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家住闵行的王晓云、王晓燕两姊妹在以独特方式帮助着来自四川老家的亲友,她们陆陆续续接待了32人。在安排好他们吃住后,部分亲友已就近找到了工作。
王晓云、王晓燕接待的这些亲友,有老家的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也有嫂子的嫂子,姨妈的亲戚,还有以前联系并不多的老乡。
“灾难面前,人会感到‘感情’是最重要的。”王晓云说,地震发生后,她们两姊妹便接二连三打老家电话,终于,在地震过后三四天联系上了亲友。之后,“七大姑八大姨”便纷纷表示要来“投靠”她。两姊妹二话没说,同意了。
5月20日上午,两人的表妹苏少连和另外一个亲戚带着4个小孩最早到了莘庄地铁口。那时,表妹除了带了一张身份证外,别无他物。“房子倒了,家具埋了,钱也没了,火车站上、地铁上,凭着一张身份证能证明的灾民身份,他们千恩万谢坐了些免费车才到上海来。”一见面,几人抱头痛哭。
随后两姊妹便将表妹一行带进了一家江西饭店吃午餐。那顿饭上,两姊妹看着苏少连一连吃了3大碗饭。随后,便给他们安排了住宿。
当天下午,两姊妹再次来到莘庄地铁口接哥哥、哥哥的岳父、嫂子的嫂子等10人。过了3天,她们又接待了第3批亲友:爸爸、妈妈、表兄、表弟等9人。接下来,她们又陆续接待了7个亲友,包括远房亲戚以及原来在一个村的人。
像接待苏少连一样,每次接待亲友之前,她们都事先抽空托上海的朋友找房子、买席子被子等生活用品。亲友一到,先让他们饱饱吃上一顿,然后带他们去各租借处——目前,她们已租借了4处。
亲友们陆续抵沪后,两姊妹专门把他们从各个租借处叫到一起聚餐。
回想那次聚餐,两姊妹仍一脸兴奋。“那天光饭就吃了两大锅,现场到处都是人——凳子远远不够,大家就围着站着吃。”
这样的热闹场景不只出现在吃饭时。由于一些租住的地方没有卫浴设施,两姊妹家的卫浴间就成了“公共澡堂”和“公共厕所”,卫生间外常常出现排队的热闹场景。
不过,这样的兴奋场面也让两姊妹感到了一些压力,“已经花了一万多元了,如果时间长了,肯定吃不消。”她们随后把情况反映到了闵行区莘庄镇政府,镇政府又将情况反映到了上海市民政局,前天,民政局还特意带着慰问品前往看望了一次。得知情况的上海星月环保公司也前往看望。
就在日子一天天过去时,两姊妹也开始通过自己来上海打工几年下来积累的人脉帮他们找工作,通过多方打听及亲友们自己主动出击,已有几位找到了工作。
【新闻延伸】
初三女生为妈妈找工作
在记者昨天采访时,亲友们都不约而同对年仅15岁的陈静竖起了大拇指。
陈静是王晓云的一个表侄女,来上海前,是青川县光庄中学初三学生。
王晓云说,这个孩子很懂事,看着一条腿已残疾的父亲,她曾说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考上一个好大学,好好工作、好好照顾父亲。在学校,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前5名以内。地震发生时,她与同学们正在午睡,被老师快速叫醒冲出教室后才幸免于难。后来回到家一看,虽然父母没有什么大恙,但家里房子已经倒了。
为了防止受到余震影响,上月底,她跟着妈妈“投靠”到了上海的王晓云。“投靠”不久,她便主动提出来去给妈妈找份工作。她说,这样可以减轻王晓云的负担。
在暂住地外,她就和母亲一条一条马路寻找、一家一家门店询问,最终,在一家饭店,她妈妈找到了一份洗碗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