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妇女研究>>正文
 
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 家庭教育的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并强调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说明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总体上看,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上升,上海市家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等又给现代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带来了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一、当前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教育现状

  自实施《九十年代上海儿童优生、保护、发展规划》以来,上海家庭教育工作的24项评估指标均基本达标,上海家庭教育质量已经达到了“三维”(德性、智能、审美)质量结构指标中等偏上水平,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多方联合、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1、家庭对教育消费投入加大,未成年人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多

  当前,上海的3-6岁儿童入园率为99.99%,已连续6年保持了95%以上的入园率。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2%(其中,残疾儿童入学率也达到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外,当前未成年人可接受的校外教育也大大扩展。因此,家庭为孩子全面教育投入资金越来越多,已成为家庭消费观念中的一种趋势。

  据抽样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上海居民家庭人均教育费支出32元;1999年上升到每月463元。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区居民家庭人均年教育消费支出为195元,比八十年代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34.6%。如今,最高收入组家庭的教育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四成多,在有子女就学的家庭中,有七成的家庭为子女教育而储蓄。

  2、家庭教育内容多样化,未成年人价值取向总体积极向上

  当前,媒介教育、理财教育与心理教育等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媒介教育: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广播、电视、电脑、图书等媒介进入家庭,让未成年人拥有更多的信息量和自我教育的内容,为塑造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电脑而言,统计表明,目前上海拥有电脑的家庭超过44%,全市平均每2户就拥有1台电脑。而1997年,平均每10户上海家庭还分不到1台电脑,普及率只有8%。

  理财教育: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孩子的零用钱也“水涨船高”,据统计,本市九成以上少年儿童都有零花钱。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等理财教育,可以让孩子逐渐形成善于理财的品质与能力,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管理经济事务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经济生活。

  心理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当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从临床资料调查发现:一是心理咨询呈低龄化趋势,2000年学前儿童咨询率约为28%,如今则超过了34%;二是非矫治性咨询占到42.4%,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预防工作。

  调查显示,当前家庭教育正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养模式,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从对“理想”的理解上看,有52.1%的未成年人将理想理解为“人生的信念目标与精神动力”;有40.1%则将理想理解为实用功利。从职业选择上看,当前未成年人较青睐的是“白领”工作,即所谓收入高、专业性强、工作强度不太高的职业,如企业管理人员(占13.6%)、公司文员(占8.9%)、专业技术人员(占8.7%)和新闻工作者(占7.5%);而选择具有一定危险性、工作强度又高的职业,如护士、环卫工人的则几乎没有。从成功途径选择上看,56.5%的未成年人选择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来获得成功,而认同“运气”、“关系”乃至“金钱”的分别为10.1%、8.8%和7.3%。从人生态度上看,37.7%未成年人取“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比国内同龄群体平均水平(28.52%)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而取“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等人生态度的为8.8%,为国内同龄群体平均水平(21.11%)的1/3强。从人生价值上看,上海未成年人依次选择的是:才能(22.9%)、品德(21.5%)、贡献(17.1%)、知识(11.2%);而选择“金钱”、“地位”、“权利”和“名誉”的分别只有9.9%、8.9%、5.4%和3.0%。这表明,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价值取向总体上表现为积极向上。

  3、家庭教育网络化,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环境日趋优化

  上海市家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已经形成了由妇联牵头,教育、卫生、工会、文化、媒介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格局,覆盖了0~18岁儿童及其家长,并在全市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5000人左右)的各级家庭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队伍。据统计,全市0~18岁儿童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率已经达到94.21%,新婚夫妇和孕妇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率在总体上保持了较高水平,平均指导率分别为97.67%和97.04%。

  二、上海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1、社会竞争压力导致家庭教育“失衡”,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开始凸现

  竞争加剧了部分成人的心理负担,焦虑与不安使现代家庭教育变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表现出一定的失衡现象:重智能轻德育、重知识轻人格、重分数轻素养、重言教轻身教等等,使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学业压力下煎熬。据调查,上海有近60%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下,其中13%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为6小时,更有8%的少年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20%的儿童感到每天几乎没有玩的时间,80%的儿童感到每天玩的时间严重缺乏。还有60%的儿童反映,双休日的主要内容是完成家教、参加补习班和做作业(包括学校布置的作业和家长“加码”的作业),而参加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几乎接近于“零”。29%的儿童最想争取的权利是玩,19%的儿童最想争取的权利是自主阅读,更有21%的儿童最想争取的是睡觉的权利。

