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台风越来越近,上海紧急部署防范,确保城市安全。为应对暴雨防止内涝,地下供水管线的日常维护也成为上海迎战台风的重要部分。昨日,记者采访市南供水部门管线管理所了解“备战”情况。当晚,为了精确定位日间管网巡检时发现的疑似漏水点,供水部门组织听漏单位在夜间开展行动。
晚23:00,在双台风袭沪前夕,三支听漏夜巡队在长宁区仙霞路附近集结,布置任务,整装待发。他们将夜巡6小时,边走边听将近10公里,用灵敏的耳朵找到地下水管的暗漏点,以保障防台防汛期间的城市安全,并为供水部门挽回偷偷溜掉的经济损失。
依靠标有道路管网位置、走向、管径、材质、埋深等信息的管网图,已有10多年专业经验的陈师傅带领队友,按图索骥,在仙霞路某居民区门口发现了一处暗漏点,在用耳朵确定具体位置后,在地面上涂上红点。听漏队将在凌晨4点收工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绘制当天的暗漏检测图,并交付供水部门,为后续维修提供依据。
听漏队“听诊”地下 世界50米范围内锁定漏点
“来,过来听听看”,记者受邀后,拿起陈师傅的听音棒,贴住耳朵听。只听得地下一直有“咝咝”声,还伴有其他杂音。
“如何判断这里是暗漏点?”,陈师傅表示,漏水的管网才有声音,正常的是没有声音的。漏水的管网有会音波,因为水管本身有压力,如有漏点,水与管壁、地面、泥沙摩擦,产生不间断的声响。
当然,从轻微的漏水声精确判断暗漏点,还需要排除周边车水马龙的杂音干扰,并避开电缆、电信、电线等与自来水管网相伴地下的其他网线,这就是听漏师只能在深夜工作的原因。除此之外,对于听漏师,耳朵灵、悟性高、年纪轻、体力好,以及对管网的基础知识,一样都不能少。
记者与听漏师陈师傅和另两位同姓李的徒弟一起边听边聊.据介绍,听漏队伍一般通过管网附近的阀门、消火栓、水表来听音,判断疑似漏点,并用听音棒进行排查。“三分技术、七分经验”,有经验的陈师傅可以听到50米范围内的异常声响,而在定位后,能将具体漏点定位,误差不超过0.5米。
在走夜路的人的好奇目光下,听漏队伍边听边走,工作缜密,配合默契。这项特殊工种发源日本,上世纪90年代前后传入国内,第一批听漏师由于已过黄金年龄(30至35岁)都退了。据陈师傅介绍,上海最为国内地下管网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城市,对于听漏师的需求也最多,目前约有上百人从事听漏工作。由于国内没有相关的听漏专业资质,听漏师承袭师徒制,有悟性的3到5年才能为师傅做辅助工作。另据记者了解,上海听漏师的月工资,由于经验和技术不等,在4000元到6000元之间。
供水部门长年听漏 不给城市排水“增压”
“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查到暗漏点,下起大雨造成积水后,会加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市南供水管线管理所副所长陈炯告诉记者。据了解,暗漏点如果长时间成为“漏网之鱼”,城市地下的泥土被冲空后,可能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对附近的房屋、经过的车辆、路过的行人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由于地下常年漏水,造成地面塌陷的情况也不鲜见,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危机周边居民楼。如果在汛期出现此类情况,供水和排水同时发生事故,将对上海本已紧张的排水系统“增压”不少。
为此,上海供水部门为确保管网安全运行,每年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各个地区地下供水管线的巡检。但要具体定位漏点,除了专业的听漏仪、听音棒等工具,最终还需依靠听漏师的耳朵。
据陈炯介绍,作为市南公司基层单位的管线管理所,专业听漏队伍主要担负着管网明、暗漏巡检任务。管线管理所根据GIS(管线物理地理系统)提供的管线资料,划分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白天安排专人进行管网巡检,通过徒步巡视,翻查井箱对市政管网、街坊管网全方位巡视。在巡检或者修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准确定位的漏点,将及时告知听漏物探单位,由专业单位通过专业仪器准确对漏点进行准确定位,在及时维修后,确保管网的正常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