卵石。思南公馆成片的花园洋房,还都加固了基础、拆除了搭建,整修了壁炉、锁扣、天花线脚;而不少新的设施和使用功能,地下车库、电梯、空调、通信等等,则巧妙植入。53号别墅的电梯,藏在一扇欧式木门背后,与别的门一模一样,一点不突兀;新增加的电器开关面板,是照着当年的材质、样式仿制的;各类管线隐匿进了楼板和吊顶夹层中……
在梧桐树影下,喝咖啡、品红酒,如今的思南公馆,已是上海又一个休闲去处、商务活动场所。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2003年底,上海确定了“外滩源”、思南路等15处成片保护试点,如今已见成效。10年试点中还探寻出了保护的新路,“以往一谈保护,就是由政府包揽。其实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更多体现在整体协调推进和严格的日常监管。”由于成片保护更新成本高、投入大,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探索社会参与、多方协力的运作机制,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模式。
味道慢慢出来了
不宽,幽静,行道树丰茂,沿路都是花园住宅和老式公寓……在整个衡山路风貌保护区里,它如一条鱼的脊骨,呈弧形伸展,两边“长”出华山路、五原路、复兴西路、湖南路、泰安路等5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最合适散步。这是在说1公里多长、2008年实施了保护整治工程的武康路。3年多过去,当新绿透墙而出,这条路静谧、质朴、优雅的味道慢慢出来了……
专家告诉记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道路、保护建筑等,做完了保护工程,一般3年后评估效果。历史风貌的整体感觉渐渐显现,需要这段时间的沉淀。
保护技术是否有效,也需要时间来印证。在上海高校中拥有最多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上海理工大学,有座思晏堂,主入口门廊的6根石柱是它最有价值的构件;不过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已严重风化,加上曾经多次用水泥砂浆草率修补,水泥中的盐分反而使受损情况更加恶化。2009年,师傅们为石柱做了一次“面膜”,将一种天然材料制成的排盐灰浆敷上石柱,以此“析”出石材内部起着破坏作用的盐分;除去“病根”后,再用原石材的碎屑配置成石粉,拿来修补表面破损。在最近3年的风雨考验下,石柱状态保持完好。
3年后的评估过关,也不意味着保护画上句号。建筑是静止的,保护是动态的。近年来,上海已逐步形成市区两级房管部门的日常巡查制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对违规行为劝阻处罚。
上海还成立了专业的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除了制订一系列修缮技术规范,“我们花了足足一年多,拍照、录像,找出原来的图纸,对所有优秀历史建筑做到底数清、账目明。”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这些“家底”已全部进入网上信息化平台,每幢建筑都列出了保护规范,并及时更新日常的动态管理信息。据介绍,这个平台正准备向市民开放,吸引更多公众参与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