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一流的饮用水质作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城市供水作为建设现代都市的基础工程、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实事工程,分期建成了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引水一期、二期工程、青草沙原水工程等,为中心城区实现集约化供水和饮用水达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伴随城市供水建设的全面提速,郊区农村化地区供水也步入历史发展新阶段,并先后经历了改造、提升、集约过程,包括农村自来水普及、村级水厂改造及近期郊区大规模集约化供水工程的推进。
在全市供水规划目标指导下,以各区域供水规划为基础,充分考虑了郊区尽快改善供水水量、水质、水压和服务的迫切需求,2002年以来,供水行业统筹规划了郊区集约化进程,城投总公司及下属各供水企业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投入到郊区供水集约化工程的推进中去,采用由邻近市属供水企业逐步切换、全面接管和区属骨干企业就近全面接管等方式开展了供水集约化工作,集约化供水达到了集中保护水源、优化水厂布局、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提高供水水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改善郊区发展环境等预期效应。
集约化面积。市南公司完成了青浦东部徐泾、华新两镇的供水切换;闵行公司完成了松江九亭、泗泾和新桥三镇的供水切换;市北公司完成了宝山、嘉定部分区域的切换;浦东威立雅基本完成了浦东川沙等地区的供水切换,奉贤公司完成了区内小水厂的切换。中心城区供水企业累计集约化面积达到580平方公里,占总供水区域面积的39%;奉贤地区集约化面积512平方公里,占奉贤水司供水区域面积的83.7%。
工程和投资。总公司所属供水企业共投入约45.3亿元用于推进集约化供水工程建设,完成水厂工程包括:新建金海水厂一期(40万立方米/日)、奉贤第二水厂(10万吨/日),扩建临江水厂(20万吨/日)、扩建奉贤第三水厂二、三期工程(20万吨/日)、奉贤原水(25万吨/日);完成泵站工程包括:新建临空、华翔路、青村、胡桥、金汇、平安泵站,改造了凤溪、徐泾、华新、钱桥、泰日、四团泵站等;敷设管线:敷设口径75mm以上供水、原水管道共计1200公里,改造集约化地区旧管网748.7公里。 关闭小水厂、深井和总表分装。集约化供水以来,通过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共关闭27家中小水厂、21个内河取水口及155个公共供水深井;供水企业对具备条件的村、镇、小区用户开展总表分装工作,共分装20179余只水表。
水质提高及受益人口。2011年集约化供水地区供水量规模达108万立方米/日,改变了原乡镇水厂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简单工艺处理的情况,实施了精细化水质管理和持续的管网改造,供水水质较集约化前明显提高,出厂水、管网水相关供水考核指标与中心城区水平相当。如:松北地区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地区管网水水质有了很大幅度提升,平均浊度从0.46
NTU降到0.22NTU,
管网水四项合格率从98.8上升到100%;奉贤地区集约化之前出厂水浊度为1-3NTU,目前出厂水浊度为0.11NTU,管网水浊度0.21NTU,已达到市中心城区的水平;青东地区除浊度下降外,出厂水三项合格率从71.46%上升到99.36%,出厂水锰合格率从14.52%上升到98.09%,氨氮从
4.00
mg/L下降到0.97mg/L;宝山集约化地区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平均浊度为0.11NTU、0.062NTU、0.044NTU,水质逐年提升达到较好水平等。上述集约化地区约214万居民直接受益。
服务水平提高。伴随着供水集约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集约化大大提高了供水企业服务面积和用户人群,原有的、被动的、不规范而且随意性较强的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保障供水服务水平。为了缩小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供水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机构整合、组建新的供水服务保障机购(客服中心、办事处、服务站点),以便尽快处置各类事件,方便当地用户就近咨询、缴费。(上水奉贤新成立客户服务中心,上水市南增设徐泾、华新两个服务站点,上水闵行成立九亭办事处和九亭、新桥、泗泾三个营业服务站点,浦东威立雅成立了浦江办事处和曹路办事处,并新设了川杨河、外高桥、机场等服务站点。上水市北增设罗泾营业站和及罗店营业站)。供水企业按照市水务局及城投总公司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对服务站点进行了统一标识设置、相应硬件设施的添置及服务环境的改善,方便了用户,提升了公司对外服务形象。
集约化供水的实施较快的改善了郊区乡镇供水水质,使乡镇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郊区乡镇的经济发展,使上海城乡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输入,有利于全面提升供水行业服务水平,让为民服务的宗旨得以更好地体现。充分利用资源,有利于供水行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