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洞泾镇镇长张斌东方网访谈实录
2014-09-17 10:15
为了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面貌,东方网推出相关系列访谈。松江以“争先创优打基础、宜居乐业惠民生”为主题,作为第三站参与此次活动。此次访谈以群众最需要、最不满意的地方为突破口,以正面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线,解答各单位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2014年9月15日周一下午13:30-14:15,松江区洞泾镇镇长张斌做客东方网,介绍洞泾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东方网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东方网带来的“争先创优打基础、宜居乐业惠民生”系列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筠惠。洞泾镇位于松江区的东北部,是中国乡镇之星,洞泾镇发展有什么特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洞泾镇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将跟随松江区洞泾镇镇长张斌走进洞泾镇。
张斌: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来介绍我们洞泾镇。
主持人:很多朋友都想去洞泾镇走一走,很多乡镇也会借鉴洞泾镇的相关经验,因为洞泾镇取得的荣誉也是可见一斑的。
张斌:我们洞泾镇,从上海市区往松江方向,过了新桥和九亭,就是洞泾镇。
主持人:我们洞泾镇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张斌:对,获得了全国乡镇之星、市文明镇、全国乡镇投资环境一百强等各项荣誉,应该说这几年洞泾镇在整个社会上的知名度也在不断地提升。
主持人:我们知道发展好的地区都有共通之处,对自身有全面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特别希望了解洞泾镇的基本情况,比如说区域面积和人口大概有多少呢?
张斌:洞泾镇在松江的乡镇当中面积不算大,24.5平方公里,人口是中等偏下,在6万多一点,其中1.2万是户籍人口,其余是外来人口。我们整个洞泾镇工业园区是8000亩地,用于种植水稻和二麦的耕地面积为4000亩左右,生态林加上其他的3000亩左右。总体来说,洞泾镇是一个美丽又有活力的江南小镇。
主持人:看一个地区除了人口和面积,还要看交通便利,交通便利的话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会更加方便,在发展当中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吸引大家来看这个美丽的江南小镇都会更便利,那么洞泾镇的交通条件怎么样呢?
张斌:我自己的体会是得天独厚。我本人刚刚从事镇长工作六个月,我住在市区,说到交通问题是我来这里后感到特别明显的优势。大的方面来说,整个镇域里有“三纵二横”主干道路,靠东面是G15沈海高速,中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沪松公路,西面是嘉松公路,二横,一条连到青浦,一条连到莘庄。还有轻轨九号线,有一站是洞泾站,老百姓的出行是非常方便的。
主持人:去洞泾、从洞泾出来都非常便利。我们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我们的交通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但据我所知洞泾镇在松江各街镇当中不管是区域面积还是经济总量都不算是最大的,相对于周边的九亭、新桥来说,这几年的发展也不是特别快。那么,这几年洞泾镇的发展重点主要放在什么方面呢?
张斌:从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来看,松江东北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像东三省老工业基地一样,洞泾镇90年代有一张名片叫做海欣集团。之后由于传统产业的调整,对新的产业发展关注的不是太多,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有所下降。洞泾镇党委政府这几年在改革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没有落下步伐,从规划和措施上来说,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主持人:改革和社会事业方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那么我们做了什么事呢?
张斌:主要是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到2013年历时两年半完成了队村镇的资产结构由三级转为一级,从队到村到镇。从管理来说,规模效益会出来,同时避免了资产管理的监控或者说制度上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这项改革我们成立了集体经济联合社,下设资产公司,目前资产规模有十几亿,成立以后已经实现了两次对老百姓分红和向老百姓兑现资产的价值,让全镇人民一起分享成果。这是比较大的改革,也是农村工作当中相当重要的一块。
另外就是关于环境建设,从环境治理方面,原来讲江南小镇包括洞泾镇,在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工业化的过快或者说粗放型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党委政府也是从前几年开始非常重视这一块工作,光去年就整治了42个堆场和码头,今年也是关掉十家“三高一低”企业,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条件成熟一个关掉一个。明年1月1日开始实行最强的环保政策,但即使没有这个环保政策,我们也会做这个事情,为将来发展腾出空间。
主持人:我想发展过程当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点,以往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过于关注工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为什么说洞泾镇整体发展速度放缓,也是跟我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张斌:对,我们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于速度问题、总量问题,不是说不考虑,相对于质量、真正的效益、经济发展方面,我们会更加看重一些。
主持人:严把招商关口也形成了共识,怎么不断地淘汰“三高一低”的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洞泾镇的发展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呢?
