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媒体报道>>稿件---------------------------------------------------------
 
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08.8.28)
 

    十年前,也就是1998年8月,我有幸被邀请出席了上海大剧院的开幕演出会。那晚,我还带了几位全美报业协会(都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报刊)的董事会成员一同前去。在美轮美奂的大剧院里欣赏巴兰钦的芭蕾演出,对于他们是一次美妙的体验。这次演出只是抛砖引玉,在以后的日子里,上海大剧院向海内外观众进一步展现了它国际化的魅力。
   
    作为美中文化协会——百人会附属文化机构(原美国百人会文化协会)的主席,我很有幸在过去的十年间与上海大剧院多次携手合作。在我们共同开展的项目中,大剧院始终秉承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原则,卓有远见地引进各种新的表现形式,包括公益艺术教育以丰富表演艺术的内涵。
   
    我们的合作始于2000年中国青铜文化周。上海大剧院和我们文化协会一起奉献了一台前所未有的古代青铜乐器演奏音乐会。谭盾用65件一套青铜编钟谱写了新曲《周朝六舞图》,并请黄豆豆担任编舞和表演。这支舞蹈后来多次在美国和欧洲演出。
   
    2002年,上海大剧院邀请了时隔8年后对上海首次回访的小提琴大师伊萨克·帕尔曼来沪演出。在我们文化协会的倡议下,在同上海大剧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一起的努力下拉开了“帕尔曼在上海”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活动序幕。活动期间有35名优秀琴童从全国各地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和来自纽约帕尔曼音乐大师班的另外50多名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了大师班的各种交流活动。除了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的一场既热烈又极受欢迎的音乐会以外,帕尔曼还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更为轰动的免费公众大师班。在这个公开的大师班上有几名优秀的中国小提琴学生在台上直接受到了大师的指导,整个大厅全都挤满了观众。为了使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受大师的指导,帕尔曼毅然带领了1000名4至20岁之间的琴童在上海科技馆进行了一场公益演出。这项全市范围的文化活动当时在上海刮起了一阵“帕尔曼旋风”。
   
    上海大剧院秉承一贯的文化交流原则,和我们于2004年合作,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舞向未来”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由著名舞蹈家杰克斯·唐波士领衔指导。35名来自美国舞蹈协会的师生和中福会少年宫东方小伙伴艺术团的小演员、上南学校的特奥小运动员们共同参与了一个月的学习班,演出和公益活动。最后180名学员在大剧院举行了舞蹈汇报演出的专场。这项文化交流活动分别被中美两国制作成了纪录片,向人们传达了艺术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智力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理念。
   
    十年,见证了上海大剧院已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表演场所,它开展的公益艺术教育项目已远远地跨出了它的围墙。上海大剧院作为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在为上海的文化生活打造出一个今天和明天的国际文化中心。

 
 来源:2008年8月28日 新民晚报、文新传媒  作者:杨雪兰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