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小企业精品展 > 稿件

发展“'专精特新',打造世界'隐形冠军'”

2014-07-03

经济学家樊纲主题演讲实录

 

    时间:2014年6月26日

  地点:上海世贸商城7楼金色大厅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非常高兴参加我们这次论坛,前面各位领导也都做了致辞,讲了这次的主题。

  我讲两个大的主题,第一分析一下现在的宏观形势,今后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第二讲一下关于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包括政府有关企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能够对企业做哪些建议,中小企业的发展。

  首先是经济形势。现在有各种说法,中国要崩盘了,中国要危机了,政府怎么做,我想讲这么几点。第一,中国经济现在确实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一些长期体制性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是过去十年当中两次经济过热的后遗症的这些问题,我们还在处理。哪两次经济过热呢?05年到07年是一次,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那次不是政府刺激出来的,那次政府还一个劲地压,压不住,最后到了07年下半年,08年我们自己形成了一次调整,大家都记得07年9月份又加了一次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房地产开始掉头,上次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时候,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价格跌了四、五十,07年10月份股市开始掉头,70倍市盈率,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泡沫,尽管中国的市场不大,但是这个泡沫的程度是罕见的,然后掉头了、崩盘了,最后几个月以后,到了2000多点以下。然后,08年我们自己进行了一些调整。当时我们调整的程度也是蛮深的,到了三季度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们的增长速度是6%。08年调整,09年调整,2010年以后,中国就是正常增长,结果没有想到世界金融危机来了,世界20国一致同意我们这次要吸取上次的教训,我们要托住市场,我们要刺激经济。上次1929年,那时没有宏观经济学,没有宏观政策,没有手段来进行调控,结果就像滚雪球一样往下滚,滚出一个十年大萧条。然后又有纳粹,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一系列的后果。这次世界的领导人、经济学家一致同意我们得宏观调控。

  那时宏观调控的含义就反过来了,宏观调控的基本逻辑就是热的时候要压,冷的时候要托。中国也加入了这个刺激政策,回过头来看,我们刺激得过大了一点,大家记得四万亿,其实四万亿并不大,四万亿是两年的支出,一年只有两万亿,然后这两万亿当中,多数还都不是刺激政策,本来就是要花的钱,政府收税,搞点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的刺激政策必须是赤字,必须是借债。那一年的中央赤字从GDP的1.9上升到了2.6,没有多少,其他国家都是从3%上升到了7%、8%,都是4、5个点,我们只有零点几个点。真正大头的,一年六万亿地方融资平台的增长,08年底一万亿,09年底七万亿,这一下子是GDP的14%、15%。这样算的话,中国是最大的赤字。你要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加在一块的话,地方融资平台的口子开了。

  不仅是政府投资暴涨,而且是刺激买房、刺激买车,刺激买家电,各方面一刺激,中国经济马上就起来了。我不说国际上的事了,在全球背景下,全球都刺激了,我们这个刺激就不大了。这等于是两次过热。09年,2010年又是一次过热,这两次过热积累了很多问题。

  第一就是过剩产能。我们有两种过剩产能。一种是宏观政策这种刺激导致出来的。还有一种是过去我们有很多产业政策、新材料,政府的产业政策影响很高。过剩产能就是投资没有产出、没有收益,没有收益就是还不起钱,就是银行产生了坏账。银行坏账就产生了影子银行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到了去年的6月份,全国审计政府的整个债务是30万亿,占到GDP的50%,其中地方融资平台是十八万亿,占30%。

  不是说地方融资平台搞的平台都是坏项目,很多东西可能是好项目,但这些项目是长期、耐用公共消费品,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城市的一些基础设施,这些东西长远来讲都是有用的、都是好的,都是有回报的,但是短期是没有回报的,短期回报是不够还钱的。这项项目本来是应该用投资的方式、股权投资的方式,比如用股份制的方式,或者是以长期政府债券的方式,50年、80年债券的方式来融资,这些东西投下去以后是50年、100年、150年要用的,伦敦地铁去年庆祝150周年纪念,地铁的车皮可能7、8年要换一次,要折旧,但是这个洞150年一直在用,而最贵的就是地下那个洞。这个投下去,不是3年、5年能够回报的。