张斌:阶段可能不太好说,我可以说一个现状,目前经济产业的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不但是洞泾镇,我想中国的乡镇工业发展早期都有一个特点,拿到篮子里都是菜,先把总量做上去,单个企业布点很明显,进来的企业之间的产业逻辑关系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上的上下游、产业链的逻辑关系。比如说洞泾有没有汽车产业?没有,但有几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相对细分的市场里面还是可以的。
二是整个投入产出的情况也不是太尽如人意,我们洞泾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在松江区里面是中等偏下一点的。
三是产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比较粗放型的发展,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还比较少。
主持人:您说的不是自己好的地方,提出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将来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在未来才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您的脑海里,未来的洞泾镇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现在制定的洞泾镇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什么?
张斌:我们产业发展的现状有历史发展的原因,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束缚。下一步的发展,个人感觉比较简单来说,从经济来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引入附加值比较高的,纯粹的制造业,总体上不是我们的方向,对于服务业,发展适合洞泾镇的服务业,不断地提升产业能级。
主持人:我想我们产业园区里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那么怎么对待这些企业在园区内实现转型发展呢?
张斌:有部分的企业有一些比较好的苗头,比如说有部分制造业企业,有一家保隆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在细分市场当中做得相当好。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制造部分,也就是对劳动力比较敏感的制造业,政府推一把、企业有动力就转出去了,研发和市场还放在洞泾镇,但生产就放到长三角其他地方了。另外,新的业态或者说新的商务模式慢慢起来了。今年年初的时候看到总理李克强提到的,对于新的产业模式、新的业态要敢于试。如果一开始就规范,就没有机会展示了。
张斌:我们事前和事中能够胆子更加大一点,对新的产业模式更加支持一点。比如在我们镇里有一个不错的小园区,地方不大,叫做创异工房,我去了几次很有感触,这里比较简单来说是做什么的呢?做两件事,一是做一个园区,这个园区在建筑设计上请了国外的设计师,在此基础上把招商的方针定下来,一类是工艺服务,一类是文化创意。定位于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主的生产型服务园区。这是我们将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摆脱了对土地成本的过分依赖,对人力成本的过分依赖,而转向对设计、对技术含量的青睐。这类企业我们将来要更多的引进。
主持人:我们希望不断地尝试新的事物,哪怕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依然说要勇敢的尝试新鲜的事物,看看新事物的发展。那么在发展过程当中,不管是业态也好,企业也好,工业园区也好,需要政府在恰当的时间推一把,那么我们怎么发挥政府的作用呢?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呢?
张斌: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就是一个服务,我们镇里面也进行过讨论,在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几个措施。一是要构建一个网络,借鉴社会治理的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思想,在整个工业区8000亩地里面有19个网格。这19个网格对网格里的企业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我个人非常崇尚数据,用数据说话,数据可以提供给你充分的信息,给你做好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个就是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经济信息平台,基于数据库和所有企业,我们通过信息化建立了镇里面的企业平台,对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我们会掌握,投资情况以及企业经营情况都会有,有了这些情况为我们的决策,以及镇里到市里争取更多的资源,提供重要的信息。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个机制,一个是招商引资的机制,对于进来的企业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这个标准体现了我们党委政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基本思路,我们的导向是什么,我参加的区委全会、区的经济会议,我们区委书记提到“3.0产业园区和30万产业白领”。“3.0产业园区”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不再是以前的模式,现在的园区产业的定位应该要高,另外招商队伍也要比较专业的。
另外经济发展当中要有发动机,一个是政策,第二个是有些功能慢慢的争取到园区发展,比如说知识产权试点在园区里面拿到了,将来还争取往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动脑筋,市里面有张江政策,我们不能马上争取得到,但争取不到我们也要争取,我们自己都要努力,上面也能支持一点。最后是支持一批企业,对确实有实力的这些企业能够在政策上,能够在配套的平台支持,比如说我们会有一些企业的沙龙,创造机会,提供产业界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主持人:信息化的手段也是做好服务的保障,我们要提供好的服务最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企业现在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而我们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根据对方所需提供及时的帮助,效果才可以最大化。前面我们提到都是产业发展的情况,产业发展确实非常重要,因为产业发展好了,我们的经济实力强了,才能更有实力、更有能力投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才更有能够为老百姓多谋实实在在的实惠,那么在城镇建设方面有什么样的思索呢?
