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博言>>稿件---------------------------------------------------------
 
袁朱静:不一样的青春记忆
 

——2013年上海市少先队队长学校赴美文化交流纪实

这一次34人的11天美国游学我会一直留在心底,
我会记得它带给我的感动,震撼,正能量;
我会继续前行,带着和你们的这份美好回忆!

    直到此次团里的学生在大巴上说出这段感言时,我才猛然惊觉我已经回到上海,回到中福会少年宫。想着2013年6月26日在少年宫集合出发的时候,家长们的嘱咐,团员之间的不熟悉,我的担忧还历历在目;转眼却已经回到了这片我所熟悉的土地了,迎接我们的是想念孩子们的家长,关心我们的同事。一个拥抱、一句爸妈、一个亲吻……在此刻看来是多么的温馨。我不敢说11天的美国游学能让孩子们彻底改变什么,但我相信在他们的心中一定种下了一颗种子,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不一样的课堂 不一样的教学
Hello, what’s your name?
Andy? Oh, We have two people call Andy!
Oh, Enzo, come on, come on, try it.
You name is Chris? You know, you have my name, so, take it easy.
Hey,Scarly, I remember you,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Don't worry, OK?

    随着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们到达了西雅图,遇到了第一位外教老师Chris和翻译小崔。在车上小崔大致介绍了西雅图的概况,介绍了Chris。我本以为他打声招呼就好,毕竟他不会全程陪同我们。但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跑到车尾,和孩子们一个一个的进行交流和相互认识,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也记得孩子们的担忧和秘密。这,不就是第一课,语言学习不就是从最基本的打招呼,认识朋友开始的?不局限于地点和开始的方式,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些什么,难怪在孩子们最后的感悟里能记住这仅仅相处了半天的老师。

Do you know the argue?
“Obama”“rocket”“taxi”“fire balloon”,
These words have a link?
Please play your imagination,tell me a story.
Now,We'll play a game,please back to your team.

    来到波特兰,孩子们认识了另2位外教——沉稳的Bobby和活跃的Eli,还有翻译小曹。或许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的课堂非常轻松,不用死记硬背些什么,不用按照课本强行练习……的确,我初次看到,也这样感觉。老师只是轻松地打着招呼,微笑着介绍自己,并让各位同学自我介绍。然而这些看似轻松的课堂其实蕴含太多的知识,不同的授课方式也让初到美国的孩子们不太适应。“袁老师,我听不懂!”团里的小悦拉着我轻轻地说。我知道孩子们的英语并不差,但当成段成段的英语不停的冒出时,孩子们一下子有点懵了,但好在有些人的英语底子不错,我就安排小悦坐在他们身边,希望她们能及时给予小悦帮助。我欣喜地发现,第三天小悦的日记里写道她能听懂上课的内容了,她自己非常高兴,我也替他感到高兴。别以为说说笑笑、开开心心就能结束一整天的课程?其实不然,只有真正经历过才知道,每节课都是一次头脑风暴,每节课都是一次提升,每节课都是自我认识的开始。“大学该不该免费?”“看病要不要免费?”“汽车该不该成为不合法?”“电视到底好不好?”……每天都有新的问题给大家讨论,而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或许平时的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讨论完后,你就能在课堂上听到精彩的英语辩论,我看着孩子们从第一天的无所适从到最后一天的坦然面对,并能侃侃而谈,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找出对方的弱点加以辩驳。

    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地点带给孩子们的又是各种不同的惊喜。我们带着孩子进入华盛顿大学,参观图书馆,“哇”“嘘”在图书馆中最多听到的就是两个词。硕大的图书馆,珍贵的藏书,还有安静到有些窒息的环境,给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带着孩子参观麦鲁玛瀑布,感受美国的天然景观,孩子们听着瀑布的涌动声,感受着微风吹拂的跳动,在大树下听Tiger介绍了麦鲁玛瀑布的历史和西雅图的概况。我们带着孩子进入OMSI科技中心,感受美国的顶尖科技,“这是什么原理?”“那里的小志愿者让我印象深刻,那么小却那么能干!”“我们比比吧!”“慢点慢点,小心小心。”“热胀冷缩原来可以这样做实验的呀?”……科技馆里的先进科技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直呼不过瘾。而我们的Eli和Bobby则适时地出现在孩子们身边,适当普及各种科学类的英语,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我们带领孩子们来到常青航空航天博物馆,在一架架飞机中席地而坐,听飞机的发展历史,看飞机的造型结构,模拟体验飞行的乐趣。在航天博物馆里学习了一天,孩子们却没有感到任何疲惫,反而都兴致勃勃,不愿离去。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自己都惊讶了,自己从来没有这么主动学习过。

    我记得英语中有这样的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而此次的美国语言课堂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开放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课堂中常用形式,带着孩子去体验、去参与、去挑战,他们才能记住、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不一样的国家 不一样的城市
Hello!
 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
May I help you?
Let me help you take a photo.

