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志愿者”的名称由来已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区“星期六家庭志愿者”活动蓬勃开展,成为一项具有较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2002年,由区妇女儿童活动指导中心、社区妇女儿童活动指导中心、小区妇女之家构成的普陀区三级妇女活动阵地全部建成。要运作好这些来之不易的阵地资源,需要挖掘大量的人力资源。区妇联借鉴了国外义工的做法,2003年初,推出了“家庭志愿者工作”的理念,引导家庭志愿者由活动型向工作型拓展。2004年下半年,我们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在全区范围内就家庭志愿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对于家庭志愿者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家庭志愿者工作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思索。
一、家庭志愿者工作的现状
(一)家庭志愿者队伍的基本情况
1、家庭志愿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目前,全区共招募家庭志愿者973名,其中,女性有795名,占志愿者总数的81.7%。
2、具有高等学历的家庭志愿者近半数。家庭志愿者中研究生学历的占到2%,大学本科占22%,大专占25%,高中占23%,高中以下学历占28%。
3、家庭志愿者年龄偏大。家庭志愿者平均年龄53岁,离退休人员占44%。
4、家庭志愿者来源多元化。家庭志愿者来自各个领域,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部门负责人、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
5、家庭志愿者服务形式多样化。家庭志愿者为社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维权、医疗保健、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等多元化的服务项目,除1个街道未作服务时间统计外,全区家庭志愿者全年提供义务服务38376小时,人均服务达41小时,个人最多服务675小时。
(二)开展家庭志愿者工作的基本做法
1、抓试点,示范推进
为了使“家庭志愿者工作”在全区稳步地推进,争取积极成效,区妇联选择了真如镇作为志愿者工作的试点。2003年初,真如镇妇联向社区居民印制发放了7000份招募志愿者的动员书、招募书以及《志愿者须知》,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反响,经面试、筛选,最后录取了综合素质高、具有一技之长的工作型志愿者52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型志愿者80名,建立了五支服务队,通过推荐、互荐,民主协商的方法,建立了工作班子,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学习培训制度。2003年底,真如镇的“家庭志愿者工作”被市妇联评为上海市妇女工作品牌。区妇联在重点指导真如镇开展家庭志愿者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庭志愿者工作现场会,组织各街道、镇妇联主席到现场学习。
2、抓招募,广泛推进
2003年“三八”节期间,区妇联举行了妇女活动阵地志愿者招募活动的启动仪式,吸引有专长并热心于社会工作的社区家庭成员,改变了过去志愿者多为“社区闲暇妇女”的单一形象,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主要通过组织发动和社会招募,6个街道、镇通过组织发动招募了567名志愿者,2个街道通过组织发动和社会招募相结合的方式招募了354名志愿者,1个镇完全通过社会招募的形式招募了52名志愿者。各街道、镇社区妇女儿童活动指导中心内设招募站,根据各自服务项目的需求,或定期(如“三八”节),或常年开展招募活动。工作型的家庭志愿者在9个社区达到了全覆盖。
3、抓培训,有效推进
目前大多数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并不低,但是他们离开自己的职业岗位,来到社区,面对来自同一个社区的家庭成员的求助,所需的社会工作的经验还较欠缺。区妇联要求各街道、镇要对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及志愿者骨干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岗位培训,对志愿者进行志愿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专业化教育。有8个街道、镇对志愿者进行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听专家讲课、志愿者工作例会的探讨和研讨会或年会的交流。
4、抓管理,规范推进
2003年3月,区妇联在推出家庭志愿者工作时,就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妇女活动阵地志愿者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开展家庭志愿者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与服务项目、工作要求(包括招募、培训、管理、评估、表彰、宣传报道)、经费来源及管理、组织领导等内容,统一印发了《家庭志愿者工作手册》、志愿者服务证。现在9个街道、镇都建立了家庭志愿者的档案,服务时也都佩戴了服务证。6个街道、镇由妇联干部或服务队负责人记录志愿者每一次的服务情况,2个街道、镇有时记录。有6个街道、镇通过总结、交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等形式对家庭志愿者的工作进行了评估,有5个街道、镇开展了评选表彰活动,区妇联在2004年10月评选表彰了普陀区十佳家庭志愿者。
二、家庭志愿者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普陀区家庭志愿者工作运行两年来,由于全面有效地加强了管理,大胆探索志愿者工作的新模式,取得了“三赢”效应:妇女群众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家庭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认可;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家庭志愿者工作”为弘扬家庭美德,建立和谐、互助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普陀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及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妇女群众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根据分析,社区中,妇女群众求助于妇联组织的主要需求是法律维权、健康咨询、家庭教育指导、文体活动等。家庭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不仅弥补了妇联组织人力资源的匮乏,而且家庭志愿者具有一技之长,能够提供十分专业的服务。如:宜川街道的家庭志愿者张庭山医生为所在小区的居民建立了家庭病历卡,成为了居民身边的医疗顾问;真如镇的文体团队在队长姚美娣同志的带领下,已经发展到有四个分队,镇妇联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戏曲、舞蹈、说唱轮番上阵,连演三场不重样。妇女群众的需求在社区得到了满足,她们对社区和妇联组织的认同感就增强了。