张斌:在市政建设方面,配合市里的大居规划,一个是道路,分三块,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镇域里的道路,今年也有几千万的投入,原先有些农村的道路是没有管道的,我们新建、翻新按照相当的标准弄好。第二,区域的发展对外联系非常重要,跟周边的乡镇、周边的区域,大路全部要打通,这也得益于原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思路,原来乡村断头路非常多,现在很少了。第三个就是大路是配合市里的大居,比如说洞泾有一条长兴路,我觉得这条路像延安路一样,从东到西很长,大概有8公里,到今年年底建设好,环境就会不一样,还有一开始讲到的“三纵二横”,所以道路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其他的市政建设,雨污水水管的建设,在城镇建设当中都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些都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主持人:还有一些地方比较重要,吃完饭有没有地方散步,周末有没有地方打打羽毛球,老人有没有休闲的场所。
张斌:你刚才提到的老百姓文化娱乐活动,非常丰富的,有几个晚上我是住在那里的,我还拍了一些照片,通过微信发出来,他们都不知道松江洞泾镇晚上这么漂亮,我说这就是美丽、宁静、有活力的江南小镇。我们有一个文化中心,2012年开始启用,向所有的居民包括生活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开放。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娱设施,我们还有一个广场,晚上跳广场舞,首先声明这个广场舞没有扰民的,周边没有居民居住。另外就是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也是相当发达,和市图书馆是联网的,理论上你可以借到市图书馆的书,通过市图书馆可以借到美国图书馆的书。所以,市民的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
主持人:洞泾镇也是全国卫生镇,卫生镇不是取得之后就不管了,那么在巩固卫生成果方面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张斌:对,我们农村街镇环境的整治需要加大力度,尤其是镇域一定要弄得更加干净,看不见的地方即使不是每天都弄,但看上去也要很干净。对于乱收垃圾的问题,我第一次去也是触目惊心,到一个垃圾收购不规范的地方,垃圾放在这里一片狼藉,再走进去臭味绵延“几百里”。所以要在镇区里把垃圾收购管起来,今年我们要把这些无证无照的点解决掉,专门成立了一家垃圾收购站,有证有照规范来运行,使得异味减到最小程度,秩序也有序了。
再一个就是公共厕所,原来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我觉得一个地方的文明厕所是很重要的标志,繁荣繁华可以看街面,文明程度厕所是缩影,我们也慢慢的加大力度。
主持人:我们洞泾镇的交通非常便利,基础设施也非常到位,很多房产公司也在洞泾镇发展。
张斌:对,我有很多朋友说要来洞泾镇买房子,我说欢迎你们来。这几年房产出让的地块容积率比较低,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几乎商业小高层没有,仔细看有一个建的比较早。总的来说都是低密度以别墅为主,把整个品质往上做,能够更加丰富江南小镇的宜居氛围。我们有别墅,也有安置房,还有少量的多层商品房,这样的结构,使整个小镇确实看上去要有活力有活力,要宁静也是比较宁静的。
主持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安置房的问题,会产生一些不太容易产生的事,我想问一下洞泾镇的动迁安置工作怎么样?
张斌: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区里也是比较认可的,从目前来说原来户籍的农业户宅基地有2900多户,这几年已经动迁了2690多户,剩下290多户没有动迁,整个节奏还是比较平缓推进的,不像有的城镇掉后面确实是难度很大,量也很大。我们过程比较平缓,整个量也是不错的,剩下这些户数,通过两到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宅基地的动迁。
主持人:你讲得非常有信心,但动迁安置不容易,包括如何取得动迁户的理解和支持,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都有很多学问,我们具体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来开展这项工作呢?
