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科学精神 提供磨砺机会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科技教育点燃少儿创新火把
作者:苏军 来源:2013年6月6日《文汇报》
1984年2月16日,这一天对整个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样,这一天,对中福会少年宫计算机特级指导王颂赞而言备受鼓舞、历久弥新。
当日,34岁的王颂赞携两名学生前往上海市展览中心做电子计算机示范展示,国家军委主席邓小平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神童”李劲自己设计并演示的“中国航天梦”的图案。听说孩子们还设计了“黑白棋”的程序,酷爱下棋的邓小平忍不住在电脑前驻足,花了大约四分钟时间与计算机对弈了一局,最后执黑战胜了计算机棋手。参观完毕后,邓小平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教育和公益性、普及性的科普活动,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工作的重头戏。在少年宫五大兴趣小组中,除了第一大类繁荣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类兴趣小组外,第二大类工业发展背景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技术类兴趣小组、第三大类信息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新兴兴趣小组、第四大类教育改革背景下兴起的综合性兴趣小组、第五大类培养学员探究创新能力为主的兴趣小组,皆与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相关。
引导少年儿童激发兴趣,发展爱好,形成特长,培育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渗透人文、艺术等教育,始终是少年宫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的主线。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参加少年宫科普活动的年流量高达近十万人次,少年宫成为少儿科普的“大本营”:1955年首届上海少儿科技作品展览会在少年宫举行;1960年5月第一个“机器人”在中福会少年宫科技小组出现,会说话、会走路,还会伸手与人握手;1965年10月第一个少儿天象馆在少年宫诞生;1983年全国第一个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成立;2003年“流动少年宫”关爱外来务工子女项目启动;2005年“科技环保进社区”公益活动启动;2011年2030,成长和畅想——中国儿童绿色驰骋之旅系列活动拉开帷幕;2012年上海青少年争做“科学探究小达人”挑战赛揭幕……
少年宫始终坚持为广大少儿服务的理念,扎实开展各项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阵地的作用,始终坚持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素质的教育目标,先后培育出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小伙伴科普团”、“流动少年宫”等一系列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在全国校外科技教育领域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金色摇篮”60周年巡礼(2)
兴趣的激发:情趣性、点燃式的科普活动
通过科普活动,激发少儿的科技兴趣,是少年宫科技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切入口。
少年宫的科学教育是从点燃兴趣开始的,学习掌握技能,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少儿从爱好走向成功,成长为贡献现代社会的人才。
“科学探究小达人”兴趣盎然
“我们爱科学我们爱生活”上海市青少年争做“科学探究小达人”活动推出后,全市13个区的中、小、幼学校参与,共收到作品400多项,直接参与学生近1500人,年龄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参与观摩和体验系列活动的受众面达5万人次。
“有趣的实验揭示简单的科学道理”,通过学做实验(指定实验)、找做实验(自选实验)、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感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网络上传实验方案、实验作品演示、优秀作品展示三个阶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庭,走上社会,孩子们不再受课堂等限制,自由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研究,在一场场科学演示中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干,体验感受到了争做“科学小达人”的快乐,引发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技兴趣的培养,需要以活动来支撑。少年宫每年都要推出一批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渗透生活化、趣味性的科普推广活动,如趣味有机硅实验推广活动、绿色驰骋、垃圾分类、我的CD我制作、科技环保进社区活动等,对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突出作用。同时,面向弱势群体少儿,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将科普知识送到学校,使科普教育不再是少数爱好者的专利。
科技兴趣小组110个班参与踊跃
每学期少年宫开设科技兴趣小组110个班,学员8000人次,内容涵盖船模、车模、航模、建模、生物、环保、摄影、机器人、创造发明、头脑OM、计算机编程、软件应用等。近年来,少年宫根据学员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辟了幼儿思维、多元智能、智乐课程等新项目,创新了亲子化、小班化等教育模式,得到学员、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爱好的发展:系统化、进阶式的科技教育
