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新闻快递>>稿件---------------------------------------------------------
 
【转载】陈白桦:校外教育的领舞者
 

转载自《上海教育》2012年12月刊  作者:方兆玉

    陈白桦的校外教育生涯是从中福会少年宫一名普通的舞蹈指导开始的。从教前10年,凭借着对舞蹈的爱、对艺术的爱、对孩子的爱,陈白桦以惊人的能量和喷薄的才情源源不断地捧出精品力作。

    1993年,“蓝天白云——陈白桦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在上海举行,《心曲》《课间》《中国风》《苹果娃娃》《小鱼钓猫》等十余个作品不仅形式唯美、构思精巧、手法多样,而且以艺术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现了当代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被业内专家誉为在少儿舞蹈领域具有“先导性”的创作实践。

    1995年,走上领导岗位的陈白桦继续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打磨作品、培养儿童,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参演了众多国内外高规格文艺活动,打造出“中国小大使”的闪亮名片。

    2002年,陈白桦开始担任少年宫主任。在她主持工作的10年间,她将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广、深化至少年宫各项事业,促成了少年宫10年的高效、优质发展。

    从事校外教育30年来,陈白桦几乎囊括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领军人才、十七大代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等。2008年,她更因在青少年艺术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被授予美国人文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站得更高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面孔”。

    然而,在陈白桦心里,这等身的荣誉只是“身外之物”,远不能与她从孩子们艺术上的点滴进步中收获的职业自豪感相比,当然,她更欣慰的是,孩子们在“学艺”中学会了“做人”。

    秉承“把最宝贵的给予儿童”的宗旨,在陈白桦这批“宋庆龄事业追随者”的努力下,今天,即将走过60年的中福会少年宫不仅成为中国少儿艺术教育的第一品牌,更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着其特有的示范辐射作用。

“作品达人”履行文化使命

    从小,陈白桦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舞蹈演员,用优美的舞姿旋出一个美丽的艺术人生;少女时期,艰难的生活也没能磨灭她对舞蹈的热爱之情。如果把时光的录影带倒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就能看到溜进歌剧院偷师的陈白桦;在斗室中踮起脚尖忘情旋转的陈白桦;抓着竹榻的边沿当把杆勤练擦地动作的陈白桦。时光荏苒,这个如白桦一般苗条挺拔的身影旋进了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专业是音乐。也许正是因为和舞蹈梦想的失之交臂,陈白桦毕业后选择了少儿舞蹈教育事业,“让小朋友们成为理想中的我”。

    1982年,怀着“在孩子身上延续梦想”的朴素信念,陈白桦进入中福会少年宫工作。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少儿舞蹈教育园地一片欣欣向荣,呈现出创作活跃、形式多样、“姹紫嫣红”的勃兴格局,陈白桦很庆幸自己“正逢其时”,兴冲冲地一头扎进这片崭新的新天地。然而,在教了一段时间的舞蹈后,陈白桦渐渐感到已有的作品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从形式、内容到编排方式都存在种种问题。

    究其根源,是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少儿舞蹈只不过是蹦蹦跳跳的“小儿科”;少儿舞蹈教育充其量也只能算一门技艺的传授,目标函数是形式美感。而作为舞蹈指导,陈白桦清楚地知道,少年宫的舞蹈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优良品质。当时少儿舞蹈艺术作品的缺乏给她的“艺术育人”理想带来了现实困难。但是怎么才能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儿童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少儿舞蹈作品来呢?陈白桦一时也不得其门而入。她在教学过程中摸索着,抓住一切机会,现场观摩演出、学习优秀作品、听业界专家讲课、参加相关论坛和研讨会、查阅卷轶浩繁的资料……渐渐地,陈白桦的思路清晰起来:从舞蹈技艺上来说,当人们感受到情感冲动,想要捕捉闪光的形象时,完全可以借鉴绘画、音乐、戏剧的表现手法;从内容上来说,则应该“匍匐下来”,“浸入进去”,用儿童的视角来打量世界、体验生活、触摸时代脉搏、感受时尚潮流,这样才能让作品既童趣盎然又能富于时代感和现实性。

