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媒体报道>>稿件---------------------------------------------------------
 
成长的“金光大道” 教育的“艺术之旅”(2010.6.1)
 
题记
    
    在心中镌刻下的美好与时间共存,美好总是那么经典;对一生受益的影响与成长相伴,影响总是那么缠绵。
    
    在宋庆龄创办的少年宫、在小伙伴艺术团,有的3年,有的6年……尽管学习、活动的时间长短不同,但孩子们回眸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却都用“很幸运”三个字道出了成长的快乐。
    
    幸运,不仅在于艺术上的长进,而且在于品行上的养成。在孩子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关键的几年、十几年间,他们幸运地遇上了最为优越和最有活力的校外活动场所,碰到了最有爱心和最富睿智的老师,加入了最有生机和最具魅力的艺术团。
    
    宋庆龄的事业如阳光雨露哺育了“祖国的花朵”。
    
    为了儿童的生活快乐和幸福成长,为了“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为了让艺术走进儿童的世界,1955年,宋庆龄亲手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成为上海第一个儿童艺术团。
    
    55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众多名人和艺术家。著名画家陈逸飞在这里开始了他成为一名“艺术大师”的梦想;著名歌唱家黄英在这里向国际大奖冲刺,最终成为全球歌剧界公认的“蝴蝶夫人”……小伙伴艺术团堪称宋庆龄栽下的艺术之花,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
    
    55年来,从这里更多地走出了一批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厚爱、对他人充满关爱,既有人生理想追求又脚踏实地在祖国建设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人格健全,心态平和,勤于工作,情趣盎然……小伙伴艺术团堪称宋庆龄栽下的绿荫一片,被赞为“平凡人的福地”。
    
    秉承宋庆龄关于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以艺术为载体,以教育为宗旨,以育人为目标,以体验为途径,以成长为追求,小伙伴艺术团在艺术教育上另辟蹊径,妙趣横生;在育人教育上独树一帜,潜移默化;在艺术熏陶与教育哺育的结合上,为儿童的健康并富有情趣的成长铺设了“金光大道”;在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贯通上,为校外教育的优质发展谱写了“隽永诗篇”。
    
    难怪许多从小伙伴艺术团走出的孩子,能拥有美丽的心灵、美妙的技巧、美好的情趣和美景的年华。
    
    其实,小伙伴艺术团,可以说是浩瀚“教育之海”中的一叶“艺术之舟”,引领孩子驶向“成长彼岸”。
    
大幕开启:成长的定位——艺术是载体  教育是主旨
    
    艺术活动是实施校外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艺术活动中蕴藏着教育的元素,教育中充满着艺术的细胞,是艺术教育具有灵魂和教育艺术具有灵性的完美统一。对此,小伙伴艺术团有着深刻的认知,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加入到小伙伴艺术团的少年儿童,大都在5-1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未成年人的人格、意志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未成年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意志品格训练,将会影响其一生。
    
    小伙伴艺术团,拥有舞蹈、合唱、戏剧影视木偶、键盘乐、书画工艺、管弦乐、民乐等7个分团,艺术种类丰富。但这些艺术活动,不同于专业的艺术团体和专业训练,除了一部分爱好者走上专业艺术道路外,大部分人还是一种艺术修养的陶冶。
    
    因此,小伙伴艺术团从成立一天起,就牢记宋庆龄关于儿童“要细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就正确地形成观念、行为和性格的基础”的嘱托,定位于“成长”的基线,把艺术活动当作孩子们走向成长的桥梁,视作教育的渠道,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感人画面】《中国风》旋出“爱国情”
    
    熟知的人都知道,小伙伴艺术团有一个常演常新、经久不衰的经典节目——舞蹈《中国风》。
    
    创作《中国风》,源于陈白桦和孩子们的一次交谈。她发现,有些孩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有多大,有多少民族,有些孩子包括家长认为民族舞不跟潮流,又土又俗。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更多地了解祖国,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她酝酿形成了民族民间舞大联跳的创意,以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跳舞蹈《中国风》,对孩子们来说宛如学习生动精彩的“国家人文地理”。新疆、蒙古、云南、西藏……每个民族独特的服饰、特有的舞蹈语汇和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是一本“教科书”,孩子们通过爱上跳《中国风》,更加热爱祖国,产生了把“中国风”展示给世界的热切愿望。
    
