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研究》由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创办于1994年6月1日,季刊,16开32页,在全国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单位发行,是我国校外教育系统唯一一份理论刊物。
  自创刊以来,主办单位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关于“实验性、示范性、加强科学研究”的办宫方针指导《校外教育研究》的办刊实践,把《校外教育研究》列入少年宫整体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在办刊方向、办刊人员、办刊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充足保障。1994年创刊后,即被有关方面列为上海市校外教育研究会会刊、华东地区校外教育研究会会刊;2003年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中心(上海部)成立以来,被列为指定的校外教育培训材料;2004年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予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准印证(K第517号)。随着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教育科研投入的加大,对《校外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目前,《校外教育研究》围绕校外教育科研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设有“理论纵横”、“教改前沿”、“专题研讨”、“教学研究”、“社团建设”、“案例研究”、“师资培训”和“比较研究”等主要栏目,以满足校外教育在管理、教学、培训以及合作等不同领域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
  “理论纵横”栏目推出在校外教育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宣传、权威观点和重点文章,以开拓眼界,提高认知,活跃思维。教育部重点课题《21世纪少年宫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开发》开题期间,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等教育界名人曾在本栏目发表《吕型伟纵论校外教育》,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的校外教育机构的宫报宫刊纷纷进行转载或者摘录;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期间,来自中西部的校外教育项目县县长等地方官员在本栏目开设“项目县县长谈校外教育”专栏,发表系列文章,对当地读者起到了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引起了经济发达地区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康丽颖、谢希凡等一大批教授级的专家学者也经常在本栏目撰写重点文章,都会引起一定的反响。
  “教改前沿”栏目先后报道在校外教育界有重要影响和意义的教改典型,对读者具有时代启示作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西子小荷文学社”社团活动和上海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三三0”群众文化活动等活动课程改革、武汉市青少年宫和宜昌市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机构改革,都在本栏目得到过提炼、总结、推广。此外,结合主办单位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在长期改革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做法,也从理性的角度加以总结宣传、传播推广。针对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的课程改革,在总结三次计算机浪潮对儿童计算机教育的冲击和机遇、分析计算机活动中心教育实践基础上,推出了《青少年IT人才的孵化器》系列研究性报道,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山东等地读者来信来电要求得到借鉴的材料;针对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教育实践,从儿童文化创造、传播和推广的研究角度,推出了相关研究性报道,从而使读者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教学研究”栏目旨在推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在学科(课程)方面的学术成果、教学经验、理性思考。使教师的个人成果得到业内交流,使机构的学科成果得到区域推广,使行业的科研成果得到全面分享,并在其基础上形成校外教育科研的协作氛围。为此,重点选择一些具有传统或创新的特色,如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传统民间工艺活动、广东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教育活动等,在本栏目进行科研交流。随着中西部校外教育得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中西部校外教育机构作者的名单也出现在本栏目中。
  “案例研究”栏目先后推出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质量也比较好,在“全国校外、课外优秀活动案例征集活动”评选活动中有较高的得奖率;“比较研究”栏目先后向读者推出了“全美校外活动项目系列介绍”以及其他与国际校外教育进行比较的文章或专题;此外,针对校外教育中的一些热点现象,不定期地推出“专题研讨”,组织读者针对“夏令营姓钱还姓教”、校外教育师资培训中的焦点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与品牌建设等热门话题进行专门的讨论。
  此外,作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校外教育研究》季刊还与全国各地近百家校外教育机构建立了宫报、宫刊交换机制,在业内形成了科研互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