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媒体报道>>稿件---------------------------------------------------------
 
守望孩子童真的笑脸 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木偶教师童箴(2010.5.30)
 

    他姓童,或许,也因此注定要与孩子结缘。20多年来,天天与孩子打交道:教的,是最有童趣的木偶;守望的,是孩子童年的天真。

    儿童节又要到了,59岁的中福会少年宫高级教师童箴,带领孩子们在少年宫、敬老院乃至世博会公众参与馆演出,忙得顾不上休息。“现在的孩子 课上课下连轴转,学科知识无限串 ,太累了,太需要快乐了。”

    小小木偶,给孩子们带来多少欢声笑语。童箴恍然回眸,虽已到了退休前的最后一年,一路童真、依然童真。

子承父业“生产快乐”

    从小时候起,童箴就与木偶为伴。他父亲曾是成都和杭州木偶剧团的编导,“耳濡目染,非常喜欢。”

    从黑龙江插队返回上海后,童箴进入中福会少年宫“子承父业”,一干就是30多年。“少年宫木偶剧团演出时间最长的一个剧目是《帮助别人最快乐》,那是我老爸创作的剧本。我经常用我老爸写的剧本,一来不用付稿费,二来可以稍微改动不必承担知识产权责任。”童老师幸福地回味着,流露出些许调皮。

    要博得孩子们的欢笑,需“能文能武”,制作木偶、编写剧本、舞台表演,“样样行”。为了让木偶动作更真实、更符合人物特点,童箴曾专程到上戏去进修表演。各种与木偶有关的木工机械,他不仅会用,而且会修理。采访中,童老师随手拿起两个乒乓球,剪刀一抄,不到一分钟,两个乒乓球套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小姑娘的童花头,栩栩如生。

    木偶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各地的品种丰富,如杖头木偶、提线木偶等。乒乓球木偶,则是童老师原创的一种木偶形式。1991年起,他花了十几年研究,从一个乒乓球做一个木偶头开始,到做成完整的人物造型,再到能够自如表演。 “那时候逢到休息天,我就骑自行车到北翟路的上海乒乓器材公司去买球。不仅价钱便宜,还有各种我需要的颜色。” 1998年,童老师制作的200件乒乓木偶,还作为世乒赛的指定礼品,送给了各国贵宾。

    上海世博会召开,童老师又研究出“纸头木偶”:用2张A4纸制作一个木偶海宝。“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木偶当然越复杂越好;但从普及角度来看,却是越简单越好。”不断创新,是为了让木偶与孩子更亲近,“毕竟,木偶这门艺术,只有在孩子中受到广泛欢迎才能不断发展。”

“无名无利”爱心育人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看过木偶戏,孩子们还想探究木偶制作表演的秘密,常常从台上找到台下,追到后台。童老师每年到学校进行“木偶班”推介,现场表演一段木偶戏外,还展示一些木偶制作的简单技能,一堂课下来,举手报名者甚众。

    但是,最终到少年宫学习木偶的孩子,却“缩水”很多,“木偶班的招生,从未感受过蜂拥而来的荣耀,更多的却是困难重重。”他说,现在家长为孩子选课外活动,基于三个有利:是否有利于升学考试,是否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社会竞争力,是否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第三个基本上要为前两个让路。”

    怎么办?在童老师等人建议下,中福会少年宫特地开设了“亲子班”。年轻的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木偶,不但动手动脑,还要模拟表演。看到木偶对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十分有效,更因为“感同身受”其中的快乐,很多家长从反对转而支持。“孩子们学完后,骄傲地高举着作品回家,一路上回头率甚高。”

    为了让更多孩子亲近木偶,童老师特别关注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他们的热情、淳朴,是不少上海小朋友没有的。”有一次到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上课,一进教室,学生全部起立,热烈鼓掌,童老师感动得差点流泪。为了回报这份热情,童老师专门招收了一批外来务工者子弟学员,从基本的折纸开始,到缝制、表演,手把手教。两年多来,这支民工子弟学员小分队已演出多场,台下的小朋友观众掌声雷动,台上的孩子们则充满自豪快乐。

  “我父亲说过,这个行当,没有名,也没有利,小朋友的笑声和掌声,就是最大支持。”

“广种薄收”不愁传人

    童老师身上,总有份温文尔雅、从容淡定的师长气质。

    木偶与其他戏曲传统艺术一样,需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传人,而当下这种人才越来越少,不少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但退休在即,童老师却不用为此发愁:17年来,他已播撒下2000多颗木偶艺术的“种子”,这批“童氏”木偶传人活跃在中小学一线,将木偶艺术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1994年起,童老师就开始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木偶培训,“他们毕业后面向中小学生,可以带动整个学生群体喜欢木偶。”最初,他为上海第一师范学校送教上门,2000年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童老师仍旧上门带教,辅导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学生学习木偶的表演、制作,还编排了不少木偶剧,送戏到学校和幼儿园。如今,童老师的学员更扩展到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校,为来自全市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培训木偶技能。

    17年来,童老师为这些师范生和中小学老师授课,分文不收。上师大搬到奉贤校区后,童老师骑车去上师大桂林路本部,再乘校车去奉贤,一个来回路上要花四个小时,风雨无阻。他对木偶的执着,对传承木偶艺术的坚韧,感召了不少教师走上木偶艺术之路。路璐是上师大首届木偶社的社长,如今已成了非常优秀的木偶老师;上师大毕业生骆玲,率学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将木偶创意和技术巧妙应用,表现十分抢眼。

  “培养接班人,要 广种薄收 。对多数学生来说,只要对木偶不陌生,有亲切感,就够了。基础宽广,何愁后继无人?”说到这给孩子带去快乐的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童老师脸上泛出了天真的笑容。

 
 来源:2010年5月30日 新闻晨报  作者:李爱铭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