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8日,中福会少年宫与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艺术与人格塑造”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未成年人教育案例分析研讨会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研讨会特邀了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赵修义、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办公室主任林子、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孙抱弘、上海社科院人类基因组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伟达、上海社科院信息所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楼培敏等专家。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中国福利会的领导以及上海校外教育的同行也应邀出席了本次案例分析研讨会。
研讨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题汇报,由少年宫党总支书记鲍秀芬主持。少年宫主任陈白桦作了题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体会》的主题发言。主题发言总结了少年宫50多年来以文化艺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塑造的成功经验,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兴趣性、长期性,而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教师应保持自觉性。主题发言后,5位老师通过翔实的案例介绍,从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学会关爱、健康心理等不同角度诠释了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主题汇报时,少年厅里非常安静,听众们都被深深吸引住了,时不时还有人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珠,当合唱队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歌声响起的时候,听众们仿佛都置身于朝鲜的场景中,都情不自禁被孩子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合着节奏拍起手来。
第二部分主题研讨,由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主持。鲍老师先做了题为《积极探索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未成年人教育案例分析》的主题报告,阐述了中福会少年宫在积极探索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主题报告后,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社科院的7位专家、教授共同参与了研讨。复旦大学的范伟达教授说:他自己也曾经是少年宫的小组员,通过参加少年宫的各类活动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坚强的毅力。他认为,人格塑造在青少年时期尤为重要,不能仅仅局限在了解、发现事物等的兴趣上,少年宫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少儿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树立各种榜样,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他提出,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文化形态也要随之改变,要考虑到教育的复杂性。其他各位专家也纷纷指出,中福会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长期以来充分尊重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坚持养成教育,坚持对少年儿童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获得品格发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百折不饶的精神。他们认为,少年宫收集的近百个教育案例非常宝贵,但还要进一步精雕细啄,挖掘教育的过程,讲究细节。
专家、领导、同行都感到本次研讨会开得十分成功,对大家很有启迪作用,他们认为少年宫50多年来长期坚持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的心理、人格的塑造方面取得很多有价值的经验。通过主题报告和生动的案例剖析,让大家看到了校外教育机构在未成年人教育领域的所具有的独特性、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同时,他们都认为校外教育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长期的,在社会发展、民族复兴阶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大家不断地去共同探索。
这次研讨会,让学术界的专家走入了校外教育领域,帮助寻找教育规律;少年宫的教师通过也案例的收集,将各种实践活动归纳提升到一定高度,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着指导实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