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水保姆”如今怎么排水?上海的地下“静脉”如何“活血化淤”?“海葵”来袭时,正好提供了一份答卷。
战“海葵”排水设备全部启动
从8日凌晨起,由于短时降雨量大力猛,闸北区海宁路、宝山区丰翔路、虹口区东横浜路、杨浦区黄兴路等路段纷纷出现积水,嘉定区陈家山路立交、普陀区祁连山路下立交更是出现了最深积水超2.5米的险情。全市6000多名“排水人”通宵达旦“转战南北”,申城各类排水设备全部出动四处“救急”。两天里区县联手、泵管联动,全市的网格化防汛排水机制紧急运转,趁着排水泵站在暴雨来临前已事先降低水位腾出库容,各类排水新设备都在暴雨中开足马力。到9日中午前后,申城因台风和特大暴雨导致的道路和立交积水已基本排除。
保畅通机械化养护率超80%
此前,本报“夏令热线”就曾到现场目击申城排水清淤的最新日常工作状态。其实,在申城地下纵横交错的9700多公里排水管道里,管道的日常疏通养护十分繁忙。昔日主要靠人的这条“看不见的战线”,如今的机械化养护率已经超过80%,“窥无忧”电视检测、钻水下的声呐探测、可吸可冲的联合吸污车等现代化“新丁”,成为城市防汛排水应急抢险中的主力军。
普善路上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泵站——彭越浦泵站24小时“上班”。借助工作占地足有3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的8台1700千瓦大马力排水泵机,每天苏州河沿岸日均80多万吨的污水都在这里“大汇总大中转”,再通过大口径管道,定点排进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
万泉路靠近富水路口,看不见的地下雨水管道经历声呐探测仪的严苛考验,“一丝不苟”地实地探测着管道里的淤积现状。
广灵二路上的友谊三村,可吸可冲的联合吸污车忙着给老式新村的污水管道排污清淤……
改旧网继续每年投2亿元
针对市民最关心的暴雨积水怎么办的问题,市排水管理处处长马远东介绍,上海针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老化、管径不达标等“老大难”,一直在实施个性化“看护”。从2001年至今,全市共投资9.2亿元实施了175个积水点整治项目,涉及187条市政道路,完成了87.1公里的排水管道改造,直接受益面积约40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申城还将继续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道路积水点改造。2011年,上海抽查排水管道1934条、支管道6313条,全市检测平均得分86.95分,同比提高了1.3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