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作为现代化生活中的一颗“毒瘤”,破坏着家庭的安宁,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妇女人权侵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弱势的妇女如想摆脱家庭暴力的阴影得到社会的支持尤为重要。社会有能力运用其人力、物力及智力资源建立一整套预警防范机制,尽一切可能为广大妇女化解危机,使家庭暴力化为和风细雨,使不该发生的悲剧不再发生。
一、家庭暴力——解读妇女维权预警机制产生的社会现实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与一般暴力两类。家庭暴力既应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和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应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1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全国调查发现,我国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1/4缘于家庭暴力。[1]而事实上,还有许多家庭暴力不为人知,许多中国妇女选择忍气吞声的方式以维系家庭完整。家庭暴力在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利的同时伴随着对妇女的精神摧残,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有的产生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出走、自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都成为解脱之法。在施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我区2003年成立家庭暴力案件受理点以来接待家庭暴力案件情况看,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一)家庭暴力的人格心理因素。1、受男权、夫权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干涉与侵害妇女、子女的人身权利的行为合理合法化。2、人格变态。某些人患有精神疾病、人格紊乱和其他机能失调,导致家庭中的暴力性反应。3、对抗心理。夫妻双方相互攻击的交往方式使婚姻暴力从可能转变为现实。4、药物滥用。酒精或毒品的摄入损害判断力,减少抑制因素,释放暴力倾向,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2](二)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巨大的社会变革在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生活竞争压力。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沉重,当生活的压力积聚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遇到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后,很容易外化为攻击性的行为。(三)家庭地位因素。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家庭暴力也就成为违背丈夫意志的一种后果。(四)家庭生态因素。“家庭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当所掌握的资源不足或认为不足以应付它必须应付的生活,便产生紧张,冲突与暴力就更容易发生。”[3]
摒弃“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形成积极健康的家庭观念,养成正确乐观的生活态度,调和激烈对撞的夫妇矛盾,减轻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是有效减少暴力冲突的重要途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尤其是与家庭关系距离最近的社区力量。建立妇女维权预警机制,将工作重心从对家庭暴力的事后调和转移至对暴力行为的观察、预防,达到治本治标的双重目标,以无数“零暴力小区”的星星之火点燃社会共谋反家庭暴力之大势。
二、多方联动——社区妇女维权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架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妇女维权预警机制是在社区环境中,以预防和制止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家庭暴力案件发生为目的,由妇联牵头,通过公安、司法、医疗、民政、社会服务等多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以实现社会支持网络的有效运转,从而对家庭暴力进行预测、预报、预防,将危害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社会防范体系。这种机制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一是预报,即各基层组织向维权预警点及时报告反映妇女维权情况,做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报、重大事件当天报、来访接待定期报,以全面收集信息。二是预测,即通过对社区中家庭矛盾、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现象进行摸排分析、商讨对策,防止矛盾激化。三是预防,即运用教育、咨询等措施,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等方式化解已有矛盾或引导当事者对已发生的问题及时通过合法途径加以保护。四是保护。即对已经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干预,防止更为严重的事态发生。
为充分发挥妇女维权预警机制的四项功能,应当尽量发挥基层组织志愿者的力量,依靠社会合力达到效果。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社区妇女维权预警机制应具有这样的基本构架:
1、依靠基层组织,建立维权预警网
不同社区根据人员结构的不同,通常呈现出不同的家庭暴力现状,只能通过基层组织深入了解暴力产生的原因和当事者心理障碍问题,才能一一对应进行分析解决。
工作方法设计:
(1)建立妇联、居(村)委、楼组长、信息员四级维权工作网,自下而上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依靠居(村)委会的贴近群众、工作体系较完善的先天条件解决本辖区内的具体问题,对新型、疑难、典型问题及时反馈。设立维权信息员,架起楼组长与居委会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凭借楼组长能走门串户的优势,收集资料较齐全的优势,延伸维权网络手臂。如闵行龙柏街道在创建“零家庭暴力小区”活动中,一是组建社区反家庭暴力网络小组;二是吸纳社区司法工作、心理辅导专家等有关人士组成强有力的反家庭暴力志愿者宣传队伍;三是成立以楼组长为主的反家庭暴力信息员队伍。同时在街道、居委会分别设立反家庭暴力站、点、箱,成立社区反家庭暴力工作室,这种纵横交错、辐射广泛、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家暴投诉网络,确保家庭暴力在初露端倪时即得以有效处理。