开设专门的兴趣小组,引导少儿从兴趣走向爱好,是少年宫科技教育的运作方式和深化方略。
从“爱好者协会”到“小伙伴科普团”
爱好的发展,需要成长平台和具体载体。成立于1997年的小伙伴科普团,是中福会少年宫一系列科普社团的统称,也是爱好发展的伊甸园。这些社团中既有发端于1950年代、兴盛于1980年代,以小组专业划分的“爱好者协会”——上海市少年电子爱好者协会、上海市少年天文爱好者协会、上海市青少年数学爱好者协会、上海市青少年环境科学爱好者协会、上海市少年昆虫爱好者协会、上海市少年航空模型爱好者协会、上海市少年航海模型爱好者协会、上海市青少年摄影爱好者协会、上海市青少年生物爱好者协会等,也有在新形势下推动教育公平、科学普及而成立的综合型社团“流动科技俱乐部”、“青少年科技创新社”等。科普团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少年科技智多星”
爱好的发展,为一批科技小能人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为培养更多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形成稳固的“金字塔”式科技幼苗梯队,少年宫从2006年开始,每年面向华东地区6——18周岁的少年儿童开展“少年科技智多星”工程,分为选苗、育苗、推优三个阶段。“选苗”阶段由少年儿童申报科技作品,包括科学创意、小革新与小发明作品、小调查与小研究科技论文等,少年宫分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18岁以内)等三个年龄段组进行评选。入围的100名少儿参加“智多星ASK训练营”,少年宫借助科技专家导师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功能,采用集中辅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带领学员进一步主动探索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学会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运用求疑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在训练营的基础上,选出表现突出的“智多星”进入育苗阶段,少年宫吸纳他们加入“青少年科技创新社”,进入特定的爱好者协会,并聘请院士、专家、科技名师进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及时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推优”阶段则是带领“小智多星”不断推进探究,改进科技小发明作品、科学研究小论文,推荐参加全国乃至国际青少年竞赛活动,提供各层次交流展示的机会。“第十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领奖台上,有一个清秀、腼腆的小姑娘,她凭借着《叶绿素a浓度对河流富营养化指示作用的研究》的课题而获得殊荣。她叫汤思齐,是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一名普通的初一女生,曾在长宁区愚园路一小读书时,她“孵赤豆芽”的课题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少年宫的老师曾指导过她。
从2006年起开展的“少年科技智多星”活动,直接参与活动的少年儿童已达13000人次,惠及17个区县近200多个学校30万少年儿童。每年获得智多星奖的选手,还被选送参加了国际、全国和市级科技竞赛和交流活动,累计获奖360多项,其中国际铜奖1项、全国一等奖20多项。
少年宫依托学校,为有科学潜质的爱好者创设提高的平台,通过选苗、育苗、推优培养创新人才,联合中科院院士及科学家,创造性地设立了“青少年课题发布制”;他们紧紧盯着学科前沿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创新潜质突出的青少年在五大学科群的特长发展;他们以社团为载体,建立了青少年科技精英“人才库”;他们设计的每一项活动都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成长的空间。
成才的助推:复合式、创新型科技人才涌现
培养创新人才,是少年宫科技教育走向高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力储备。
一批批“高级程序员”、“科技小能手”、“智多星”、“电脑神童”、“科技探索小达人”脱颖而出。少年宫,是一方培育青少年科技小精英的沃土。只要来到这里,不管年龄大小,程度高低,每一个孩子都会有长足的进步。这为国家科技创新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创新社、课题组 科技创新嘉年华搭平台
少年宫非常注重青少年科技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以爱好者协会、俱乐部、创新社、课题组等社团为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舞台,在实践和研究型学习中不断提高能力,多渠道建立科技精英人才后备库。
长期以来,计算机活动中心,在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之余,通过组织开展应用课题的研究,引导高级组学员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他们的创造能力。多年来,一批批新星在少年宫成长,如中国最年轻的博士、计算机图像压缩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李劲,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计算机)竞赛金牌得主、微软最年轻的经理李万钧,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洪锋,世界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中国少年科学院士郁寅栋,最年轻的程序员、“市长奖”获得者朱晓伟,入选清华大学“姚班”的施天麟等。其中,在素有“少年科学奥运会”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郁寅栋的《说话人情绪的语音识别》、朱晓伟的《Vision OS基于云计算的手机WebOS》还先后获得大赛大奖及多项大赛专项奖。
