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上海繁华优雅的陕西南路口,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小记者与他们的父母一同来到长乐村一座西班牙式楼房前。这里正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故居。
一位小记者按响门铃,宋先生——丰子恺的外孙便用绳线从二楼窗口递下一枚钥匙,小记者接过,由另外两人共同开启了大门。这个过程令孩子们兴奋不已。据宋老师介绍,几乎所有参观者都有过这种独特的体验。
上楼后,宋先生告诉大家:“这里是外公生活了21年的地方,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每个周末我都会到这里玩、看外公画画。”说着,他打开PPT,向小记者们介绍起了丰子恺。从大师小时候用九宫格画人像,到成为小画家;从全家幅照片,到21年寓居于此细心创作的片断,丰子恺的故事听得小记者入了迷。
而当画面出现丰老先生的作品时,大家更是瞪大了双眼。“这个题目叫《锣鼓响》吧!”聪明的小记者举手说道,他认得这三个复杂的繁体字。“没错!妈妈和手中的孩子都无眼无鼻,只画了一张嘴,传神地表现了孩子想听锣鼓声的迫切。”宋老师说,“谁能看出《两家的父亲》想表达什么?”“我知道!穷孩子的父亲在拉车,有钱同学的父亲正坐在车上”,“是的,这个对旧社会贫富差异的讽刺。”在欣赏和互动中,小记者们看到了大师最富有代表性的黑白漫画,也欣赏了别有意境的彩色风景画,还一览了当时的“社会相”,《此亦人子也》、《接婴处》、《高柜台》等作品描绘了旧社会社会底层儿童艰辛惨淡的生活,另小记者动容。 四周墙上挂着丰老先生的画作、生平。小记者们一边观察品读,一边与家长共同评点。“妈妈,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呢?”“我喜欢《kiss》。奶奶抱着孙子,脸蛋贴得紧紧的,在柳条和河水的映衬下流露出温馨的美。”“我喜欢《抬轿》,寥寥数笔画出了孩子们的淘气。”
走完二三楼,小记者发现丰老先生的生活环境很清苦。二楼阳台上放着他曾经睡过的狭窄的小床,长只有一米五十八,一米七四的老人多年屈着腿脚睡觉。小记者不禁质疑:“房子很大,丰爷爷为什么要这么艰苦呢?”宋老师说:“文革时期,外公遭到到迫害。为了躲避造反派,每天清晨四点起来,在阳台上偷着画《护生画集》,那是为了完成弘一法师的嘱托。”“为什么他为自己的住宅取名为‘日月楼’呢?”“因为透过阳台天窗,外公能看见太阳和晚霞、明月和彩云,便产生了美丽的灵感。”
走过每一个房间,凝视珍贵的画作,小记者们收获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熏陶。他们从大师身上汲取养分,学习着,成长着。
“我心中的丰爷爷是个有爱心、童心的人”,“他同情穷人,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我要学习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小记者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家长们表示,今天的活动让孩子们走近了大师,了解了历史,弘扬了精神,收获了感恩,是别有情趣和收获的一次参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