  在学业压力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凸现。调查显示:上海市未成年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均值为15.68,远远高于CES-D量表的中国常模均值(11.52),接近一半的人超过了CES-D量表16分的警戒线?。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1.6%至32%,其中14-16岁的未成年人中抑郁症患病率为4.7%,且有不断上升趋势。对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最近三年来3000多人次的儿童心理门诊案例分析,发现当前最主要的儿童心理问题为:学习问题(43.6%)、行为问题(10.9%)及人格发展问题(9.8%)。男童心理问题明显多于女童,比例为2.2:1。可以说,当前的家庭教育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成人过度焦虑、育儿焦虑、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儿童发展“失衡”。它破坏了未成年人内在的学习动力,剥夺了未成年人正常休息与娱乐的权利,抑制了未成年人人格发展,造成大量的身心发展问题。

  2、传统家庭美德、伦理规范受到挑战,未成年人价值观出现某些困惑

  在对坐公交车不买票、骑自行车不交税、在公共建筑上随意刻画、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乱扔杂物、在公共场所的大声喧哗、穿马路不看红绿灯和吸毒等8项明显违反公共规范的行为调查时,除绝大多数未成年人认为“吸毒”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外,对其他7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均不容乐观:对“不让座”行为持肯定与表示难评价者达37.3%,对“乱穿马路”的认可者或难评价者为29.3%,以下依次为“公共场所乱喧哗”24.6%,“乘车不买票”23.2%,“乱扔杂物”14.6%,“随意刻画”17.4%。这些数据显示,当前未成年人对基本的“七不”规范也发生了认同危机。另外,在对诚实守信的评价上,46.1%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上,表示“只要生活水平上去,实行什么制度都无所谓”的说法者占到40.7%,比1999年此项调查(33.2%)上升了7个多百分点。调查还发现,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32.5%的小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近80%的未成年人过早地在网上看过与性有关的图片或文章。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从基础开始进行完善

  虽然今天的上海家庭教育已经到了可以讲质量、而且有质量可讲的时候了,但在工作经费、人员组成、工作质量、监测评估等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需要从基础上加以完善。具体表现为:(1)在经费支持上,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的教育经费支出达163.91亿元,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只358.40万元,仅占万分之二。(2)在工作人员组成上,据2002年统计,上海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员中99.82%为兼职人员,专门化人才缺少,而且基层非教育系统指导者队伍年龄偏高。从学历看,目前43.2%的指导者学历在大专以下,74.5%的指导者业务知识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43.6%的人员指导经历不足5年。(3)从开展家庭教育的工作形式上看,以集体化的家长学校、讲座等为主,个别化、分层次的针对性指导不足。

  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组成问题,造成当前家庭教育工作以应用指导为多,而基础研究偏少,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培训,所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家庭教育研究散布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伦理学等学科中,缺乏深入的合力研究,缺乏学术意义上的研究组织,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需求。

  三、加强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教育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上海家庭教育现状及所面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我们认为,上海家庭教育工作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努力。

  1、完善家庭教育网络,净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环境

  当前的家庭教育早已不再是“家里面的教育”,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的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应积极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树立正确的养育观、教育观,坚持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坚持智力发展与思想道德成长并重,减轻未成年人的学业负担,减少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发生。在多元的生活价值取向中,家庭教育要善于帮助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确立根本的人生态度,认同主流思想价值,解决成长中所经历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激发自主向上精神。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为未成年人作出表率,并理解当前未成年人所具有的某些特殊表现,在给以适当引导的同时,也给以必要的尊重。

  2、重视专门化的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水平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大专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都普遍设立了家庭教育的相关系科。以美国为例,不仅大部分院校均设立了专业家庭研究系、所,还有家庭研究学会、家庭与消费研究学会等全国性学术研究机构。而上海家庭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寄于其他学科门下,难以从宏观上揭示家庭教育的发展规律,对重大问题难以做出系统的分析。因此,建立专门化的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意义重大。所幸,2004年5月14日,在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本市首个家庭教育学术研究专门机构——“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专门化的学术研究机构应着重研究家庭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为家庭教育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指导内容。

  3、加强家庭教育组织管理建设,合理配置家庭教育工作资源

  当前尤其要加强管理者和指导者的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培训,提高家庭教育人员的素养。建议在社区成立“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由市文明办牵头,妇联业务指导,各方参与,帮助未成年人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中心以开展咨询、活动、服务、训练、治疗为主要内容,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或设立家庭建设专业社工(指导员)队伍,从组织上确保指导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与可督导性。

  4、各级政府应加大家庭教育经费投入

  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无论是家庭教育研究,还是开展多元、分层的家庭教育指导;无论是编制特色教材,还是进行心理辅导;无论是家庭教育普及宣传,还是指导者队伍的专业化培训,等等。家庭教育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上海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之一。

来源: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