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活动报道>>稿件---------------------------------------------------------
 
中福会少年宫打造少年科技人才金字塔
 

选苗、育苗、壮苗培育少儿科技精英人才

    如何让科技小苗吐嫩芽?中福会少年宫有一套“育苗”秘方。让孩子的创新火花发亮发光,“因能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让“好苗苗”的科技探究永远都是省略号……少年宫通过选苗、育苗、壮苗三个阶段,打造少年科技人才的金字塔,培育出更多的科技小能手、未来工程师。

    据介绍,中福会少年宫现有科普活动专用场地1202平方米,承担生物环保、发明创造、多元智能、科学创新思维等培训活动,每年参与培训者达8000余人次。现有专职科技教师12名,其中特级教师一名,中学高级教师3名,还有一批兼职的科技教师,共同担负着少年儿童科技教育活动的辅导和指导科普活动的开展。


    选苗——让孩子的创新火花发亮发光

    “我家住的是老式公房,墙壁外面爬满了绿绿葱葱的爬山虎,夏天感觉很凉爽,我想这小小爬山虎或许能成为楼房的‘天然空调’呢!”在一次ASK训练营活动中,海南中学周小荃好奇地问少年宫科技辅导老师沈人骅。“这个点子很好啊,去做做研究,怎么样?”沈老师的鼓励让小周信心倍增,她撰写的《爬山虎对环境绿化与住宅楼房节能的作用》一文,使其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无独有偶,刚刚获得科技创新最高奖项“市长奖”的李弘基也是老师在科技竞赛中发现的苗子,“他刚来的时候,总喜欢跑到我办公室,摆弄里面的实验器材,摸摸这,玩玩那!有时候,我们按照常规的方法指导他做实验,可小家伙有个性,喜欢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往往容易发现新的奥秘!”从那时起,这个好动的小家伙便引起了科普中心郑思晨老师的关注,经过两年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磨炼,李弘基成长为环保课题组的骨干。

    “只要孩子有一点创新的火花,我们都要想方设法让它发光发亮,确保不遗漏一棵科技好苗苗!”据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张昱瑾介绍,为了搭建厚实的塔基,中福会少年宫非常重视科技人才培育工程的第一环——“选苗”,即在科技兴趣小组以及各基层学校、各类科技竞赛中挑选对科技富有兴趣且有一定敏锐性、有一定科技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少年儿童,吸纳他们成为少年宫科普团、爱好者协会、俱乐部的会员,并建立人才数据库,对他们实行跟踪培养。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有明锐的眼光善于发现苗子。

    育苗——“因能施教”达成不同发展目标

    选出的苗子,个性千差万别,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达到同一目标显然不现实,中福会少年宫创造性地引入“因能施教”的培训辅导模式,实施“分层教育”,既鼓励少儿发挥自身的潜能,又允许少儿分别达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在科技智多星培育工程中,银奖获得者,将推荐学员参与俱乐部、爱好者协会,邀请院士对这些学员进行培养、交流。而铜奖学生,少年宫将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其进行科学普及。

    少年宫通过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社团——课题组——ASK训练营,“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的进行过程辅导,确保少年儿童能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例如,在“节能与节约”专题系列活动中,几乎每个组员及科普团会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结合自己掌握的能源知识和技能,并发挥想象,“新能源开发”、“风能利用”等近千份节能金点子孕育而生。针对一些有创意的点子,科技老师对这些学员进行一对一的启发式指导,帮助他们在金点子的基础上完成小发明、小论文。科技成果初步形成后,又组织学员在实践、在研究,进一步提升并在大赛中获奖,其中“太阳能公交车站”、“荧光节能灯”、“遥控太阳能风帆灯”在科技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就这样,少年宫根据学员的个性差异,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完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

    壮苗——让“好苗苗”的科技探究永远都是省略号

    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的“少年科技智多星”工程启动仪式上,市二中学学生李弘基的发明“除甲醛(可自测)空气净化器”成为全场唯一实现技术转化的产品。这个14岁少年的身上有股特殊的力量,那就是“执着”。每当专家提出质疑后,他毫不气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实验改良,现在的“弘基一号”已经是他的第七代作品了。

    作为小弘基的科技辅导老师,少年宫的老师这样说,学生有了发明成果,并不意味了研究就画上了句号,在实践过程中,少年宫老师不断为发明“挑刺”,指导学生去填补一个个漏洞,“我们要让这些科技好苗苗的研究永远都是省略号!”老师们说。
“我的发现最开始只能除甲醛,现在它还可以除螨虫,灭蚊蝇,集多功能为一体!”就这样,“弘基一号”从第一代升级至第七代,李弘基也在自我探索中,迸发出一个个新的金点子。

    作为少年宫科技创新实践体验活动的最后一个培养目标——成就目标,李弘基就是这一目标的受益者,它不是以少年儿童某方面表现出的成绩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少年儿童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高层次目标,产生特定的创新成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中福会少年宫副主任张昱瑾将这样的做法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不是送表扬,而是送培养,不是送奖状,而是送营养。”现在,每年经过少年宫多元化科技创新实践辅导的学生在国际、全国及市级大赛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就2007年上半年出成绩的科技精英就有: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的李弘基同学,宋庆龄创造发明金奖的陈子旋同学,银奖刘明钰同学等32名,多年的实践探索,使中福会少年宫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作者:钱钰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