    1989年至今,“小伙伴”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中国风》跳了一年又一年,不仅成为学习民族舞蹈的经典,而且成为培育爱国情怀的传统,这样的“国家人文地理”课一次次地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也屡屡打动观众。《中国风》,还成为国外演出的经典节目。孩子从获得的雷鸣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国的力量。
    
    从展现孩子沐浴党的阳光茁壮成长的《金葵花》,到激励孩子树立理想、承担责任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从推崇助人为乐之风的《风雪小红花》,到启迪孩子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伟大”的《好老爸,顶呱呱》;从告诫孩子不要骄傲自大的《苹果娃娃》,到歌颂少女宋庆龄博爱善良的《心曲》;从引导孩子关注世博、参与世博的《童心向往2010》,到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爱的翅膀》……就这样,55年里,通过创作一批批少儿艺术作品,小伙伴艺术团老师们以生动、直观,且深受少儿喜爱的形式,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向少年儿童诠释着“爱国”、“责任”等涵义,达到示理、怡情、树人的教育目的。
    
“三项全能”成就理想
    
    妙趣横生的卡通动物、舞会上高贵的王子和公主、光着上身神气活现的皇帝……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都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在2004年宋庆龄基金募捐仪式上,三幅剪纸作品经拍卖被台湾同胞收藏;绘画作品曾送往日本参加中日绘画交流并获奖;还曾是少年宫合唱队的一员。这“三项”全能的学员就是如今在市西中学就读的沈颖华。
    
    剪纸和画画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老师总是鼓励学员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一味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有一次剪老虎,老师示范给我们看的是老虎的侧面,我想剪的是老虎的正面,我觉得张大嘴巴咆哮的老虎才厉害。费了好大劲,我剪出来的老虎居然是方方的嘴。我正沮丧着呢,没想到老师却表扬了我,因为我的老虎是自己动脑筋剪出来的,老师夸奖说‘神似’”!。
    
    “妈妈总说,她最明智的事情就是送我去中福会少年宫学习。少年宫的学习和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开拓了我的思维,培养了我的创新精神。”小沈还萌生了一个愿望,将来想成为建筑设计师。“希望我设计的作品能带给大家美的享受。”
    
    旁白:儿童的艺术活动,要有教育的元素。这样的艺术教育,才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绵绵不断的影响力。
    
旋律激昂:成长的磨砺——艺术是熏陶  品行是主角
    
    艺术活动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包括艺术的长进和做事做人的成熟。一种完整的艺术教育,艺术起着熏陶的作用,而品质的磨砺则更为重要。对此,小伙伴艺术团注重发挥艺术的独特作用,通过体验,促进孩子在品行修炼上下工夫。
    
    在合唱组的活动中,小伙伴艺术团非常注重曲目的选择,入选的歌曲不仅洋溢优美的旋律,而且具有教育的内涵,能产生激励的作用。2009年,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小伙伴艺术团在邀请专家共同参与创作后,诞生了合唱作品《黑眼睛》,她融合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元素,以新颖独特的少儿合唱形式,歌颂地震灾区孩子面对困难、挫折、灾难的勇敢精神,鼓舞广大少年儿童励志前行。而优美的旋律,则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享受。
    
    在美术小组的活动中,小伙伴艺术团常常鼓励孩子们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开拓思维和思路。在传授基本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老师积极为孩子创设个性发挥的空间。
    
    在舞蹈小组的活动中,小伙伴艺术团强调公平、公正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排演节目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做主角,也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做配角。从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角色替换,但却是老师的良苦用心。让每个孩子有红花和绿叶的双重体验,是锻炼孩子良好、平稳的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孩子通过这样的体验,在表演中感到配合别人与被别人配合是同等重要的,这也更加有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
    
    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小伙伴艺术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演出和外事任务。这些活动短的三五天,长的持续十几天。在与学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指导教师对学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各个方面,从自理能力到礼仪修养,以及在集体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的体验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一次次的训练,意志品质得到了一次次的强化。
    