    陈白桦的这些想法没有止步于“灵光一现”。在舞蹈《白鸽》的创作中,白鸽的形象构思和舞台造型设计就大量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现代雕塑手法,整个舞蹈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流动的、无序的鸽群通过雕塑造型点块结合起来,既有静的安宁,又有动的流畅,不但视觉效果立体美观,作品的内涵也藉由多种艺术手段得到充分诠释。

    在内容上,陈白桦对儿童的生活进行了“浸入式”观察,以一颗童心、一双“童眼”去捕捉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有一次,陈白桦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对小姐妹,两人争抢一个座位,一路吵吵闹闹,引得路人侧目。一连几天,陈白桦的脑海都被这对小姐妹盘踞着,她想: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兄弟姐妹少了,大人又溺爱,孩子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如何培养下一代关爱他人的品质呢?就是这样的思考诱发了《苹果娃娃》的产生:一群绿色的小苹果娃娃正在开心地玩耍,这时,来了一个红色的大苹果娃娃,她傲慢得很,谁也看不起,很快受到冷落。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红苹果承认了错误,和绿苹果们欢快地一起玩耍。

    《课间》则受陈白桦在接儿子放学时观察到的现象所启发。那天,她早到了一些,发现儿子所在班级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几乎都坐在教室里,这是为什么呢?陈白桦坐进孩子们中间,听到了他们无奈的回答:“老师不让我们出去。”陈白桦问:“如果让的话,你们玩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踢会儿足球”“跳会儿橡皮筋”……陈白桦把孩子们的想法都融进了舞蹈《课间》的创作中,以戏剧化的手法表达童心童趣,呼唤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天性给予重视和理解。

    在1982~1994年一线教学的十几年间,陈白桦就是这样用“心”去聆听儿童、观察儿童,用舞蹈、用艺术去反映儿童、表达儿童,不过在她看来,舞蹈作品的功能还不仅仅是以精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去吸引人,更应该以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召人、鼓舞人、塑造人。

“细节总监”呵护孩子一路成长

    今天中福会少年宫的保留节目《中国风》就是陈白桦“艺术育人”的一个良好载体 ,这部曾在第35届亚行年会、亚太经合会议、赴法申博、国际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第55届会议开幕式、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会欢迎晚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上频频“露脸”的“重头戏”作品,其创编过程就凝聚了陈白桦对“艺术教育在少年儿童价值观上的引领功能”的深层次思考。

    有一次,陈白桦和学生们从民族舞蹈畅聊到我国多民族的融合时,她随兴提问:“我们国家有多大呀?除了汉族外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没想到,这个常识性问题却难倒了在场所有孩子。大家都仰着小脸,迷茫地看着陈白桦,良久,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回答说:“上海有多大,中国就有多大,上海人就是中国人。”陈白桦马上意识到,域外文化的攻城掠地已经波及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疆域,如果听之任之,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有一天势必荡然无存!陈白桦坐不住了:我要重新焕发舞蹈的民族风采!

    然而,当时,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抱持这样的看法:跳芭蕾舞、拉丁舞、街舞,“洋派”“光彩”“有前途”;中国民族民间舞“老派”“过时”“又土又俗”。如何扭转他们的观念?除了在挖掘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上下工夫,陈白桦认为,不妨大胆借鉴和融合西方舞蹈艺术的流行元素和表现方式。于是,一个民族民间舞大联跳的创意在陈白桦的脑海中逐渐成形,在得到专家认可后,她和自己的团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查阅资料、节目编排、音乐制作、舞台服装的设计中去。由于在音乐上大胆采用了现代配器手法,《中国风》不仅一扫大联跳惯常的沉闷之气,而且将时尚动感和民族特色结合得天衣无缝,整个舞蹈既充满鲜明活泼的民族特色,也洋溢着清新明快的现代气息。