  但是,我们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基本是5年、10年,最多是10年,银行借债,所以,融资方式不匹配,就可能产生各种当前的金融债务压力。大家要理解,这些问题其实不是过去天天有的,原来就有一轮自己的过热,后来又有一轮刺激,世界金融危机我们又刺激了一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累加在一起,现在我们还在清理。

  这些问题是必须正视的,政府也必须去做、去处理这些问题,加速去清理这些问题。这是客观上必须认清的形势。

  第二点,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软着陆,这些问题并不会引起大的危机或者所谓的硬着陆的问题。原因第一是我们过去一直有些宏观调控没有让前一轮的过热无限制地扩大。第二上一轮的过热,09年、2010年我们是采取了一些大的刺激政策,但是这些刺激政策基本实施了一年就停止了,用现在市场上的话说就是退出了。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什么时候退出,在这一轮世界的刺激当中,我们中国是第一个退出的,2010年的中期就退出了,美国是2013年退出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欧洲都是2012年退出的。我们2010年第一个退出,2010年的4月份调控房地产,加大力度限购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不再刺激了,而是限购,2010年的中期还是清查地方融资平台,银行基本停止了给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所以地方融资平台开始找影子银行了。然后到了2010年的下半年,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基本都从紧了。有些问题还在延续,但是基本是停止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泡沫没有太大,比如说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有人说要崩盘,在过去的3、4年时间里,它已经经历了一些调整,而且通过这个限购政策把这个投资性的需求挤压出去很多。因此就全国而言,当时一线市场泡沫的一些东西没有波及到全国绝大多数的二、三、四线城市去。当然,内陆地区的一些二、三、四线城市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资源型城市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从全国整体来讲,不存在一种需要硬着陆或者危机崩盘式的调整。

  这就使得我们中国经济经过过去三、四年的调整,在去年下半年基本实现了软着陆,尽管有些问题还在延续。经济增长速度也回落到了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马上要讲怎么样来看待中国正常水平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第一,我们要客观地正视这些问题,第二这些问题已经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已经在软着陆的过程当中,不会再有什么大的硬着陆或者崩盘的问题。

  有些产业的过剩产能问题已经得到了调整,比如说汽车产业,这是我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一开始也是过剩产能的,从前年、去年开始,基本恢复到正常增长。甚至一些建筑、基建行业,现在也基本恢复正常增长状态。这个应该还是有信心的。

  第三点,怎么样来看待现在7.5%这个增长?今年,7.5%应该不成问题,而且今后若干年,在我看来,也基本在7到8之间吧,或者7.5到8这样一个增长区间。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呢,中国告别了两位数的高增长时代,进入了中低增长时代。还有一种说法,我们增长速度换挡。我个人不太同意这些说法。

  第一,我们看看过去二十年的统计数据,不是年年都是两位数增长,绝大多数时候不是两位数增长。过去的十年里,真正的两位数增长只有四年:05、06、07、2010年。然后你再往前翻,从97年一直到2003年,我们增长速度有的时候6%、7%,那时候通货紧缩,我们当时天天写文章,怎么扩大内需、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

  第二,中国经济增长一到9%,一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2%,3%,5%,8%至少,最高的时候到24%,真正到了两位数,一定既是通货膨胀,又是资产泡沫,什么叫资产泡沫呢?楼市泡沫、股市泡沫,或者楼市泡沫,或者股市泡沫,或者楼市泡沫加股市泡沫,当经济增长率到了10%以上的时候,两位数增长在中国从来是过热增长,从来不是正常增长。什么是正常增长呢?经济学上怎么定义这件事情呢?

  通货膨胀不算正常,通货紧缩也不算正常,所以我们把高的去掉,把低的去掉,中间这一块。哪个区间呢?大概在7到9之间。低于7%,通货紧缩了,高于9%,通货膨胀了。

  另外一个算法,世界上若干个研究小组用经济学的模型去算,算出结果,基本正常结果就是在7到9之间。不同的时期这个东西也会有变化,这叫潜在增长率,正常增长率。

  90年代,我们清理银行坏账的问题,还有3000万国企职工下岗的问题,可能低一点7到8。2000年代,可能高一点,我们享受了改革红利,我们加入WTO等等,可能那个时候是8到9。现在劳动成本上升,一些国际环境变化,我们可能又低一点,就是7到8之间。

