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老师周建中为孩子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
周建中与女儿“谈科学”漫画 花火 绘
提起科学,有的人觉得遥不可及,甚至无味,但在一位爸爸的眼中,科学像一幅幅美妙的卡通画,灵动而可爱。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学英语、学钢琴,可是周建中却一门心思带着孩子学科学。他既是一个6岁孩子的爸爸,也是一名科技老师。“科学是美丽的。”在他看来,关键是要为孩子找到一把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
用故事解答科学原理
如果你是3岁孩子的家长,每天都会接到孩子抛出的各种“问号”:“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种子为什么会发芽”,“汽水怎么会冒小泡泡”……周建中也不例外,每天都会被孩子缠住不停提问。
“如果因为工作忙,或者不耐烦,就不回答,那不行。”周建中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好奇心。他认为,提问说明他们善于观察,如果回答“不知道”,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好奇心渐渐消失。可是,怎么回答这些与科学有关的小问题,是门学问。
一次,女儿问“水蒸汽是什么”。一般,搜搜百度或者查查资料,就能即刻为孩子解答。但是,周建中脑海里却构思出一个小青蛙与水珠的故事。“小青蛙到湖边玩耍,无意间跳到荷叶上,发现了一颗和他一起动弹的小水珠……可是,太阳公公出来以后,小水珠慢慢变小了,甚至消失了。”女儿皱着眉头,仔细聆听:“小水珠为什么不见了?”周建中继续讲:“太阳公公下山了,晚上气温降低,小水珠又回到了荷叶上……”通过这个故事,周建中慢慢告诉孩子“蒸发”原理。他没想到,孩子喜欢这个故事,拖着他连讲了7天。周建中说,科学原理被包装得形象化了,变得更有趣了,贴近孩子的认知。
带孩子“做实验”
读者也许有疑问,这个父亲为什么这么会“讲故事”?用周建中的话来说:“这得益于我的双重身份。”
周建中当过高中生物老师,也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过科技指导老师,现在是中福会少年宫的科技老师,“校内校外的科技老师,我都做过了。”
汶川地震后,周建中去都江堰当教育志愿者。“经历创伤的孩子,在做实验过程中露出了难得一见的惊奇和欣喜的神情。”周建中开始思考:“能不能用简易材料,将‘实验室’搬到每个家庭?”
鸡蛋为什么浮起来、种子怎么“出汗”了、水有“皮肤”知道吗……周建中设计了50个小实验,材料都简单易找。6岁女儿当“模特”,一个个步骤尝试,拍下一组组“实验照片”。
看得多、问得多、做得多,孩子也给周建中带来欣喜。一天,孩子将报纸折成四个角,弄得皱皱的,盛上水放入盆中。不一会儿,只见报纸的四角慢慢舒展开来。孩子连忙将爸爸喊来:“我想让报纸开花,所以想试试弄湿了它是不是会开花,没想到真的开花了。”
体会“X”的魅力
课外培训机构所开课程一直是家长需求的“风向标”,奥数班、钢琴班、英语班……这类课程才是家长心目中的“牛课”,“很少听说家长把孩子送去科学班或实验班的。”有的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学课程因为“零报名”被迫取消。
“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来说,科学不应该被边缘化。”周建中说,国内小学的核心课程一般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小升初”;而自然等与科学有关的课程,却基本上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可是在欧美,科学课一直是核心课程,而且做实验所占比重很大。
“科学就是奇妙的‘X’。”周建中掰手指算:它涵盖植物、动物、人体、物理、化学、气象、环境、地理、工程等范畴,非常广泛。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科学教育中添加其他成分,比如艺术、文化、语言等,将“真”与“美”更好地融合。
“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而不是将他们局限在几个考试学科中。”周建中说,诺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默雷·盖尔曼从小对什么都感兴趣,最后学了物理,“这样他后来才更加体会到DNA双螺旋的活力美、用原子砌成的‘纳米世界’的纤巧美……”周建中说,他会一直带着孩子们,在实践的道路上感受和收获科学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