    而学跳《中国风》的过程,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堂堂生动、具体、形象的体验式“国家人文地理课”。陈白桦会在教习舞蹈的间隙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各民族的历史典故、民风民俗、饮食服装一一道来。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陈白桦还会常常“卖个小关子”,比如:“傣族泼水节上还有些什么活动呢?”有的孩子回家翻书、上网或问父母找到了答案,第二天就来兴奋地告诉陈白桦:“赛龙舟、放孔明灯、跳孔雀舞!”这样的言传身教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视域,更将祖国的山山水水深植于他们的心灵,爱国情怀由此生根发芽。

    如果没有这股《中国风》没有歌颂儿童沐浴阳光成长的《金葵花》没有抒发爱国情感的《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陈白桦就不会看到发生在朝鲜的那感人一幕。

    2004年9月底到10月上旬,陈白桦带领小伙伴艺术团赴朝鲜演出。10月1日清晨,餐厅里一片欢声笑语,孩子们边享用美食边讨论上午的演出。但心细的团员却发现:合唱队的同伴们没来,他们那几张桌子空荡荡的。正纳闷时,突然餐厅门口传来悦耳的童声合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了一群白鸽……”歌声越来越近,合唱队的孩子们手拉着手,边唱边缓步走进餐厅。瞬间的沉寂后,其余的孩子们也站了起来,老师们也站了起来……异国他乡的餐厅里,大家满含着热泪、满含着激情,用歌声为祖国的生日祝福。此情此景,还有谁能说爱国之情没有深深镌刻进孩子们的心田呢?

    宏观层面的价值观引领固然重要,陈白桦更看重从细处着眼,在排练、演出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孩子每次出访国外,不仅用精彩的表演在当地刮起一股绚丽的“中国风”,更以其遵守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得体大方、精神面貌健康向上而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通过活动、作品、教学、外事出访等载体,陈白桦的“细节教育”还处处体现在中福会少年宫的教育环境之中。2005年,几代少年宫人翘首以盼的少年宫新综合大楼落成了。身为宫主任的陈白桦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渗透育人理念。于是,从教室设计到走廊布置;从灯光音响到扶手高度;从楼道宣传到安全提醒;从制度设计到路线规划,陈白桦无一不亲力亲为,综合大楼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最佳育人环境”的理念。

理念创新探索校外艺术教育新路径

    虽然怀着满腔对舞蹈、对教育、对孩子的热爱,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这就是陈白桦在担任宫主任之后将少年宫的团队建设作为她的工作重心的原因,一份热爱通过传递、扩散、辐射才能变成无数份热爱,更多的孩子才能受惠于此。

    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年轻的副团长姜羽飞对此深有感触。刚刚参加工作时,姜羽飞才19岁,这个在父母、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娇娇女”最初特别不适应少年宫的快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是陈白桦手把手教她排练舞蹈、组织团队、编创作品。姜羽飞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巾帼小不点》就是在陈白桦的病榻前一点一点丰满起来、完善起来的。当时,陈白桦正在治病休养,但仍然惦记着姜羽飞这部“羽翼未丰”的新作,多次跑到排练厅和她一起修改排练。在为《巾帼小不点》参加舞蹈比赛的初赛、复赛而拼搏的日子里,陈白桦始终在一旁鼓励她、支持她。时至今日,姜羽飞仍然忘不了陈白桦胳膊上还打着点滴,却挥舞着手臂跟她讨论舞蹈结构的情景。

