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作为上海北部门户,是上海郊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之一,也是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郊区的城市化发展动力源于产业发展,而发展关键在于郊区农民能够顺利实现非农化的职业流动。在宝山区城市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妇女面临失地无业的困境,有些农村妇女即使有地可种,但种地收入也难以满足自身及家庭发展的需要。因而如何实现农村妇女的非农职业流动,是妇联亟需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能之一。宝山区各级政府和妇联、劳务所等各类组织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并开展“巾帼致富”工程和“双学双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农村妇女走上了非农工作岗位。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妇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非农就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有农村妇女回流的现象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实现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建立起农村妇女就业的社会扶助和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健康化发展态势。
一、对调查资料的分析
(一)被调查农村妇女年龄偏高
本次调查746个妇女,平均年龄为40.41岁。从年龄分布上看,41—50岁的妇女人数最多,其次是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妇女是妇女劳动力的主力,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重点对象。
(二)被调查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偏低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19人,占总数的16.0%,初中文化水平的有470人,占63.3%,高中文化的有80人,占10.8%,中专水平的有64人,占8.6%,大专生有8人,占1.1%,本科及以上的只有1人。从文化程度的分布情况看,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数最多,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79.3%。
(三)被调查农村妇女收入水平差
无收入的农村妇女占总调查数的四分之一以上(27.0%),有收入的也多集中在500元以下(占35.0%),收入在500—1000元的占总数的28.6%,在1000-1500元间的只有7.0%,超过1500元的十分罕见,只有2.3%。
(四)被调查农村妇女家庭负担重
被调查农村妇女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63.8%;有702个子女处在读书阶段,大多数农村妇女的家中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子女的教育费是这些家庭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有506个家庭需要赡养老人,其中一半的家庭需赡养两位老人,另有39个家庭中有残疾人,还有68个家庭中有长期病人需特殊照顾。
(五)被调查农村妇女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这些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有28.8%的人无业,有工作的人中,最多的是在乡镇或村办企业工作,占总人数的39.3%,其他人则分散在各行各业中。农村妇女的就业率较低,就业层次不高,工作不稳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六)被调查妇女非农生产技能缺乏
农村妇女自身对就业的艰难程度有清醒的认识,她们中有44.5%的人表示自己就业或再就业很难,36.9%的人认为比较难,两项合计比例高达81.4%。就业难的原因,前五项为:没门路(49.3%)、没技术(43.3%)、年龄太大(34.4%)、文化低(23.5%)、招收女性的工作少(21.3%)。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村妇女没有任何非农业生产技能(57.0%)。
二、总结与思考
(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妇女失去土地不是此次调查中发现的个别现象,而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被调查农村妇女中有66.7%的人家中已无土地,有地的人中也有15.2%的人主动放弃耕种,将土地转包他人。这说明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村妇女其户籍仍是农民,但其生活形态已经城市化了。她们以往赖以生存的生产劳动方式已经完全不适用,她们必须寻找新的职业来适应城市生活,这对于这些身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妇女,尤其是年龄偏高的农村妇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失地农村妇女在择业心态上求稳定,在择定手段上靠妇联等政府组织
农村妇女的择业心态是求:工作稳定(69.9%)、离家近(52.6%)、收入高(40.5%)、有发展前途(14.9%)、工作体面(8.4%)。在剧烈的社会变迁面前,她们已经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由于自身知识、技能和年龄方面的劣势,她们不可能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政府始终是她们的坚强靠山,对妇联组织的依赖和信任也十分的凸现。
(三)失地农村妇女需要妇联的帮助来摆脱经济依附性,实现其独立人格
被调查农村妇女的49.5%需要依靠“配偶或子女的收入”;34.7%需要政府救助,7.3%表示该需要很迫切。希望妇联为她们“扩大就业门路”(占67.9%),其次是希望妇联“保障妇女就业权利”(占26.7%),第三是要求“强化非农就业技术培训”(19.6%),另外还有“给予失业救济”(16.2%)和“创立妇女就业基金”(6.8%)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农村妇女希望妇联为她们解决就业难题,通过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来摆脱经济依附性,实现人格独立。
(四)失地农村妇女需要妇联的扶助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被调查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与其丈夫的文化水平十分接近,都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但是,两者在收入上的差距很显著的,妇女中无收入者比重较其丈夫高出26.4个百分点;1000元以上收入者比重则低23.8个百分点。同时,丈夫的就业层次也明显高于妇女。在此背景下,农村妇女,尤其是农村失地妇女迫切需要妇联及社会为其创造可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为她们争取更多的平等就业的机会。
