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社会扫描 >>正文
 
她不畏艰辛将脑瘫儿子培养成“神童”

2008年5月12日 10:35

  顺利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考试,使用中英双语在互联网开博客,连续两年在硬地滚球国家级比赛中同队友一起夺冠,挣钱为家里购买了47英寸液晶彩电……令人吃惊的是,做到这一切的,竟是一位重度脑瘫少年。

  在一年一度的母亲节之际,重庆脑瘫“神童”李管彦平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妈妈写一封信,他对记者说:“我要告诉她,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儿子是上天给母亲的考验

  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管萍从不用“宝贝”“天使”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孩子,她对记者说:“儿子是上天给我的考验!”

  18年前,漂亮的管萍是重庆长江橡胶厂的“厂花”,而就在这一年,巨大的考验事先毫无征兆地降临。

  1990年底,33岁的管萍早产,儿子满月时体重只有3斤3两,小名“杉杉”。杉杉痉挛的四肢和涣散的眼神引起医生注意,经反复诊断,确认为重度脑性瘫痪,康复可能性极小。儿子命运就此定格,管萍万念俱灰,她和丈夫疯了般查阅资料,两年只得到一个结果:“手术可缓解肌肉痉挛,但无法坐立行走!”

  管萍将丈夫李彦和自己的名字合起来,为杉杉取大名“李管彦平”。她辞去工作,横下心迎接考验,对抗命运。

  儿子大拇指无法伸展,管萍手把手教他握杯子,一个动作重复练习近一年;儿子肌肉痉挛,管萍自学按摩技术,每天为儿子进行两三个小时的高强度按摩,她的右手食指再也无法伸展;儿子两腿无法分开,管萍抱着儿子为他开胯,在儿子声嘶力竭的哭喊中一次次汗流浃背,泪流满面……她说,儿子就是她生命的一切,“母亲的字典里没有‘我’字”。

  渐渐地,儿子能坐直了,儿子能扶着墙站立了,儿子能挪脚了……终于,儿子会走了!管萍至今记得儿子12岁那年站在门前陡坡上的样子:“他认真地看着我说,妈妈你莫扶我也莫看我,我自己走上去。”躲在楼道里神经高度紧张地看着儿子像雏鸭般摇摆着前行、跪倒,扭曲着小脸弓腰起身再向前冲,管萍捂着嘴无声地恸哭。

  在挫折中学会坚强

  听说跟儿子一起做手术的孩子仍然躺在床上,管萍对自己的康复方法自信起来。但儿子的腿却在一次按摩中骨折。躺在床上几个月后,杉杉忘记了如何走路、如何起身。

  更痛苦的考验是,进入青春期的儿子有了叛逆性格,拒绝按照管萍的指导学习走路,只要一站在矫正器上,就嚎啕大哭……

  面对挫折,管萍彻夜流泪。绝望的她曾离家出走,折腾了大半年,“清醒过来才发现,该面对的仍要面对。”她说。

  一个暴雨之夜,管萍抱起孩子从长江堤坝走入水中,直至江水淹到儿子胸前:“要么我们死,要么你听话学走路!”五年后的今天,管萍依然为这事内疚,她告诉记者,“但是不这样,孩子哪知他人生道路的艰难啊。”

  杉杉再一次像雏鸭般摇摆着走了起来,他已经学会控制身体,不再跌跌撞撞,脚后跟也不悬空了。杉杉参加了重庆残疾人硬地滚球运动队。2006年,儿子和三名队友代表重庆市在全国残疾人硬地滚球锦标赛中夺冠,杉杉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2007年,在全国第十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硬地滚球比赛中,彬彬同队友一起夺得团体赛金牌。兴奋的杉杉用训练补助和比赛奖金给父母买了液晶电视,父亲则送给他一台电脑,并安装了宽带上网。

  一次偶然机会,管萍发现儿子可以跟着互联网学习英语、法语和日语,并进行简单对话。至今只舍得穿40元一件衣服的管萍,一次性花了近3000元给儿子买英语书、磁带,报读了英语培训班。懂事的儿子英语进步很快,默默地守在儿子身边,看他日渐活泼,管萍突然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哭过,原来坚强也需要历练。

  2005年,在韦伯国际英语重庆中心的帮助下,杉杉得到规范的英语培训,不久,杉杉顺利通过公共英语三级考试。他希望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当一名志愿者。

  “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神童’”

  管萍将重度脑瘫儿培养成“神童”的事迹,让很多脑瘫儿家庭看到希望。来自天南地北的无数电话打到管萍家里。

  管萍说,每当听说医院有父母遗弃脑瘫儿,她就心痛。为了帮助有脑瘫儿的家庭,她收集了电视台对杉杉的新闻报道、杉杉近几年的康复录像,孩子的父亲亲手剪辑、刻录成光碟,邮寄给求助者。她告诉求助者,只要心中有足够的爱,“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神童’”。在她那一室一厅、客厅里连窗户也没有的简陋小屋,管萍对记者说,她欢迎媒体宣传自己,只为让父母在孩子有严重疾病时不离不弃,帮助他们康复,走向新生。

来源:新闻晚报      选稿:张敏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