成立少年科技创新社,作为汇聚和培育青少年科技精英的基地,把科技竞赛中获得好成绩的优秀学生和科技特色学校中选拔出来的科技苗子吸收过来,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课题实施的过程辅导和专家指导,经过阶段性的培育,帮助学生完成课题项目,并推荐参加全国及市级各类科技竞赛。三年来,培育的科技精英有李弘基等近百名学生,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100余项。少年宫还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申请到专利,完成了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第三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李弘基说:“回想刚刚进入市二初级中学预初年级的我,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开始接触科技创新活动,至今我已经大大小小获奖几十次,而这一次获的奖则是使我最难忘的。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中福会少年宫的老师们给我的启蒙指导,是少年宫的老师牵着我的手把我领上了学科学、搞创新的道路,介绍我加入了少年宫环保组并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爱好者协会的会员。在我的每次探索实践过程中,他们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一遍遍地为我解惑释疑,用科学的知识升华我对世界的认识,培养我客观理性的分析方式,为我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开展科技创新嘉年华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平台,活动内容涵盖航天、模型、环保、机器人、科幻画等专业,活动形式以成果展示和互动游戏相结合,各爱好者协会的会员均可以带着自己一年来的科技成果参加集中展示。每年的活动中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
“聘请”全球讲师团,让许多青少年在科技领域玩出了名堂,也让更多的青少年“青出于蓝”。这些讲师们,虽然已考进上海交大、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学府,或已进入微软、谷歌等著名企业工作,但他们仍与少年宫的学弟学妹们保持密切联系,并时常提供“技术支持”。
在美国MRT实验室工作的徐玉诗说,因为难忘在少年宫边玩边学的快乐经历,他们自发在网上建立了一个讨论群,无论天涯海角,保持联系不断线。“我们在美国的几个人组建了一个接待站,尽力为少年宫学员开展课题研究、赴美参加比赛交流提供方便。”很多师兄师姐还为学弟学妹开出前沿技术讲座,争当编外指导。目前就读清华大学的朱晓伟,当年在少年宫学习时,提出通过电脑程序“混搭”手机与家用电器,实现远程控制,但一直难有突破。“有次新年聚会,不少老学员从美国、日本回国参加,于是,联谊会变成了对我的项目‘会诊’会。大家七嘴八舌轻松交流,一位‘牛人’师兄提到了刚刚时兴的云计算技术,我立即吸收、改良创意,最终完成了项目,到美国比赛拿到了大奖。”
宫校共建“科技创新培育基地”,携手共同培养。从2009年起,中福会少年宫在科技智多星培育活动的基础上,为基层学校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多元化的展示交流平台,开展了宫校共建项目,目前已有40所中小学成为“科技创新培育基地”,通过共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培养的工作,有效开展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还有“全球讲师团”,利用老组员的资源,为现在学员“会诊”、提供指导。
“111成才计划”助力
为了进一步推进少年宫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展人才的培育面,提升青少年科技竞争力,少年宫与上海市科协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社合作,成立中福会少年宫分社,为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更专业、更系统、更广阔的平台。今年推出“111成才计划”,该计划将建立“111”支撑体系,即:建立100名专业学科的专家导师团;100名科技教师辅导团队;依托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每年建立10个科学探究实践基地。依托市科协、中福会搭建的社会平台、科学交流平台和网络平台,每年发展100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学生会员。
结语:打开创新的“科学魔盒”
科技兴国,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大策,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作为少儿校外教育的少年宫,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科技兴国的事业中,致力于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应尽之责。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在少年宫群文、艺术、科技三大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份额,拥有重要的作为。
科技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形成科技爱好,发展科技特长,对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掌握,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就是打开创新之门、培育创新人才的“科学魔盒”。
童年时代与科技教育的一次“约会”,与科技活动的一次“携手”,与兴趣的一次“接触”,与爱好的一次“会面”,与成才的一次“同行”,都将会成为金色般的永恒记忆,成为拾阶而上的台阶。
少年宫人立志做打开创新的“科学魔盒”的“指导员”。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