  所以,现在经济增长速度降到了7到8,是回归正常增长。

  而这个增长,第三句话,这个增长仍然是世界最高的增长。

  印度原来夸海口,我们将是最高增长,中国8%,我们要9%,现在连5%都没有。即使(我们)现在7%到8%,再过些年,6%到7%,从经济学的定义来讲,仍然是高增长,再过些年5%到6%。因此,我们现在是什么状态呢?我们现在是回归到一个稳定的、正常的高增长。我个人希望这样的一个状态能够持续下去,不仅现在是,十三五(2016年-2020年)继续是这样一个7%到8%的增长速度持续下去。

  我们现在正在做十三五前期的研究,在十三五期间,如果保持7.3%的增长速度,到了2020年,我们的人均GDP将达到11000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门槛12000美元。如果是7.5%,就达到12000美元。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那时候就随着这个增长得到解决。

  对于企业来讲,这个含义在什么地方呢?第一,你不能再指望有个过热再出现了,也别指望政府再刺激一个过热经济来。有些人可能都希望有一个过热,过热多好啊,过热对我们企业多好,躺着都挣钱,挣钱容易,可是后面怎么办?我们过去房过热,房过热,房子就是现在这点事,现在的产能过剩,企业倒闭,资金紧张,职工下岗,银行坏账,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前面的过热引起的。然后那种躺着都能挣钱、轻轻松松挣钱的状态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状态,那是变态,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专精特新”,你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专注、专业,现在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大家都在讲如履薄冰,你一天不去想创新的事情,你过两天就会被人超过。我们得做这样的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参照系就要改变改变,别老想着过去。其实过去不是老是那种过热的状态,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们老记住自己辉煌的时代,挣钱容易的时代,那个时候多好啊,怎么就回不到那个时候,不记得从97到2003年那个经济低迷的那个状态。其实,我们很多功夫是在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不再出现过热,什么时候再出现一次过热,我也不知道,但是,就目前来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就是一个正常增长的过程,7到8是一个很不错的,对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的增长速度。如果我们到了11000,12000美元的话,这对于多少企业、多少产业能够发展起来。

  在目前这个阶段,当然有些困难、有些问题。软着陆也会很痛苦。你想,从过去12%的增长速度降低到8%、7%,4个百分点的GDP,那是2万多亿增加值,多少产业、多少企业会受到影响。当然,你不能说,现在谁都不调整,谁都继续活得好好的,和过去活得一样好,我说没有那个招、没有那个办法,一定有些企业会受点影响,该兼并重组、该出让产权的,就得开始做。你要自己分析你这个行业里面的情况。

  软着陆和硬着陆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硬着陆就是倒闭破产,一大批企业倒闭破产、血本无归,我们还好不到那个程度,我们是软着陆,软着陆就是有些企业要被兼并重组,本还能收回来,有些企业满足于本还能收回来,你如果不行的话,前几年你三心二意干别的事情去了,你得把这份产业、这块东西让给过去兢兢业业、“专精特新”的那些企业,你得让路给它,你别指望你那个还值多大的钱,你能够把本收回来,能有点收益,就可以了。如果这种产业整合的事情老不做,优胜劣汰的事情老不做,也不是办法,毕竟我们是从12%降到8%这个过程,这是宏观经济形势。

  从长期来讲,我个人也是比较乐观的,中国还有巨大潜力。中国现在的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巴西,都是60%到70%,多大的潜力,中国人还没真正开始消费,我们现在预计,从现在开始到十三五期间,我们政府做各种事情,社会做各种事情,一年消费增加一个百分点,7年下来7个百分点,我们的消费率从35%上升到42%。我们的城市化只有百分之五十几,城市化也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我们的资本不缺,劳动力说缺了,但是劳动力缺了是因为很多农民工在城里呆不下,如果我们搞新型城市化,农民工能够在城里逐步逐步地发展,劳动力的问题可能比起过去贡献小点,但仍然是有这么一个贡献。所以,潜力巨大,怎么能够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从一般的概念上讲,简单的类比,韩国、台湾都能够高增长30、40年,中国14亿人口,8亿劳动力,要完成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至少要60年。按照那样算的话,我们还需要20、30年。怎么把潜力发挥出来?那可不是说说就完的,要做正确的事情,政府要做正确的事情,要改革,要有好的宏观政策,要保持社会稳定,要缓解收入差距,这段时间收入差距、社会紧张程度是最大的,然后要防止出现各类危机,中国出现一次危机,再闹一次过热,然后出现金融危机,这可不得了。企业也要做正确的事情。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发展?严格来说,经济学者没有办法为企业发展提供什么建议,因为发展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来讲是艺术,它不是公式,能够推导出来。有很多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地分析。特别是创新不是逻辑能够推演出来的。但是,有三点,经济学家可以给企业做点建议。