    一到美国,给我们印象最深也是大家感叹最多的就是,这里的天很蓝,空气很好。无论是热闹的城市还是僻静的郊区,几乎见不到露出土的地面,到处都是成片的绿地,令人心旷神怡。

    有孩子在去之前还担忧美国人会不会看不起我们?会不会对我们态度恶劣?但真正到了那里,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当我们走在街道上,迎面而来的人都会微笑的和我们打招呼。而当我们的孩子们身穿统一团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会得到大家的关注,他们会走近询问我们从哪里来?而孩子们则会骄傲地回答中国,有些美国人甚至还会和孩子们说一两句中文,让我们倍感亲切。如果看到我们要拍合照,就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要帮助我们;如果我们需要问路,他们都会停下来微笑并耐心地回答你;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大家都井然有序,礼貌有理。最让孩子们深刻感受的就是交通,团员小宸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过马路时,我发现这里的路口竟然没有信号灯!正当我感到奇怪时,看到几个美国人从马路的那边走过来,他们并没有像我们从小老师教的那样‘过马路要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车辆才通行’,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而马路上行驶的车辆看到行人也都很有秩序地停下,等待过马路的人安全到达对面才开始行驶,其中没有一个按喇叭,大家都安静地等待着。甚至我们团队过马路的时候,有些美国人伸出头来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让我们完全没有在异乡的感觉。”这样的感触在很多团员都有,而让大家觉得难的是,怎么让中国也能像美国这样?其实每个人只要改变一点点,对社会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只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总有一天,中国一定会做的比美国出色。

    参观波特兰市政府厅是孩子们最为感兴趣的地方,大家都很好奇美国的市政府厅是什么样子?真的可以随便进去参观吗?外国人也可以吗?一到那里,就看到市长助理茱迪出门迎接大家,先带领大家来到了市政府厅广场,在那里茱迪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为纪念苏州和波特兰缔结友好城市10周年,苏州市政府赠波特兰人民太湖石一峰,取名为“奇石灵通”。波特兰特别欢迎这位友好的“使者”,光是为了选址,市议会就很认真地开了好几次会,更为了安全起见,和在石峰后面撑上了钢管,以防压到贪玩的孩子们。这真正是以人为本啊!接着茱迪带领我们进入了市政府大楼,孩子们来到市长的会议室徐徐入座,茱迪给孩子们讲解了波特兰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了波特兰的市旗,讲诉了市长的办公形式等,引来孩子们无数的问题——“真的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吗?”“哇,开会的地方竟然有2层!那么多的椅子是给谁坐的呀?”“这么大的钟是用来做什么的呀?”“任何人都能提案的吗?提案的流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市长有那么多的助手,谁是负责教育的?谁是负责生活的?”“一般什么时候会开会呢?”“这里的法制真的和我们国家完全不一样呢!”……最后,茱迪让孩子们模拟了市长开会流程,子安、小雯、金河、希希、小婕分别模拟了市长和市长助理,依伊模拟了市长秘书,子谦模拟了律师,壮壮、子轩和小珂模拟提案人员,根据茱迪介绍的流程,孩子们完成了一次提案,“市长”子安敲响了通过的木槌,一个向民众敞开的市政府,一个听取民众心声的提案会,相信通过此次模拟,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对于波特兰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不一样的眼泪 不一样的笑容
小鸟总有离开家的时候,
只有真正离开呵护的小鸟才能展翅飞翔!
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你的身边,
人生总有那么几段路程需要你一个人,独自去面对,去承担!

    团里有不少孩子是第一次离开国门,离开父母独自在外。白天,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学习、欢乐,充实而又有意义;可一到晚上,想家、想父母,孤独感、无助感油然而起,于是眼泪便成了被窝里的伙伴,迟迟无法入睡,更拿出手机拨打给远在家乡的父母,不仅影响到父母的心情,更影响到第二天的生活。此时,我们团长沈老师发现了这些孩子的情绪,立刻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怎样更快的调整时差,更好的适应独自一个人的生活,怎样更快的长大?沈老师像妈妈一样安慰着每一个人,不厌其烦的告诉大家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怎样才是真正的长大?通过沈老师的疏导,这些孩子渐渐开始克服并战胜了这个问题。眼泪,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它能舒缓我们的情绪,能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但要真正的长大,它只能是一个过客,我们要和它挥挥手,向着远方的路前进。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面对他,克服他并努力战胜他。小潘告诉我,她想家想妈妈,于是偷偷的在被窝里哭,沈老师的安慰让她很温馨,而翻译哥哥小曹的那段话让她感悟许多,小曹通过自己的留学生活告诉她,不在父母身边的我们要如何自理自立,如何做到让父母放心,如何学会一个人飞翔,这对她的感触很大,让她想了很久很久。其实,对于团里所有的孩子来说,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很多问题、麻烦、困境,全都需要自己一个人面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欣慰的发现,大家都在慢慢的长大,他们可以自己洗完衣服晾好晒干再熨平,他们可以有节制的花费自己的零花钱去给自己的家人、朋友们买小礼物,他们可以在营业员找钱问他们哪里来时骄傲地说"We come from China."然后,我看到了大家快乐的笑容。