    体验式的锻炼,渗透在平时艺术训练中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孩子品性的成长起到了“滴水穿石”的作用,直至影响一生。200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伴唱的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的顾婕,从一个爱唱歌的小娃娃长成一个热爱声乐艺术、并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对此,顾婕深有感触地说:“合唱指导不但教了我唱歌方面的技巧,使我具备了舞台方面的各种素质,还教会了我应该如何待人处事、怎样做人。”
    
    在洪维的印象中,她的舞蹈指导是个目光极其敏锐、对舞蹈动作要求极端认真的教师,孩子们丝毫的马虎都难逃她的“火眼金睛”。这一“挑剔”,让洪维学到了“认真”。大四时,她进入瑞金医院进行临床实习,随医生查房,她用心记下主治医生询问病情、确定诊疗方案的每一个细节,细细琢磨,主动请教。她记录的病史书写规范到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老教授看到她书写的病历本,高兴地说:“写病历是小事,但从小事可以看出一个职业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真负责,你一开始就做到了。”
    
【感人画面】那一声声“加油”
    
    小伙伴艺术团上个世纪90年代舞蹈团员,曾获得第31届瑞士洛桑国际青年芭蕾舞比赛金奖的徐丹青在给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和所有小伙伴艺术团的孩子一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艺术团是一个快乐的集体,和谐的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始终洋溢着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风气,保持着互帮互学、刻苦顽强、严谨好学的传统。而让我最难忘就是每次演出前,我们都会像女排大姐姐那样手拉手齐声喊‘加油’。那一声‘加油’给予我力量,这力量来源于同伴,更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难怪20年后,当艺术团的孩子们再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时,央视导演不无惊叹地说:“20年了,真不容易,小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可这支队伍的链没有断,还是那样的训练有素!”其实,这条链的核心,正是通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实践逐渐形成并延续下来,从孩子们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荣誉感、责任心和为着集体的目标齐心协力、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
    
    旁白:学艺术也是做人。品行的端正,不仅能使艺术发挥到极致,而且能形成做人的高雅气质。
    
舞姿翩翩:成长的天地——演出是平台  出访是锻炼
    
    艺术演出的过程,既是展示艺术的平台,也是锻炼品性的舞台;出访,既是传递中华文化的旅程,也是教育效果的检验。对此,小伙伴艺术团将演出、出访当作是成长的“扬帆”。
    
    在小伙伴艺术团,孩子们通过艺术学习和实践,形成健康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赴日本演出时,舞蹈学员在台上踩到了钉子,仍坚持把舞蹈跳完,因为“团队的荣誉比天还大”;赴朝鲜出访时,合唱队员即使身在异国,也自发为祖国庆生,因为“我们的妈妈叫中华”;赴香港交流时,剪纸学员创作了“金猴送福”,并用“紫荆花”和“五星”的图案装点小猴,因为“香港人民心中有祖国”……方玮,1995年至2002年在少年宫学习舞蹈,1999年,在出访美国11个城市的巡回演出中,她担任舞蹈主要演员,每场演出都要承担7个舞蹈的重任。在旧金山演出前,她高烧40度,但仍不顾老师和医生的阻拦,坚决要求上台演出,她说:“少了我会影响队形,现在没有人顶我,我必须上。”在演出中,她硬是靠着毅力坚持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把最灿烂的笑容留给观众。当脸色苍白的她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走下舞台时,老师一把抱住她,心疼得热泪夺眶而出,可她却天真地还一个劲地安慰老师。
    
    55年来,小伙伴艺术团以艺术为载体,不仅让孩子们得到人文艺术的教育和熏陶,更引领他们在各自的人生中“站得更高”!作为学员代表前往美国白宫领取“站得更高”奖的李蒙初,从四岁开始在艺术团学舞蹈,不但舞跳得好,学习成绩更棒。在艺术团的十多年里,她随团出访了多个国家,屡次参加了国内外重大演出任务。“小大使”的经历锻炼了她多方面的才能,帮助她熟练掌握了英语。在白宫上台领奖时,她还出色地临时充当了一回翻译。
    