  第一,怎么理解创新?创新的概念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现在我们往往混淆了创新和技术进步这件事情,创新包含技术创新,但是创新有更广阔的含义:商业模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营销方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产品形式的创新,包装的创新,只要使你销售增长、利润增加,竞争力提高,都属于这个创新的范畴。

  你说阿里巴巴、腾讯,它有多少自己的新技术?当然,它有一种整合各种新技术的新的方法,这个创新它就实现了,它创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是一种市场营销,创新的是一种开拓市场的模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企业不一定都要有新的技术,但是你仍然可以有很多创新,我们要在各种领域里去思考新的方式。要创新也需要政府做很多事情,保护产权等,主要是企业要有宽广的创新的眼界。

  第二点,最重要的是经济学从来认为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这个动力不在于不断因为有技术进步有新的产业产生,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生,而在于我们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新技术,都可以创新,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效率,什么意思?你用不着天天去想怎么转产,怎么去搞新的产业,人家搞互联网,我们也去搞互联网,不一定,各行各业都可以应用互联网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来改进自己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劳动成本提高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年劳动成本一直提高,但是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提高,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要你兢兢业业、着重于生产率的提高,你的劳动成本反而会下降,而不是增长。工资是提高了,工资是一个劳动者的收入,而劳动成本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劳动成本是一个单位产品当中有多少是劳动工资的东西。当每一个劳动者生产出更多东西的时候,这个劳动成本反而会下降。

  举个例子,前些年,沿海地区有的企业把新建的厂建在了越南,因为越南劳动力便宜。越南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四分之一。过了几年,他把这个厂搬回来了,当然也没有搬到沿海地区,搬到内陆地区,问他为什么搬回来?两个解释都说一下,可能有些借鉴意义。第一,越南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的四分之一,但是越南人干的活是中国人的十分之一。这么一算不合算,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你的成本再提高都没有关系。所以,现在如果每个企业的劳动力工资是上涨了,但是如果你花大力气去提高自己的生产率,你的竞争力仍然是可以改进的,而不是下降的。第二个他提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中国有产业集群,在中国,上下游都在我这边,我要改一个设计,一个电话就完了,第三天就上线了。我在那里,跑来跑去,物流成本又高,这是中国现在的一大优势就是我们有产业集群,你不要小看这个事情。

  我们要着眼于我们各行各业的生产力的本身的提高,其中包括最新技术的应用,最近的一个新的领域就是怎么各行各业应用互联网。互联网的电商,各行各业都可以应用。互联网是一个通用性的技术,它的基本功能是降低信息成本,各行各业都要用信息的,都要有信息成本的,怎么用互联网来降低各行各业利用信息的成本?怎么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大家现在老说互联网对我们的传统产业产生了冲击,我说要看对哪些产业,也许对传统的一些商业产生了冲击,特别是批发,可以越过很多环节。那些产业你恐怕得去转转,你得去做物流、你得去做配送了。但是对其他的产业,电商是卖东西的,电商的发展一定是卖出去的东西更多。卖出去的东西是什么东西?那就是我们千百个制造业产业制造出来的东西。

  所以,互联网的发展,电商的发展,是给我们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更好的条件。我们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我们可以卖更多的东西,而且中间的环节也被去掉了。所以,各行各业都有新的发展条件。所以,你用不着别人去搞互联网,你也去搞互联网。第一,怎么应用互联网提高你本身的生产力。第二,怎么利用互联网电商这些渠道能够卖出、销售更多的产品,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三点呢,企业发展的经济学建议就是专注,就是论坛的第一个字。专注、专业,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市场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专业化、分工。经济学的鼻祖——英国人亚当斯密第一部人类的经济学专著《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写的是分工,打一根针,原来是一个铁匠从头打到尾,现在分成十几道工序,改进技术、改进质量、提高效率、增加销售、扩大利润、开拓市场。德国企业为什么历久不衰?一个家族几代人就做一个零件,成为隐形冠军,谁也打不垮它。我们的皮鞋业为什么老叫皮鞋业,意大利的皮鞋业为什么叫时尚产业?我们老说是不是意大利的文化怎么样,我们的文化并不比意大利的文化差。意大利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一个家族几代人十几代人兢兢业业就做皮鞋做到世界最精,我们才半代人、一代人,一代半人,我们要持续、专注地发展,这所谓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来,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不是我们受点教育,号召号召大家就创新了,创新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逐步形成的,要长期地培育。

