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妇联动态 >>正文
 
上海虹口区妇联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5月19日 15:38

  2008年,虹口区妇联将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市妇联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和市委、区委对妇女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实施市妇联提出的“在学习中提高、在参与中发展、在共建中共享”的战略,做好各方面工作。今年的工作思路归纳为围绕一条主线,发挥两大职能,筹办三项活动,具体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指导好妇联各项工作。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果与经验,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群众工作,提出支持妇联等群团组织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这不仅明确今后妇联工作的方向,也为妇联工作提供了新的舞台。

  2008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提高妇女参与发展的能力,促进解决妇女“三最”利益问题,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团结带领全区妇女为文明和谐虹口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以发展和维权为工作着力点,履行好妇联组织职能。

  一是组织、引领广大女性,积极参与虹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党对妇女工作的新要求,特别是“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指导好妇联的各项工作。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组织各界各层妇女积极投身虹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的参与。充分发挥女人大代表、女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作用,提高妇女参政意识与层次。发挥已有的区红旗手联谊会等女性联谊团体的作用,团结凝聚各界女性人才,为虹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密切与社区文化团队的联系,发挥文化团队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挖掘符合时代特征、事业发展的女性领军和女性代表人物。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动承接政府实事项目,为广大妇女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是保障、维护妇女权益,为全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履行妇联组织维权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做好维权工作。发挥全区三级妇女儿童维权网络作用。做好妇女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在坚持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全日接待、妇联信访干部每周定时接待的基础上,完善领导下访工作制度,区妇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周安排时间到区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参与窗口接待,掌握一线信访动态。发挥好区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工作者服务站作用,组织女性司法工作者,为权益受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护。强化“反家庭暴力受理点”运作机制,及时接处突出或紧急维权事件。发挥区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参与家庭、社区矛盾及法院已受理案件的调解工作,为维护社区与社会稳定发挥妇联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在社区、家庭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三、以妇女和家庭为工作切入口,筹办好重要活动。

  2008年,区妇联将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妇女,以妇女和家庭为工作切入口,做好各项工作,并重点筹办好以下活动:

  表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以及区第五届(2006-2007年度)“巾帼新秀”10名、“巾帼新秀”提名奖10名、“巾帼文明岗”20个,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弘扬时代女性风采,以典型引路,团结带领全区妇女为虹口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举办区各界妇女联谊活动,团结、联系和凝聚全区各行业优秀女性代表,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指导全区10个社区(街道),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开展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召开区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2008年上海市与虹口区都将召开妇女代表大会,区妇联将按照区委与市妇联的要求,拓展视线和视野,发现、联系、凝聚一批优秀女性,特别是区属外的青年知识女性,做好市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与区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的推荐选举工作,以充分体现代表的广泛性、群众性和先进性。上半年计划召开区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全面总结本届妇联的主要工作经验,谋划今后五年本区妇女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大会选举区妇联第十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召开十届一次执委会选举常委会委员,确保选举产生的十届执委和常委,结构更为优化、能力更为卓著,以顺利完成妇联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完善妇联常委、妇联执委、妇女代表、妇女群众层层联系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发挥作用,把妇女工作辐射到各界各层各类妇女群众中,扩大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创本区妇女事业发展新局面。

  举办家庭文化节系列活动。根据《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十一五”指导计划》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发挥家庭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电视转播、报纸登载、展板制作、事迹演讲等宣传手段,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家庭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评选2007-2008年度虹口区“五好文明家庭”200户、“学习型家庭示范户”100户,在区第十届家庭文化艺术节暨第十届家庭教育宣传周开幕式上予以表彰,更好地宣传先进、弘扬典型。引导、指导各社区以家庭为工作立足点,围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重点,以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为平台,开展多项活动展示家庭才艺。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引导广大家庭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与区体育局联合举办家庭健身活动及成果展示,做好做足“家”的文章,使我们人与人之间更和善、家园更和睦、社会更和谐。

  四、以家庭与社区和谐为工作着眼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学习修素养,推动两性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妇女可以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要通过举办系列学习活动,来提高妇女素质,以带动孩子、影响丈夫、关爱长辈,从而为社会和谐提供基础。2008年,继续实施好“学礼仪”、“网上行”等市、区政府实事项目,全年完成“学礼仪”学员培训3万名,并将培训范围向“两新”组织延伸;完成“网上行”学员培训1万名,举办“学技能、促就业”活动、数字电视知识大赛、“科普杯”网上购物大赛、“我与网上行”征文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结合纪念鲁迅先生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弘扬鲁迅精神,传播鲁迅文化。开办“妇女讲坛”,设置精品课程,将妇联的品牌工作——“三新”系列讲座等融入其中,以达到传播新知识、新理念的目的。整合社区妇女学校已有资源,提高课程设置质量,发挥其在学习型城区创建中的作用,使全区妇女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两性发展更为和谐。

  二要整合资源勤指导,建设和谐家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家庭,为妇联工作开拓了新的天地。要完善健全区家庭文明建设协调小组工作机制,发挥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及各社区(街道)分中心的作用,促进工作机制、运作模式的规范建立和有效运作,夯实社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基础。注重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婚姻家庭指导师、家庭教育志愿者等三支队伍,以及区家庭教育研究会作用,通过在社区举办公益宣传、培训讲座等形式,宣扬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各类各层家庭予以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以“迎奥运、迎世博,讲文明、树形象”为主题,参与知识竞赛、小品大赛、健身展示等活动的举办,组织发动广大家庭积极参加,使本区家庭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家庭更为和谐美满。

  三要多方关注重民生,营造和谐社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心的重要内容,也是妇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完善虹口女子职业介绍所运作机制,继续协助劳动部门开展妇女再就业工作,精心指导有就业愿望及创业能力的妇女就业创业。评选表彰“十佳”女性创业带头人,鼓励引导妇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着力提高妇女就业层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继续筹集资金为困难家庭儿童提供学费资助,为考取重点大学与重点高中的困难学生提供一次性入学补助,为曾获市级三八红旗手以上荣誉称号的困难妇女提供经济帮助,让困难妇女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社区更为和谐美好。

  四要创新机制稳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继续遵循“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积极有效地推进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按照全国妇联章程规定,积极推进区机关事业单位组建妇委会(妇工委)。通过培育发展女性社团、加强联系“两新”组织女性领军人物等新载体、新方式,大力拓展基层妇女组织工作覆盖和服务覆盖。发挥现有的社区(街道)妇联驻区单位兼职副主席和执委的作用,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手臂,实现妇女工作向“两新”组织有效渗透。继续注重加大对女干部的培养力度,把妇联作为培养女干部的平台和基地,把优秀的女干部放到妇联岗位上锻炼。加强对社区(街道)基层妇女干部的评比与考核,加大妇女工作发展的研究力度,通过努力,构建基础稳固、组织健全、工作活跃、作用显著的基层妇女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区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今年实现虹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将围绕这个目标出发,从广大妇女儿童的新期待入手,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思路、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推动妇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为创造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来源:虹口区妇联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