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我和爸爸、妈妈踏着明媚的春光南下福建,去探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远远就看见那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土楼,像一朵朵巨形的蘑菇,又像一艘艘造形各异的飞碟,稀稀落落地散布在一个个村庄里。等到了土楼近前,它们那雄伟的气势、精巧的构造、独特的工艺更是叫我惊叹不已。
先说最大的“承启楼”。明末开始兴建,到清康熙年间才竣工。土楼由三圈一中心构成。外圈四层约三百个房间;二圈两层80个房间;三圈为单层32个房间,中间为祖堂。土楼内设有两口井、三个大门、卧室、浴室、学堂、厕所、磨房、猪圈、花园等。楼内有六十几户,四五百人,都是一个家族,很多人都互不相识。整座土楼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因它高大、雄伟,号称“土楼之王”。
再说最奇特的“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形土楼、一座椭圆形土楼和三座圆形土楼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人称“四菜一汤”。远眺又有小布达拉宫之势。
最后说古老而特殊的“裕昌楼”。建于元代,又被称做东倒西歪楼。进了楼门抬头就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好象随时都要倒下,但几百年来,它却始终有惊无险,是中国的“比萨斜塔”。
还有最富丽堂皇的府弟式的“福裕楼”、工程浩大的“振成楼”、最高的“和贵楼”、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式土楼“奎聚楼”、最小的袖珍圆楼“如升楼”……,转眼三天就过去了,却还有许多别致的土楼来不及一个一个参观了。
游兴未尽地告别了土楼,古人展现的高超智慧给我留下的印象却越来越清晰。那时没有水泥,他们竟然在红土壤中加入红糖、蛋清、煮熟的糯米饭和竹篾,采用生土夯实技术,使墙壁下宽上窄,不仅抗震,而且封闭的造型还能冬暖夏凉、抵抗外侵呢!更不可思议的是,土楼的大门还安装有防火水槽、加厚铁皮、加宽的夹墙,即使用火攻也万无一失,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我们的祖先那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更大、更好的现代“土楼”。
小记者三(1)班:邓铄
指导老师: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