    被人称为“跳舞跳到哈佛大学”的常帅,在收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在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艺术团指导,“在小伙伴艺术团的12年里,我学会了如何兼顾跳舞和学习。感谢艺术团给予我的宝贵财富:自信、执着和毅力。”哈佛面试官这样评价常帅:“她非常活泼、非常外向。她还是一个喜欢跳舞的学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精神,是哈佛大学非常看重的品质。”
    
【感人画面】“外交小大使”
    
    2007年,小伙伴艺术团有30名小演员随市长韩正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参加“中国年·上海周”开幕演出,她们带去的舞蹈作为压轴节目,将全场演出推向高潮。专程赴俄参加开幕式的吴仪副总理和韩正市长对孩子们的表演赞不绝口。
    
    “小伙伴艺术团用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式,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这样的形式比我们做十几场报告还要强!”1999年小伙伴艺术团访美演出结束后,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函件中给予了高度评价。2001年,率领小伙伴完成在美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后,前国家港澳办主任、中国福利会副主席鲁平几次满含热泪,激动地说:“孩子们美丽可爱、纯真无瑕、充满意趣欢乐的表演传递着真情与友谊,起到了外交官有时起不到的作用,他们不愧为中国的‘和平小使者’,每次观看他们的表演都是情感的陶醉,心灵的震撼,升腾起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期待。每一次的离别又都依依不舍,热泪盈眶。”
    
    “小伙伴”的孩子们明白“中国的未来”意味着怎样的使命。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无论在异国他乡,还是在祖国的土地上,每一场演出都赢得了盛赞。
    
    旁白:艺术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美的认识和体验,而且通过这种美的艺术,通过艺术学习的磨砺,通过团队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团队精神转化为孩子们自觉的内在动力,形成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真诚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和人格美,从而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人生财富。
    
幕后导演:成长的良师——教学是里手  教育是行家
    
    传递艺术的魅力,传授做人的真谛,必须要有德艺双馨的良师。小伙伴艺术团的老师不愧为“站得更高”的艺术“引门人”和教育“引路人”。
    
    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指导的培育。而保持小伙伴艺术团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一支师德高尚、师能超强、甘为人梯和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许多孩子都把参加艺术团的活动当作最开心的时候,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这里,有深爱儿童艺术并具有专业“眼光”的教学里手。一位指导老师出于职业情结,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特别适合跳舞的孩子,会像“星探”一样出动,果然有一位舞蹈学员,就是在马路上发现的,经过“劝说”,再进行精心栽培,结果这个“盯来”的好苗子在艺术节上拿到了个人独舞金奖并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考入了复旦大学,并担任学联主席。这位学员说:“因为进了艺术团,有指导的精心培养,我不仅在专业上,而且在社会活动能力方面有了很大长进,在学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同样,艺术团指导也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志向。青年影星孙俪的妈妈回忆说:“当年孙俪为了考上海舞蹈学校,离开了少年宫,可最后落榜了。考不上舞蹈学校,又放弃了少年宫舞蹈学习的机会,她想老师肯定不会收我了。她硬着头皮来到少年宫,不料,老师亲切地对孙俪说:‘你报考舞蹈学校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老师很支持你,但你没有考上也不要灰心,更不要气馁,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有坎坷和曲折是对你的一种磨练,现在你想回少年宫学习舞蹈,我和同学们都很欢迎你’”。
    
