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以中福会少年宫为“领头羊”的市、区和县少年宫,一直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外活动“福地”。不过,记者最近了解到,如今上少年宫的孩子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在少年宫有可能“演变”成“儿童宫”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形成因素。 现状——四龄童“当家”中学生难觅 每逢双休日,在市中心的中福会少年宫,可以看到有许多孩子,他们在这里参加各类富有特色的才艺培训班和活动。该少年宫向社会开放,不少家长带着自己读幼儿园的孩子前来接受早期教育,有的还让幼小的孩子尝一尝“勇敢者道路”的滋味。而在某区少年宫,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观众”越来越“低龄化”:少年不足,儿童有余。据一位专业人士介绍,按少年宫的相关规定,主要接待6至16岁的少年儿童,而现在事实上,4至10岁的儿童成为入宫活动的“主体群”,孩子一上了中学,家长对少年宫的热情就大大减少,这种向低龄延伸的态势发展下去,“少年宫”可能变成“儿童宫”。 原因——项目老一套升学压力大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儿童增多、少年减少的少年宫“群体”落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少年宫的传统项目已不适应时下少年的需求,再沿用过去的一套,很难吸引住少年儿童。尽管市、区和县的少年宫为此动足了脑筋,千方百计在活动的创新上做文章,但少年宫特定的活动时间和课外活动的定位,在活动组织上仍是“弱势”。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学段的升高,孩子的升学压力明显增加,本市虽然实行初中就近入学的政策,但在一些家长心中,仍然希望孩子在学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欢天喜地让幼儿上少年宫,热情鼓励低年级小学生到少年宫,婉拒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孩子再进少年宫。有一位姓沈的初一男生说:“我对少年宫很有好感,从幼儿园到小学,我经常在附近的少年宫玩,但到了初中,功课多得让我无法分身,只好与它‘拜拜’了。” 应对——创学习氛围寻家长支持 从事少年宫工作多年的一位宫主任坦言:“我们希望少年宫的作用发挥得更大,因此这几年引入和创造了许多新的活动项目,有的项目可能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更适合,我们期望从‘少年宫’发展为‘青少年宫’,让孩子学习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场所。”事实上,本市不少区县少年宫、少科站在前几年已合并成“青少年活动中心”,目的就是延伸活动的长度,提高课外活动的“寿命”。 一些教育专家提出,提防“少年宫”演变成“儿童宫”,主要还在于必须让孩子有一个习艺不中断的环境和条件,少年宫创造的条件越好,就越能吸引学生,如中福会的计算机活动就富有从小学到中学不断学习的特色,参加学习的学生都有数年的“宫龄”。教育专家还特别建议家长要转变观念,多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多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少年宫的优势,把他们培养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