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福会少年宫贵州文化寻访夏令营
2012年7月30日早晨,营旗在中福会少年宫飘扬,“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中福会少年宫贵州文化寻访夏令营一行师生25人正式出发,踏上了寻找、体验贵州文化的为期五天的旅途。
同为中国的一部分,贵州和上海由什么不同?那里的孩子们过着与上海的孩子怎样不同的生活?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世界?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次夏令营活动以深入了解贵州文化为重点,途径贵阳、千户苗寨、镇远等地。贵州省博物馆、苗寨鼓藏头家、青龙洞等贵州文化的坐标处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整个旅程满载着惊喜与收获。
搭建沟通的桥梁
在贵州省团委少年部的积极支持下,代表团一行于第三天前往了贵州西江民族小学和该学校的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文化交流。
交流在两地学生精彩的才艺表演中展开,苗族的同学们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苗族侗歌,号称“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还有在每12年一次的苗年上才会跳的节日舞蹈,让大家对苗族的歌舞文化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而上海孩子们的表演由民族舞、歌曲、空手道演示以及竹笛演奏组成,显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海纳百川的特色。
交流演出结束后,苗族和上海小伙伴们团团坐下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交换起了联系方式以及互赠小礼物。接着,大家手拉着手,跳起了苗族特色的团圆舞。在一片热情友好的气氛中,西江小学的校长捧上了赠送给我们的礼物——一对象征着勤劳与幸福的牛角。而少年宫则回赠了一副意寓相见欢的剪纸作品——喜相逢。
最终,交流在一片惜别和祝福中结束。孩子们带着苗家人民的热情,带着对苗族文化的崭新认识,离开了西江小学。
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因为两地的经济差异,贵州的生活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极少离开父母怀抱的小营员们是艰苦的。但是,崎岖的山路,味道奇特的饭菜,赶之不尽的蚊虫并没有打消孩子们对于学习贵州文化,体验贵州生活的热情。孩子们手捧着贵州探访夏令营的学习手册,一路认真看,专心记。在博物馆,孩子们紧跟着讲解员,手中相机咔嚓不停,仿佛要把整个贵州带回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笑称:“这些孩子拍照的热情比购物还疯狂”。
除了对于贵州文化的考察,夏令营师生们还深入苗族人民的生活,住在苗家的吊脚楼,观赏着苗寨山景;坐在庭院中,享用着苗家主人用柴火烧出来的长桌饭;在苗家主人的农地里,孩子们拿着简易的农具,挥汗如雨的挖着土豆,并时不时伴随着收获的欢呼;夜晚,孩子们围在山泉水冰过的西瓜旁,面对清澈的夜空,分享着心得体会。
一切一切的所见所闻,都仿佛是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门扉,让人惊叹,让人赞美!
发现全新的自己
在这5天的生活里,孩子们的成长是让人惊喜的。克服了最初的艰苦的感觉之后,孩子们逐渐变得更加的成熟,更加的懂事。本来晒晒太阳都觉得辛苦的小同学,已然能够自己拎着行李爬上山头;本来各自为战的餐桌也渐渐出现了自发的小服务员;在一些难走的山路上出现了更多的孩子愿意自觉站出来搀扶着其它同学;诉苦声越来越少,自信的笑容渐渐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记得有一个孩子,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带着自己的行李箱爬上了山头的住宿地后,马上拨通了给妈妈的电话,并不是为了诉苦而是向着她妈妈大声喊出了一句话:“妈妈,刚刚我完成了一项壮举!”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的脸上满是骄傲。
全新的生活体验不仅仅带给了孩子们磨砺,同样也给予了他们全新的思考空间。当问及小营员们对于这5天的感想时,有一个孩子的发言引人深思,她说:“经过这几天,我深刻感觉到,生活,是走出来的。”确实,不迈开双脚,怎么知天地广大,不出咫尺方圆,怎了解乾坤朗朗?孩子的话恰好说出了主办者的心声,这次夏令营活动,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走出上海去看、去听、去体会,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高楼大厦,车来车往,这个世界还有更多别样的精彩。一个城市只能成为居住的局限,并不应该成为认知的局限。
最终,贵州文化寻访夏令营在8月3日晚圆满结束,衷心希望当孩子们如小鸟一般扑回父母怀抱时,他们能够记得这次贵州之行的点滴收获,能够更珍惜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