    像呵护小树苗一样,精心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七八岁的孩子,嫩到我们不能用一般的办法大呼隆,只能采用润物无声的、轻轻的、甜甜的、软软的但极具教育渗透力的艺术,以保护他们高度敏感且脆弱的心”,艺术团的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非常有育孩的“艺术”。艺术团指导为家境贫困的孩子悄悄垫付活动费用,不事张扬,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每次外出演出,孩子们都会带上心爱的小玩艺,有时候不免发生一时遗失或可能被人拿走,以至于哭泣的情形,随团老师知道后,发动所有孩子进行“寻找行动”,还表扬后来在包里发现的孩子,她说“如果无限上纲,就会伤害孩子,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一切为孩子着想,2005年少年宫建起了16层楼高的综合活动楼,7至11楼是小伙伴艺术团的学习训练基地,艺术团老师别出心裁地把戏剧影视团的训练场地设计成高出一踏步的小舞台,一个孩子踏上一步“登台”练习时,其他的小伙伴就坐在底下当观众,让孩子很快找到感觉,在小舞台上体验成功。前来参观的领导赞不绝口:“这种设计很好,完全不同于学校,像舞台,很有艺术的氛围,走上一小步,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大步!”就是对特殊的孩子,艺术团的老师也是不弃不离,更费心思。如有一个学舞蹈的女孩,具有自闭症倾向,活动时老是在教室一角,还经常哭。细心的老师发现后,专门通过走访幼儿园,请教专家,了解特殊的施教办法,“如果要和有自闭倾向的孩子交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双手托着她的脸,把她的脸转到面对自己再将自己的脸对着她。温和慈祥的目光看着她的眼睛和她说话。直到得到她的回答,进入她的世界拉近距离”,这位老师经过反复好几次的努力,终于听见她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老师好!”现在的她已经可以主动向老师问好,并且可以间接性的模仿老师的动作,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父母亲也为她成长开心。
    
    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艺术团老师的付出堪称楷模。他们的节假日就是工作日,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陪伴孩子们一起度过,却鲜有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辰。有一位老师,每年答应与自己的儿子过儿童节,可直到孩子长到20多岁,还没有一同过过,但懂事的孩子随着长大对妈妈的“亏欠”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有的老师为了讨论剧本、演出到深夜,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孩子还寄放在其他家长家里。更多的老师以身作则,为孩子着想成为“心中的牵挂”。如为了准确测算孩子从舞台上端奔到舞台下端的跑动距离和时间,老师一手拿着秒表,一边学着孩子的步伐进行反复尝试,就是不让孩子盲目费劲。
    
    然而,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这样做能给孩子奉献最好的东西,值!”
    
【感人画面】木偶活动惠泽外来务工子女
    
    自2003年起,为丰富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生活,小伙伴艺术团木偶小组活动率先“流动”到全市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连续8年时间里,木偶指导坚持每周一次,共为近30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近3万人次的学生进行了木偶制作、表演辅导。
    
    梅川路小学小姚,来自江西的12岁女孩,在一次巡回演出中,看到少年宫木偶指导的手艺,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满足孩子的这份心思,童老师欣然答应收她和其他同学为徒。2009年底,童老师还带领梅川路小学十几个外来务工子女,到中福会养老院送上了一台新年木偶剧《欢天喜地迎新年》,老人看了乐开怀。至今,这十几名徒弟已经随童老师参加了17场演出。经过一场场表演的历练,这位原本羞涩的小姑娘,变得自信、阳光了。2010年春节回老家,小姚还当了一回小先生,把在艺术团新学会的“海宝木偶”手艺,以及上海世博的理念介绍给家乡同龄人。
    
“贫困孩子”也能助成“音乐神童”
    
    小伙伴艺术团,是普惠孩子们的福祉。现在就读上音附中钢琴专业的学员杨超君,2002年凭借一曲钢琴独奏《牧童短笛》在法国申博演出中,博得全场热烈掌声,赢得贵宾们的争相拥抱。就是这样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差一点因为贫困的家庭条件而被埋没。为了帮助杨超君圆艺术之梦,近十年来小伙伴艺术团为她提供助学金,创设音乐学习和各种实践的机会。如今,她成为了人人夸赞的“音乐小神童”,在钢琴指导的悉心培育下,多次在全市、全国钢琴大赛中摘得桂冠,并曾与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许忠同台演出。
    
    旁白:老师就是一个“向标”。在学生的身上,永远有老师的影子。
    
    55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束浪花。小伙伴艺术团沐浴宋庆龄事业的阳光,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为儿童教育事业和艺术教育谱写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篇章。
    
    众手浇开幸福花。小伙伴艺术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正是他们的热情浇灌,才使得小伙伴艺术团这朵奇葩能播种到多所中小学校园,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人才培养“锦上添花”。
    
    站在更高的起点,宋庆龄创办的小伙伴艺术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前程似景,未来美好。
    
    让我们“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走向教育的高地、艺术的圣殿。
 
 来源:2010年6月1日 文汇报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