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每次跟爸爸妈妈路过少年宫,我总会停下脚步,仔细聆听从大理石大厦二楼窗口传出的阵阵歌声,有一次还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也要在这里唱歌”;11岁那年,我鼓足勇气来到少年宫报考“小伙伴合唱队”,在考官面前,虽然表现得很努力,但由于正处在变声期,效果很不理想,落选的结果对我打击很大。然而我并没有选择放弃,第二年又“卷土重来”,在同一个考官面前唱我最喜欢的民歌《茉莉花》,结果真的被录取了,并师从在两年当中考了我两次的少年宫兼职指导员、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校长吴国钧老师,在少年宫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勤学苦练。在少年宫合唱队合唱的日子里,在宫领导、吴指导鼓励和辅导下,我的专业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早期艺术生涯也一次次得到了突破:从来访的意大利游客听了我的歌要与我合影开始,到在上海市首届童声歌唱大赛得到第一名,而后又在1984年夏天,作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独唱演员”赴日本长崎进行文化交流、受到日本观众热烈欢迎、被当地媒体誉为“中国的小百灵”……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每一个脚印又都烙着少年宫的印记、流着少年宫吴指导他们辛勤辅导的汗水。
1985年冬日的一天,我参加完市少年宫合唱排练,匆忙骑着自行车回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还下起了鹅毛大雪。由于天黑路滑,在马路的一个拐弯处,我从自行车上摔到地下,手脚发麻站不起来,被人送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情况很严重,膝盖骨折,需要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我急得直哭,因为那时幼稚的我不怕开刀,也不怕疼痛,就是怕因此失去唱歌的机会!我问医生、问闻讯赶来的少年宫合唱指导吴国钧:“今后我还能唱歌吗?”当吴指导肯定地告诉我说“不会影响唱歌”时,我才破涕为笑。当时,“要成为一名一流歌唱家”的理想和信念在我的心中超过了一切,而这个理想、这个信念,除了我自幼爱唱爱跳的性格使然外,还来源于市少年宫指导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说到赴日本长崎演出,我的感触特别深。1984年,随“小伙伴艺术团”到那里演出之余,还曾慕名探访过《蝴蝶夫人》原型“乔乔桑”在长崎的故土墓地。1994年,也就是在10年以后,在多达200名前去应试的亚裔女高音歌唱家中,我有幸被法国电影公司选中拍《蝴蝶夫人》,主演其中的女主角“乔乔桑”。后来影片在世界各大城市上映,引起很大轰动,奠定了我在强手如林的女高音歌唱家中的地位。这整整10年,冥冥之中似乎把少年宫和我、我和歌唱事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休戚相关、情浓于水,再也不能分开。
回顾我在少年宫学习唱歌的那六个春夏秋冬,我想,在少年宫,在大理石大厦二楼的合唱室,在那排有点摇晃的木质站台上,面对着少年宫所有关心我的指导员和同学,我所学到的,又岂止是唱歌的技巧;我所学到的,还包括怎样在舞台上克服恐惧,战胜自我,以及怎样在生活中磨练斗志、学会做人。记得吴指导在听了我的试唱后兴奋地说,我的声音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具有天然美声技巧的特点,他一定要通过专业化的训练,把我培养成材。还记得当时我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怯场、非常非常的怯场!怎么办?吴指导他们就一边用言辞鼓励我,激发我的自信心,一边在排练中积极寻求对策,让我在合唱队组唱中更多地担任领唱、独唱的角色。令我终生难忘的是,第一次担任独唱的我害怕得几乎不行,连合唱站台也似乎比往常摇晃得更加厉害。但望着吴指导信任而又期盼的眼神,我终于坚持着唱完了独唱……可以说,这是我一生当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独唱”。它不仅扫除了我的怯场心理,而且还给了我做人的启示:坚持就能成功,而坚持本身,则是整个人的成长与成熟,包括自己的意志、毅力。现在,我寓居纽约曼哈顿,我所钟爱的歌唱事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在加拿大、法国、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巡回举行独唱音乐会。可是,不管在哪,我不仅唱西洋歌曲,还唱我们中国的歌曲。我的独唱音乐会最后安排演出的都是一组中国民歌,包括那首我已经唱了几百遍、几千遍、几万遍的《莱莉花》。音乐会在鲜花和掌声中结束以后,每次都有热情的观众拥向我,兴奋地告诉我他们明白我在“唱什么”,也热爱我“所唱”的。
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会重新回到生我,养我、育我的故乡上海,重新走进魂牵心系的市少年宫,重新站上大理石大厦二楼合唱室那排已经有点摇晃的木质站台,向更多更多一如我当年的“小歌唱家”、“小百灵鸟”、“小蝴蝶夫人”们一展歌喉,再让歌声随“茉莉花”的芬芳传出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