(2)招募志愿者,为社区反家庭暴力提供人力资源。反家庭暴力需要很多人力的投入,但大量增加专人从事该项工作并不符合目前社区工作现状。社区志愿者是社区妇女维权的最好选择。如闵行区龙柏街道招募23名法官、律师组成的志愿团、江川街道由11名女法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坐堂咨询,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民间调解、法制教育。二是招募热心公益,具有一定知识、表达能力较好的离退休人员。让他们倾听当事人诉说心中的委曲与苦闷,将一些小问题及早化解,小怨气不聚集扩大,家庭暴力也就无从产生。此外,在实践中,智慧的居(村)委干部还创造了动员施暴者当志愿者进行反家庭暴力宣传,让其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认识以往过失的好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设立维权工作“窗口”,答疑解惑,听取心声。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依靠镇、街道下的居(村)委设立各具特色的维权预警点,如妇女维权预警岗、维权箱、妇女维权“夜门诊”、妇女维权指导站、咨询站和心理疏导站等,努力为妇女排忧解难。预警点的工作形式应以面对面接待为主,采取定期汇总法——定期(如每月一次)汇总有关妇女侵权问题材料;信息收集法——一段时期(如每周)对侵权行为进行排摸;深入基层法——经常性至特殊家庭了解情况,实现预测、预报、预防与保护功能。
2、联合基层警力,设立“家庭暴力案件受理点”
调查显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在需要求助外力时,58%的人选择了派出所。[4]由此可见,警力介入家庭暴力事件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从2003年起,我区在25个派出所均设立了“家庭暴力案件受理点”。24小时家庭暴力案件受理登记点以治安值班人员及社区民警为主,联络员为辅,有专门接待室,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公权力干预。从实践来看,“家庭暴力受理点”以其规范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信息共享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在妇联来信来访中家庭暴力所占比例明显下降。2003年受理家暴信访40件,占总来信来访数的12.4%,2004年为8.17%。2005年上半年为1.5%。
3、借力司法宣传,建立法制教育预防体系
(1)多方位开辟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通过法制宣传栏、发放书面宣传资料、社区网、法制学校、社区妇女学校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2)丰富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借助司法、法院、检察院等单位的专业力量以及社区的法律志愿者为居民讲法析案,开展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
(3)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案件旁听。组织本社区有家庭暴力倾向者或妇女旁听相关案件,让他们亲自体验家庭暴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4、联系职能部门,营造良好的预警机制边缘保护氛围
反对家庭暴力只有形成一个完善健全的预警机制边缘保护网,才能保障反家庭暴力体制的有效运转。一是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联系,为妇女提供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综合服务,助其建立起经济独立的家庭地位。二是加强与法律援助机构的联系,为妇女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保障其能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加强与心理矫治机构的联系,可以使妇女得到及时的心理咨询,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三是加强与卫生医疗部门的联系,可以为生活困难的妇女提供健康检查方面的医疗帮助,一旦家庭暴力发生,医院还可以提供及时治疗并提供有力的证据。四是加强与民政部门的联系,为受虐妇女提供人身庇护。五是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联系,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行为。总之,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建立起多方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重视对妇女生理、心理健康的呵护,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妇女维权预警机制的作用,切实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现实的困惑——妇女维权预警机制发展中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我们发现,社区妇女维权预警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关注不足。二是家庭暴力举证难导致权利保护困难。三是“家丑不外扬”的传统思想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理论”造成信息滞后,家庭暴力防不胜防。四是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维权工作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以期对缓解难题有所帮助:
1、加强立法调研。2、强化证据意识。3、加强对从事妇女维权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4、帮助妇女转变观念,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1]见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的白皮书》。
[2] Joseph G. Weis:《Family viol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esign》,《Family violence》,Lloyd oblin and Michael Tonry ,Chicago publisher.第90页。
[3] Joseph G. Weis:《Family viol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esign》,《Family violence》,Lloyd oblin and Michael Tonry,Chicago publisher.第87页。
[4]李洪涛等:《城市社区家庭暴力观念、现状及干预策略探讨》,载《民主与法制》,2002(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