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社会扫描 >>正文
 
缓解考前焦虑 家长孩子齐做“心理操”

2008年6月6日 10:59
  家有考生,临考前焦虑在所难免,每年还会出现部分考生因过度焦虑而发挥失常现象。有关专家指出,考生的紧张有一部分来自家长的焦虑,因而考前家长最好与孩子一起做做“心理操”,通过自我心理按摩减少不良情绪。

  一人高考全家“踩雷”?

  “马上就要考试了,孩子却一点都不着急,我怎能不担心?”童女士透露,儿子成绩在一本线上下摆动,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录取批次。她紧张得天天晚上都睡不好,总希望儿子最后时刻再努力拼搏一下。几次督促儿子抓紧学习,最初孩子无动于衷,两三次后孩子开始发脾气,搞得她无所适从。

  不少家长反映,临近高考,父母全部心思围着孩子转,甚至请假来“陪”孩子。不料平常乖巧的孩子并不领情,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长说话都小心翼翼,生怕“踩地雷”。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在《高考心理总动员》一书中指出,考前宽松的家庭气氛很重要。家长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愉快,才能使家长与孩子间说话达到和谐。家长过度关心孩子,对孩子不信任、不理解,或自以为是替孩子安排生活和学习,易引起孩子反感和情绪波动。他建议临考家长“五不”:不过分保护、不过分干涉、不过分期待、不过分许愿、不过多唠叨等。家长应学会相信孩子。

  不妨适度娱乐

  “爸爸,学习这么累,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玩游戏机放松。”面对儿子的请求,丁先生感到为难。

  孩子复习实在枯燥,放松一下本无可厚非;但冲刺阶段寸时寸金,玩乐挤占学习时间会不会被别的同学赶超?据了解,临考前不少家长对让考生娱乐持反对意见。而且喜欢“以身作则”,带头停止全家看电视、上网、聊天等一切娱乐活动,搞得家里“草木皆兵”,平时的欢笑轻松全无。

  专家指出,此举不妥。临考前的适当娱乐休闲,是有效缓解考生心理压力的好方法,能帮助考生更积极应对考试。家长应学会外松内紧,尊重孩子的爱好。不妨和孩子聊聊轻松的话题,鼓励孩子适当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打打球等。适度娱乐有助于考生提高复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暗示能产生激励效应

  岳晓东博士提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产生激励效应,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影响水平发挥。他提出音乐、语言、服装、食物等暗示方式,供考生选用。

  音乐暗示: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情绪振奋。不过,音乐必须是不带歌词的纯音乐,以避免文字信息进入大脑,保证大脑充分休息。对考生而言,平时哪首乐曲可令其舒缓焦虑、激励上进的,可以选为暗示音乐。

  语言暗示: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如“坚持就是胜利”、“人生难得几回搏”、“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等。考生可选用平时特别令自己振奋的一句话,在疲劳、焦虑时反复默念几遍,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服装暗示:通过穿着某件自己特别喜欢的服装,起到愉悦情绪、调适心境的作用。

  食物暗示:通过吃最喜欢的食物,也可以起到自我心理安抚的效果。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张敏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