三、对策建议
构建宝山区农村妇女就业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应该从政策支持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入手,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尤其是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协调机制,同时推广一些乡镇的成功操作方式,创建一条与上海郊区农村妇女自身特点相适应并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种种问题的非农化就业转移模式。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专门面向妇女的就业促进中心
由于在社会层面尚存在着基于性别歧视而导致的男女在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上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妇女的就业要比男性的就业困难得多,机会少得多,职业层次也低得多。因此,设立专为妇女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的机构就十分必要。通过这个机构,妇联能够从根本上为妇女劳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有效地帮助广大劳动妇女提高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为她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提供有力的扶持。
建议妇女就业促进中心与区县的职业介绍所实行联网管理,以改善和避免以往部分妇女对就业岗位挑精拣肥,重复培训、多次职介,造成福利行政成本增加,职介诚信下降等诸多弊端。对失地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岗位介绍不仅要在“适销对路”上下功夫,还要严格控制培训重复率、职介失信率,这样可以在劳务输出部门与劳务输入部门之间构架起诚信的桥梁,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更广泛妇女群众的需要。
(二)妇联应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的合作,建立协调机制,达到对农村妇女就业支持资源的优化组合
建立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组织长期合作,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最大作用。关键在于建立协调机制。具体机制如下:
1、法律机制,通过立法或制定规章制度,规定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在建立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它们参与进去,并走协作的道路。
2、利益机制,是将促进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这一目标与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自身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对各级政府,可以将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状况作为对其考察政绩的一项指标;而对各类组织,可以在促进妇女非农就业工作中,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达到双赢。
(三)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自身素质
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低素质的劳动力是过剩的,已无用武之地。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57.0%没有任何一项非农职业技能,这就使她们很难在非农业部门找到一席之地,更不用说在现代生产部门中开拓就业天地。因而,要把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作为战略性措施。
1、培训内容应结合个体农村妇女的自身特点和家庭情况做到层次化,切忌培训范围的广而全;
2、培训形式应多样化,提高农村妇女的培训参与度,切忌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
3、培训前应认真搞好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4、培训内容还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即培训要在市场产生需求之前进行,一旦市场对具有某种技能的劳动力产生需求,能够立刻提供。
(四)实行灵活多样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和就业制度,促进农村妇女就业的实效性
适合农村妇女的就业途径应该是灵活的妇女就业政策、更大的就业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妇女就业形式。如根据妇女就业的特点,在某些工作领域,可结合生产实际,开辟非全日制、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鼓励有家庭困难的妇女实行阶段性就业,允许用人单位采用家庭承包工作、弹性工作时间等形式,安排更多的妇女就业,并发展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提高农村妇女就业的有效性。
(五)化大力气培育妇女创业带头人,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自强自立的农村妇女,靠科学致富、靠勤劳致富的感人肺腑的事例。妇联应积极挖掘这这样的妇女典型,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作用,帮助她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遭遇的资金短缺、技术匮乏、销路打不开等问题,培育其健康壮大。对创造出就业岗位的企业还应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
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这一历史发展的进程既会造福女性,也会给农村妇女带来痛苦、彷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建立针对农村妇女的就业和保障体系,减少她们职业流动的障碍,使其敢于面对挑战,扬长避短,农村妇女就一定能随着市场经济发育过程的延伸、展开和深入,逐步走向成熟,真正成为自身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