    我永远记得在海滩边上,孩子们的笑容。原本只是想踏踏水玩玩的孩子们,被海滩上热情的美国人所感染,当浪一阵又一阵的向他们袭来时,当热情的冲浪人一波又一波的向他们涌来时,我看到孩子们无法控制的开始奔跑、开始跳跃、开始嬉戏玩乐、开始泼水大战、开始尖叫、开始大笑……我看到了闪耀的青春。贝贝说:“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青春就是抛开所有,就努力疯狂那么一次。”尽管最后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但却阻止不了脸上的笑容和依依不舍的情绪。

不一样的责任 不一样的友谊
当老师宣布我是组长时我很惊讶,
我知道考验来了,
组长不好当,得有觉悟、责任心。
真的很想回到那些天,如果我知道在分别后会如此的想念;
那与大家在一起时我一定会加倍珍惜与大家一起的欢乐时光的。

    第三组组长马哥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组长我要承担很多。我发现我的组中有两个初三的“哥哥”,他们看起来很沉默,他们只互相说话,却不与别人沟通,我们玩游戏时他们也不喜欢参与。当时我就立下目标:一定要要让我们组成为最团结的一组。于是我就开始试着了解他们……”;第一组组长千辰总是能第一时间的找到自己的队员,积极鼓励队里的小弟弟参与英语课的辩论活动,督促队员放好贵重物品;第二组组长“老大”不仅是组里的老大,更是整个团的老大,谁的东西掉了,她总是第一时间帮助寻找,团里有人不舒服,她天天嘘寒问暖,在一起吃饭,她总是帮助小弟弟妹妹们盛饭端汤,其他组的组团心情不好,她更是担忧,一直在想办法安慰他……要说组长们的事,有很多很多,这些组长要关心组员、要带领组员参与活动、要协助老师,他们担负着比一般孩子更重的责任,而这也让这些孩子们在迅速成长着。

    “11天过好快啊!”“我会想你的。”“我们要保持联系哦!”“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了”……回上海的途中,孩子们纷纷说着离别的感言,留下联系的方式。小羽说:“我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很难遇见的,但如果遇见了,一定要珍惜。我记得我们组小悦问小笛以后会不会联系,小笛坚定地说‘会’,我看到这句‘会’里蕴含着是对朋友承诺的信守,当时我不禁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滋润了我的心田。”

    11天,5位老师,我受益匪浅。沈老师,是团长更是团里的“大家长”。她像妈妈般关心呵护着团里34个孩子,她会仔细的观察每个团员,给予每个人正确的引导,她会用很好的方法疏导团员们的心理,她会耐心的提醒大家带好随身物品,孩子们买礼物时,她会给些贴心的建议……杨老师会在生活上给予大家帮助的老师,她会为我们做翻译,她更会在吃饭时督促孩子们多吃蔬菜、米饭,更会为孩子们排长队买冰激凌,我清晰记得在转机的机场,有个孩子的护照不见了,大家找了很久,翻遍了所有的包就是没有找到,杨老师二话不说带着孩子就往飞机走,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在飞机上找到了护照,我当时对杨老师充满了崇拜之情。顾老师和周老师总是默默关心着大家,虽然他们并不怎么说话,但一到关键时刻,作为男老师,他们总能为大家出力,我记得他们帮孩子们的行李箱一个个的装到另一辆车上,他们为孩子们提水,他们为孩子们去买点心……所有老师都很值得我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和能力。

    11天,38人,同住同吃同学同玩同哭同笑……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不会忘记在美国大家一起给希希过生日,不会忘记在海边的撒欢,不会忘记和外教告别时的眼泪,不会忘记鬼屋里的相互依赖,不会忘记给予大家勇气的“爱的鼓励”,不会忘记过山车上紧握的双手,不会忘记一起做游戏的尴尬,不会忘记英语课上激烈的辩论,不会忘记玫瑰园里的跳跃,更不会忘记“突然好想你”。我想,这些感想,藏在心里才是最真实的,因为那里有我们大家的青春。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