张斌:我去洞泾镇以后,老百姓习惯上午来找我们,绝大多数的矛盾和诉求都集中在动迁里面。主要的想法有几个,一个是坚持公开公平,我体会有两句话,以法律、政策来调节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以群众的思想工作来调节邻里和家庭矛盾。在前几年动迁的过程当中能够成片的就成片,避免你动了,他没有动,这样引起不平衡。
张斌:确实有问题的要解决清楚,我们专门有一个释疑解惑的渠道,老百姓肯定有诉求,各种各样想法都有,肯定要有一个通道,现在每个礼拜四上午有一个分管的副镇长,不要到办公室上班,就到动迁办上班,每个礼拜四上午就坐在那里,成为一个解释员,由他来接待,由他来收集问题,我们再来看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样总体上动迁是比较稳步的推进。
主持人:老百姓非常需要这样的渠道,虽然大部分是采取老百姓自愿动迁,但拆字在谁家门口上都不安稳,不仅承担经济还是精神上的很多压力,因此在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一些不理解的情况,我们的政府也要多理解、多想办法、多做工作,把工作推进的更好。我们往往把动迁安置放在一起说,随着动迁工作的不断推进,安置情况怎么样呢?
张斌:我们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8年到2005年,我拆迁,再置换一块宅基地帮你解决问题。05年之后考虑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开始建中心村,目前为止建了三块地方,一块是比较发达的村,村里建了十几万平方米的安置房,第二块是镇里面统一建的,配合市里面的大居建设腾出一块地,塘桥靠近洞泾地铁站,加起来也有二十几万平方米的量,今年3月份完成了分房,老百姓也住进去了,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地方,质量跟现在的商品房质量是不相上下的。第三块的安置房建设,因为安置是非常着急的事情,恨不得快点造好,老百姓赶紧搬进去,在外面居无定所感觉是不好的。我们也建了一块安置房,一期是08年完成了分房,二期已经基本竣工了,能够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分配。这批分配之后,基本上洞泾拆掉房子的居民基本得到了安置。
我自己算了一下面积对比,拆迁过程当中一直有一个基本思想,我为什么要动员老百姓动迁,就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将来的工作还是坚持这样的想法,实事求是推进。我们总户籍人口1.2万,大概有72万平方米,相当于人均60平方米,户均240平方米的水平。
主持人:我想不仅让老百姓有的住还要住的好,上海的房子很贵,那么动迁安置房定价的时候是不是给动迁户一些优惠呢?
张斌:目前房价这么高,更是对分配价格和补偿的价格形成了工作难度的增加。大的方面来说,给老百姓的房子低进低出,我拆你的房子,我补偿给你的,总的价格也不高,现在是2500元/平方,我建好卖给你的时候,拆一还一,给你的时候价格也是比较低的,可以说是计划指导价格,跟市场价格是脱离的,因为我们是特殊的细分群体。我们给他补偿2500元/平方,新房造好的时候,塘桥按照2000出头一点的标准,超过部分还有优惠价和市场价,也是能够让老百姓承受的。不是市场价卖1万,我就给你1万,我最高的价格就是几千。总的结论就是,老百姓房子都拆掉了,我拿好的房子比我原来的面积大,政府给我补偿的钱,几套房子里还可以装修一套房子。
主持人:不管是说发展产业,还是民生工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我们这次群众实践教育活动也是密切干群关系,也想了解老百姓最希望解决什么问题,那么在开展活动当中洞泾镇有哪些举措呢?
张斌:简单来说有两个字,一个是“实”,一个是“改”。“实”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第一个是苗头问题,把苗头掐在萌芽状态,硬骨头要啃掉。比如说老百姓拿到房子了,多余的房子要出租,出租有可能就涉及到群租的问题,对整个社会管理来说存在很多的隐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分房子的时候两步骤,给钥匙的时候就告知他不能群租,跟我们的物业,跟我们的居委会做好联网,一旦发现群租迅速整改。另外就是硬骨头一定要啃掉。我刚去没多久有一个居民小区,就是安置房第一期那边,有很多大的卡车白天不知道在哪里,晚上都来了,卡车停进来,早上发动都有一个扰民的问题,老百姓反复说这个问题。我们党委下大决心做了两件事,第一专门建了大的停车场,第二就是在这里限高架,不允许大卡车进来。
我们还有一些老的小区,市政设施不完善,比如说天然气,没有,还是扛煤气罐,党委政府把这件实事工程搬到议程来,完成了14个小区的天然气改造工作。
张斌:还有就是“改”,活动布置任务的时候,原来我们知道需要改的,先知先改。第二个叫做即知即改,第三个叫做督查整改,改掉不好的方面,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以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了,非常感谢张镇长,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