    2010年,经过陈白桦八年的精心培养,姜羽飞已经可以在业务上独当一面了。在陈白桦的带领下,她幸运地成为世博会开幕式导演组最年轻的成员。在世界各地巨星云集的舞台上,在强大豪华的演出阵容中,中福会小伙伴艺术团赫然在列。这是一份荣耀,自己一手培养的孩子在举世瞩目的舞台上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的形象;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用精湛的艺术水准和良好的现场调度能力来演绎中国当代少年儿童这部“大戏”?活动的重大、任务的艰巨、时间的紧迫让姜羽飞备感压力,还是陈白桦站在她身边,和她详细讨论每一个方案、每一个计划、每一个环节。

    姜羽飞还记得,最开始定下来的开幕式节目是中日歌手合唱的歌曲《Better city,better life》,她所在的团队同心协力,提前完成了节目编排,也顺利地通过了导演组的审核。谁知道,节目都快开始了,却接到调整的命令——替换成谷村新司演唱的《星》!这两个节目的音乐风格、舞蹈结构大相径庭,从动作元素到舞台调度都是一次彻底的返工。面对急剧变化的情形,陈白桦没有慌张,而是当机立断,马上召集中心团队的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做调整方案,随即开始紧张有序的修改、排练工作。忙碌之余,陈白桦还不忘给大家鼓劲,让大家积极应变、保持良好心态。在这样的示范效应和乐观精神的感染下,老师们一个个都镇定下来,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最后,在最短的时间里,小伙伴艺术团奇迹般地达到了最佳演出效果。

    在少年宫,姜羽飞不是个例。像她这样“沐浴”着陈白桦的“雨露”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在“别人的休息日是我们的工作日”的少年宫,在日复一日辛苦忙碌的排练、演出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们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忘我地投入到少儿艺术教育之中?陈白桦身上那股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主义情怀,对于“师德模范”“专家里手”“教学能手”的身体力行,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导所折射出的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白桦在“仰望星空”之余,也在制度设计上推陈出新,不遗余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少年宫设立的“新苗杯”“希望杯”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就在初级教师到中级教师、中级教师到高级教师之间搭建了接力站;见习少年宫宫主任制则为“不拘一格”提拔优秀人才奠定了制度基础。

    100万人才发展基金则是陈白桦机制创新的又一个“大手笔”,即每年从少年宫的自有资金中拨出100万元从组织、团队、个人三个层面加强队伍建设和培养。“我是100万人才发展基金的第一个受益者。”现任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陈敏如是说,“在少年宫的支持下,我得以重返校园,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这三年时间的‘回炉再造’,让我体验到了和全日制学习不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更有目标、更有动力、更侧重需求。学业圆满完成也让我对这份 ‘缔造未来’的事业更加自信——我要努力成为出色‘小伙伴’背后的‘大伙伴’。”

    不仅精心培育少年宫自己的团队,陈白桦还在 “修炼内功”的同时,不忘发挥少年宫在全国校外教育领域的辐射和引领功能。

    2003年,教育部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中心(上海部)在中福会少年宫挂牌成立,此后的九年间,他们为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余名校外管理人员和艺术骨干教师提供了培训服务。

    少年宫将艺术专业培训分为舞蹈、美术、声乐、器乐、主持表演五组,围绕艺术创作、学生艺术社团组建和节目排练等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并通过校外艺术作品解析、课例撰写和研讨、听课评课、外出采风、汇报演出等多种形式,让学员亲身体验、学以致用。一方面从“战略”上更新学员的教育观念,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在“战术”上为他们“装备”切实可用的小组教学和活动策划的方法与技巧。

    短则四天、长则十天的培训,学员们纷纷以“转折点”和“及时雨”来形容。他们说,自己不仅习得了精湛的专业技巧,耳濡目染了陈白桦对少儿校外教育的创新理念,最重要的是将这份对校外教育的信心、热爱和激情带了回去。

    这就是陈白桦,一个始终踮起足尖、傲立于潮头之上,为中国校外教育领舞的开路先锋,一个30年坚守在宋庆龄开创的校外教育阵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她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托起了孩子们的舞蹈之梦、艺术之梦、人生之梦。
 
 来源:《上海教育》2012年12A  作者:方兆玉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