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黄金周长假变短假,记者从市婚庆行业协会了解到,根据统计,虽然今年5月4日至7日的结婚人数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整个5月份的结婚人数仍达到约2.5万对,与去年5月基本持平。
而且,“婚礼集中日”后移到了5月份中各个有“成双成对”寓意的双休日,如5月10日、18日等,婚礼司仪在这几天里甚至会出现“断档危机”……
五月婚宴高峰后移
据悉,今年比去年多出的2万场次婚礼造成了司仪市场的供不应求,诸如5月10日、18日这样的“好日子”大都属于“司仪断档期”,一些口碑好的司仪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工作负荷,一个晚上跑两三场是很正常的事。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秘书长何丽娜表示:“今年的婚庆市场非常缺司仪,因为真的能把工作做好的合格司仪并不多,有不少司仪正被市场所淘汰。”
事实上,过大的市场需求量、低门槛的入行标准、松散的管理制度……多方面的因素使婚礼司仪的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沪上大大小小的婚庆公司多达几千家,此外还有“独立门户”的婚庆司仪工作室几十家,一到婚礼扎堆的“好日子”,其中一些不够格的“杂牌”司仪就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口头约定约束力低
葛先生和他太太的婚礼就因为司仪临时换人而留下了遗憾:“我们找的那家婚庆公司,口口声声地说提供给我们的是最专业最抢手的‘当家司仪’,可是婚礼当天到现场的根本不是当初说好的那位司仪。”
葛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婚庆公司松散的管理机制上。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婚庆司仪与婚庆公司之间一般不会签署书面协议,即使是专职司仪,也并非专属于哪家婚庆公司,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司对司仪的约束力。因为在法律上和经济上都不需要做任何赔偿,个别缺乏职业道德的司仪便会为了更高的报酬而临时接下另一家公司的生意,放新人的“鸽子”。
双语司仪资质堪忧
俞小姐和她的美籍未婚夫杰克计划今年10月喜结连理,苦恼的是婚礼上的司仪一直没有满意的人选。“我们要找的是中英文双语司仪,但目前接触的几个司仪,英文水平都只停留在最基本的表述层面上。”
据悉,如今要成为双语司仪并不需要资格证书,只要能在台上流利地“背”出一些婚礼场合的常用英语就能上岗。一名从业多年的司仪介绍,沪上双语司仪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双语司仪英文表达能力有限,无法灵活运用英语调动气氛;二是诸如“喜结连理”、“百年好合”等婚礼上常用的成语很难翻译到位,外语版的喜庆指数大打折扣。
对此,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秘书长何丽娜也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受过针对性培训的双语人才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
相关培训已经启动
沪上司仪的数量目前正在成倍增长,而且在庞大的从业人员中,80%以上都是兼职司仪,由于没有强制性的资质要求和明确的考核制度,不免“鱼龙混杂”。针对这一现状,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寻找对策,比如,由上海婚庆行业协会举办的婚礼主持人培训班已开始向社会招募学员,据介绍,培训班将重点提高司仪的职业素质和英文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