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心
声乐中心
戏剧影视中心
器乐中心
钢琴中心
美术中心
计算机活动中心
科技教育部
群文活动部
爱好者活动中心
浦江中心
明星学员
优秀学员名单
儿童作品网上展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教学活动>>稿件-------------------------------------------------------------
 
重温“老上海人”的生活
 

今天,我们小伙伴记者团的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们来到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体验了一下“老上海人”的生活。

走进大门,我们看见一条深深的小巷,小巷两旁店铺林立。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老虎灶”。“老虎灶”里可没有老虎哦,因为翘“尾巴”的灶头形状有些像虎,才有了这个有趣的名字。当时,上海没有煤气,烧水不太方便,“老虎灶”就向附近的居民提供开水。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也常常拿着一分钱去泡一热水瓶的水。而现在,我们只能在民俗馆看到它的样子了。

我们随着人流往前走,又来到一个米行。高高的米堆上有两个量米的工具。较小的是“升”,较大的是“斗”。“升”和“斗”都是木制的,看上去像两个放大版的魔方。从这两个器具可以看出,人们以前买米是量体积的,而不像现在这样按重量计算。爸爸告诉我,汉语中有“升斗小民”一说,就是指贫民到米行买米,只能一升一斗地买。

米行的隔壁是一个烟杂店。不仅供应香烟,还卖一些家用物品,如煤油灯、扫帚、拖把、草帽和箩筐等等。店铺的门板上贴着很多巨幅的广告,上面都是当时摩登女郎的画像。听说上海滩最早的广告就是香烟广告呢。

街边不起眼的地方摆着一个算命的小摊。小桌上有一个砚台,旁边还有一个签筒。我和爸爸学着电影里求签人的样子,拿着签筒上下左右地摇晃,好玩极了!当然,掉落下来的签是不能决定我们命运的。

接着,我们又走进了对面的茶庄。当时的茶叶是用纸包着的,纸包外还扎着一根细细的绳子。不知为什么,那又让我联想到了董存瑞手里的炸药包。

最后,我们还看到了最富上海特色的“混堂”。“混堂”就是现在的公共浴室。“孵混堂”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上海人洗澡的乐趣。当时的浴客洗完澡、搓完背后,常常会泡壶茶,在长椅上美美地睡上一觉,惬意极了!

在盲人小朋友动听的乐曲声中,我们离开了民俗馆,离开了那个记录了“老上海人”生活的地方。

小记者三(7)班:潘栖桐

指导教师:杜红芳

 
   
[关闭窗口]
人才招聘|设置首页|信息反馈|联系方式
中福会少年宫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1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