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副主任、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中心(上海部)副主任。曾先后担任全国培训项目主管、教研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等职。曾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先进工作者、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优秀党员、中国福利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从2001年开始,她一直担任全国校外教育系统师资培训的策划、组织工作。十几年间,共策划、组织各类研修班、培训活动三十余次,培训学员三千余人。其中,从03年开始策划、组织国家教育部委托的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青少年活动场所项目县负责人、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班20余期,并担任《校外教育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校外教育的科学管理》、《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安全与保障》等专题的授课任务。
她曾担任多元智能、创造发明、科技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教法方面,其研发的“心理教学法”,把创新思维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内容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又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掌握方法技巧,学习事半功倍。她曾辅导多位学生的社科类课题在全国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她还曾参与策划开发少年宫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课程《智乐》,把科技、艺术相融合,实行交叉型教学,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
她还积极致力于校外教育理论的研究,近五年中,其个人出版、发表的科研成果有:担任《金色摇篮》——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案例集的副主编;论文《回归生活 塑造心智 促进创新》发表于《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论文《浅议在校外教育中培育青少年创新人才》发表于《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论文《回归生活:校外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模式》发表于《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论文《刍议科学教育发展观视域下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表于《校外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论文《在校外教育中构建青少年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于青少年社会教育丛书《青少年社会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社会合作型的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析——基于善治理论的启示》发表于《校外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我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政策分析》——基于混合扫描模型视角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第12期。此外,《回归生活:青少年校外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模式》、《新形势下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关注校外教育发展的五大核心问题》、《试论校外教育教师的职业精神》等论文在全国和华东地区校外教育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或交流。目前,她正参与并主持《在“特殊”学校开展校外科技文化教育的运行模式》、《流动少年宫——适合当前中西部地区校外教育发展需求的新模式》等国家和市级课题的开展以及主持上海教育丛书之《缔造未来》的编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