  前两年我觉得比较痛心的一件事情是在有些学者、媒体加上有些政府部门的蛊惑下,唱衰制造业、唱衰劳动密集型等等,我们很多企业开始看不起自己经营二三十年的产业,一说转型升级就转产,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希望要转成,好不容易二三十年积累起来的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经验就给扔了,进入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你的精力也分散了,你的资金也分散了,你都不专业了,你都不专注了,市场竞争这么激烈,风吹草动一来,你不倒闭谁倒闭?你不被别人兼并谁被别人兼并?现在兼并别人的一定是过去这些年兢兢业业在做好自己的那一块,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它才逐步逐步发展,不要指望一天就成为发达国家。

  现在有一个错误概念是关于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从世界银行的定义就是错的,说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呢?就是原来穷,收入低,因此做点劳动密集型简单的东西还行,现在收入高了,竞争不过那些收入低的国家,但是还没有发达国家那种高的竞争力,于是,中等收入陷阱。我说这一块是错的,你怎么指望一个国家刚从低收入、低技术出来马上就有高技术,就有那些能力呢?那要经过很多环节,那叫中间技术。你有中间的技术、中间的生产能力,挣中等的收入这个不成问题,收支是平衡的。麻烦的事出在什么地方呢?是你中等收入了,但你只有低技术,但是你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逐步地在积累。尤其是,积累的过程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我们多少的产业啊?说句实在话,我们也做过一些分析,我们还要继续做这个分析。我们多数产业,如果把发达国家(最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当作100的话,我们绝大多数的产业只有五、六十,百分之五、六十,要缩短这个差距的话,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逐步逐步地缩小,不可能一天吃成个胖子。这就需要长期的专注、长期的深入下去做专做精,别再三心二意的,别天天在那说转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问我这个产业还有没有发展前景,我说你说哪个产业在中国没有发展前景?也许有些环保的特别差的产业也有,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朝阳产业,中国刚刚开始在消费,刚刚开始在建城市、建房子,刚刚开始在开车,我们的汽车保有率,美国是100户人家是一百二十几台,我们是二十几台……你在任何领域里面,你能够兢兢业业做到前三名,你一定有上市的机会,就连火锅店都上市好几家,洗脚的都上市了,哪个行业你说不好?然后你天天拿着哪个好的产品,问哪个产业好?我跟你说我不知道,别人早都知道了,等你进去的时候别人都已经进去了,等你出品的时候别人都已经出品了。那个时候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比你现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还要厉害,你以为你进入新领域你就占便宜了?

  为什么?产业政策后来导致一批产能过剩啊。好家伙,政府一写进五年规划,二十八个省市都是五年补贴,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你们的那些投资分析师天天忽悠你们,没钱不忽悠你们,有钱天天忽悠你们——这是政府搞的,赶紧投资。国际那些投资基金拿着中国政府的投资报告就开始到中国来投,一下就过热。你说哪个产业好?过剩的产业总是不好的产业吧变成,尽管长期是发展起来的,对不对?

  最后一点,政府发展企业的政策,我们这次的研究也是十三五前期,我们准备认真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吸取十二五的经验教训,发展新兴高新科技产业的教训,我们怎么搞产业政策这个问题要好好思考思考。我们建议不再搞那些政府选择发展哪些产业优惠政策,而是采取普惠制,鼓励各行各业包括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政策,谁能提高竞争力,谁拥有新技术,谁专注地去搞这些“专精特新”,那你就有一些政策支持。各行各业都有大的发展前途,而且各行各业都有一批企业可以成长起来,这样我们中国的经济才能够真正做到持续发展,我们的一大批企业才能够逐步成为真正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