(二)家庭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认可
当今社会人们渴望能激发自己职业之外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他们通过参与社区的家庭志愿者工作,在参与中,培育和提升奉献社会的城市精神。因此,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将成为现代社会中追求人性完善的有效动力。
家庭志愿者常年不计报酬、定时定点地为社区妇女群众服务,有些志愿者甚至公开自家的住宅电话,随时随地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每当妇联干部向志愿者表示感谢时,志愿者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社区需要我们,我们也离不开社区。我们所做的能被大家认可,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被评为普陀区家庭志愿者标兵的向若燕同志曾是一名航天工程师,十分爱好家庭教育的研究,妇联组织多次派她参加国际组织、全国妇联、市妇联举办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培训班,她在很多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深受妇女干部和群众的信赖与尊敬。她说:“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真正热爱的事业,不仅在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还在自我超越。”
(三)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家庭志愿者工作拉近了妇女群众与妇联组织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的认识,吸引了乐于奉献的人们加入到家庭志愿者的行列,提升了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长风街道的家庭志愿者胡金万老师是华东政法学院的副教授,他关心社区青少年成长,多方奔走,把一些著名教授、学者、企业家、部队领导和其他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市首家街道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得到全国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华师大心理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文秀在应聘担任长风社区心理咨询站高级顾问后,大力倡导“社区大教育”理念。她指导心理咨询站老师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组织华师大心理系大学生到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她还帮助和指导街道妇联举办“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研讨会”。现在长风社区心理咨询站已经全市闻名。宜川、真如等医疗咨询服务队巡回到小区服务时,来咨询的居民群众奔走相告、络绎不绝。
三、家庭志愿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街道、镇家庭志愿者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
由于各街道、镇的社区情况和工作基础的差别,以及妇联干部对“家庭志愿者工作”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家庭志愿者工作开展的情况差距较大。招募志愿者最多的街道达到了313名,最少的只有25名,平均年龄最大的街道达到了61岁,有2个镇的志愿者平均年龄最轻为45岁,年人均服务时间最多的街道、镇达到了102小时,最少的仅5小时。
(二)家庭志愿者队伍构成不够合理
家庭志愿者平均年龄53岁,年龄偏高,参与志愿者工作往往受到健康和精力等因素的束缚;专业型的多,组织型的少,志愿者工作的日常管理多数还是由妇联干部负责。
(三)家庭志愿者工作还未形成社会化运作和管理的模式
志愿者的招募形式比较单一。现阶段志愿者招募多为各街道、镇不定时地组织发动社区居民报名参与志愿者工作,很少设有常年招募站,平时的宣传力度也不大。对家庭志愿者的培训街道、镇各自为政,多数以讲座代培训,没有设立系统的培训课程。各街道、镇多数以“三八”红旗手、“五好文明家庭”表彰代替对志愿者的评估,而这些受表彰的志愿者只是很少一部分,对每一位志愿者如何评估,全区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四、关于开展家庭志愿者工作的主要体会与建议
(一)家庭志愿者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世界各国在开展义工活动中,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本地区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中国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志愿者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具有原创意义的工作,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边学、边干、边思考,不断探索和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二)家庭志愿者工作将成为社会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意识的强化,社区群众参与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将逐步提高,从而改变当前志愿者以青年学生和老年人为主的构成。志愿者将进一步扩展到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志愿者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志愿精神将进一步弘扬,志愿者工作将成为社会参与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
(三)积极探索和完善家庭志愿者工作社会化运作、管理和评估机制
志愿者工作要立足基层,立足社区,以满足群众各种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社区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保健、家庭环境、家庭助困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切实为社区家庭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渠道。不断巩固和拓展家庭志愿者工作的领域,逐步形成一批群众需求稳定、志愿者能为的重点项目,以确保志愿者工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家庭志愿者工作需要我们从“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三维交点出发,逐步改变行政命令式的活动组织方式,引导人们自下而上的群众性自愿参与,不断增强志愿者工作的社会性功能,使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群众团体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