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社会扫描 >>正文
 
素质训练营开营帮“啃老族”就业

2008年5月9日 09:39

  足不出户的自闭青年,如今已成单位的电脑能手;乱刷信用卡等父母去还账的“啃老”女,现在当上一家公司的出纳员……记者从昨天下午召开的普陀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评估会上获悉,一年半前针对20-30岁非就业青年开展的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营收获颇丰,多数青年在心理干预下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今年,该区计划将心理救助的范围扩展到社区内所有居民。

  现状:非就业青年中男性居多

  上海市劳动就业部门调查显示,继“4050”人群之后,一批刚出校门,工作无着落,仍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成为思想、精神压力巨大的人群。这些“2030”人员所引发的隐性、显性心理疾患均为就业障碍,“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屡试屡败”进而导致心理崩溃的主因。

  数据还显示,“2030”非就业青年中,男性比例占据73%,远高于女性。据悉,一般从大专院校毕业的男青年对每月低于2000元工资的工作兴趣寥寥。如白玉居委会有一位男青年,半年调换工作3次,均因对千元月薪不满所致,最后致其出现就业心理障碍。其次,由于男性日后还要娶妻生子,担当起家庭“顶梁柱”的作用,因此认为就业工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幸福。另外,与周边邻居、同伴、同学之间盲目攀比,也是男性“非高薪不干”的原因之一。

  进展:训练营里焕发新活力

  据普陀区爱卫办介绍,赋闲在家的“2030”青年不仅因为学历低、能力不足,过度内向、自卑、沟通不善的心理缺失也是主要原因。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普陀区“推进健康城区建设”计划中特别列入了针对“双失”青年的心理疏导服务项目。根据华东师大心理系耿文秀教授课题组制定的方案,通过户外素质扩展训练、室内心理体验培训,帮助受训青年提高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其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心理疏导的效果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出来的,但这些年轻人的改变实实在在。”街道干部告诉记者,首先是仪表,这些青年刚来参加活动时,往往是睡衣、拖鞋,现在则是打扮一新,显出积极融入公共生活的新面貌。集体活动还提高了不少青年对挫折失败的心理忍受力。有个青年多次求职不果,在大家鼓励下锲而不舍,如今终于找到了工作。

  新招:模拟招聘会上“实战演练”

  “模拟招聘会”是普陀区青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活动项目之一。台上,由失业、失学青年“扮演”的应聘和招聘双方一问一答,有板有眼;台下,真正的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仔细倾听、观察,从中挑选中意的员工。不少青年人从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活动设计者、华师大心理系教授耿文秀说,参与“招聘会”的青年事先不知情,在这样一个“心理应激”的场景中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自信、热情、合群等积极的心理素质会自然而然流露,从而打动用人单位。而对没有被选中的青年来说,这也是一次从身体语言到动作表情的“实战演练”,为参加今后的真实招聘打下了良好基础。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王艳辉    选稿:张敏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