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妇女研究>>正文
 
2005年上海女性就业调查报告

  一、上海女性就业总体状况

  (一)与2004年调查结论相似的就业状况

  1、上海女性的在业/失业与其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显著相关

  首先我们发现,与2004年的结论相同,女性的在业/失业与其文化程度显著相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其失业率较高,失业比例在45%以上;高中文化程度的受访女性,失业比例较低,为34.6%;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失业比例则更低,分别为10.9%、4.2%和0.0%。

  2、在业女性对其收入的满意度和家庭情况紧密相关

  在业女性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介于“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表示满意的稍占多数。

  在2005年的调查中,我们做了有关个人收入和家庭经济的交叉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两者间关系。深入分析发现,在业女性对收入的满意度同其收入多少密切相关,同其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也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在业女性对工作报酬的满意度和其劳动收入显著相关,一般而言,收入越高,满意度就越高,收入越低,满意度也相应地越低。

  另外,在业女性对自己工作报酬的满意度和她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对自己工作报酬满意度较高的,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就较高;对自己工作报酬满意度较低的,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就较低。

  3、消极与求稳:不在业女性的择业观

  数据显示,不在业女性的求职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且抱有求稳的传统思想。调查中有52.6%的不在业女性调查前两个月没找过工作。一般来说,如果在两个月内没有积极的行动的话,那么越往后,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小。

  大多数不在业女性表示不愿从事月收入在690元左右的工作,这种意愿和年龄相关,年纪越轻就越不愿意从事低收入工作;但和家庭经济状况无直接关系。

  不在业女性对工种有要求:最不愿从事搬运工或种田务农,较愿意做营业员、烟杂店业主、售票员、家庭编织工和传达室人员等;对环卫工人、保姆和医院护士,上门促销员、钟点工、外地乡镇员工、物业保安、小店厨工、保险代理等职业的接受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和在业者一样,不在业女性依旧对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怀着深深眷恋;只是她们中,希望在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作的人数比例低于在业女性。

  (二)2005年妇女就业调查出现的新特点

  1、被动失业,消极就业:女性失业群体出现相悖的特征

  从不在业女性离开工作的原因看,真正无就业愿望的仅占7.9%,多属被动离职。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不在业女性中,除去14.1%的在校学生外,78%的人因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占21.4%)、因待工(占15.8%)、协保(占8.2%)、退休(占6.5%)等种种原因而被迫退出原工作岗位。但令人关注的是,一旦下岗或失业,她们再就业的态度比较消极。

  2004年调查时不在业一年以上的女性比例为57.1%,而2005年不在业2年以上的比例为50%,可见不在业一年以上女性的再就业状况令人堪忧,她们有可能成为永久的“失业者”。因为超过五年的失业者再次就业的可能性相对小得多,因此可以推断,目前已经出现一个相对固定的失业群体,这一群体再就业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多方面,但她们自身对就业的消极态度不容忽视。

  2、30岁成为女性就业的一道门槛:失业年轻化趋势引人注目

  调查显示,不在业女性中40-50岁的仍占大多数,并且这个比例不断上升,从2004年的64%上升到2005年的71%。但更引人注目的是19-29岁年轻女性就业形势严峻的局势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更为突出,其失业比例上升了1.7%。

  3、女性中出现“无就业愿望”的群体

  连续两年调查我们都发现不在业女性中,总有10%左右的人无就业愿望,16-29岁和40-50岁年龄组中无就业愿望的占8.6%,30-39岁年龄组中为12.5%。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在业女性(除去在校生)中无就业愿望者,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708.95元,明显高于其他下岗女性家庭(714.04元)。而1708.95元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在业女性家庭接近(受访的在业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52.9%在800-2000元之间,28.5%低于800元,18.6%在2000元以上。)

  4、女性创业欲望增强,创业女性开始增多

  近年来妇联一直倡导女性创业,鼓励女性“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但是关注创业政策,并准备自己创业的女性比例不高。在2004年的调查中,希望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女性比例为41.9%,愿意自我创业的女性比例仅为6.4%。本次调查显示,希望自己创业的女性已经开始增多,由原来的6.4%提高到11%。

  在市妇联开展的创业活动中发现,最近几年女性创业群体出现年轻化趋势,30-40岁年龄段占较高比例;创业原因从原来的为了生存转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业者的文化层次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加入创业者行列。

  (三)有关问题讨论

  1、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年群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05年《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15至29岁的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目前6%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上海的情况更为严峻,市劳动部门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6月底,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5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比重为21.5%。如此看来,青年女性就业问题并不具有特殊性,而是与整个青年群体就业困难密切相关的。

  2、从世界范围来看,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是以青年人为主。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世界就业报告》,2003年全球24岁以下青年失业率达到了14.4%,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强。全球青年人失业人数达到了8820万,占到全球总失业人数的47%,其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总体失业人口的增长率。

  在上海,一些企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宁可招用有经验的退休反聘人员和能吃苦耐劳的外来劳动力,也不太愿意用缺少工作经验、又娇生惯养的本地青年。而青年女性因为生育问题,其就业难度更大。

  3、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影响。在上海,大多数女性的产假在六个月以内,仅26%的女性产假时间超过6个月。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性中70.5%的人产假之后仍在原单位、原岗位工作,1.7%的人获得了提升;但是,7.1%的人在原单位变换了工作。此外还有10.4%的人生育之后没了工作,8.8%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这两者相加,共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因为生育而失去原来的工作。当问及“生育对您的职业发展有无影响”时,65%的人认为“没有影响”,4.3%的人认为“正面影响”,30.7%的人认为“负面影响”。

  4、择业观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就业的最大因素。近几年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失业女性提供了很多岗位,大量涌入上海的女性流动劳动力能够找到工作也说明上海并不缺乏女性就业岗位。因此我们认为,由于一部分女性排除了很多职业,从而使自己的选择面非常狭小,最终导致失业。

  5、有关女性创业问题。创业既是解决女性就业的好途径,也是提升女性能力和地位的好方法。近年来,女性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达到20%。本次调研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女性创业意向也由前一年的6.4%提高到11%。

  对女性创业者给予特殊支持,这是许多国家都采取的政策。如美国为妇女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很多,联邦小企业管理局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它的妇女企业中心可为妇女创办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民间的私人基金数量更多。全美有70个妇女创业中心,为妇女提供咨询与培训,并推出了旨在帮助妇女创业的导师计划,其结果是美国妇女开办企业的速度是男子的两倍。女性创业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二、对策与建议

  (一)将非正式就业纳入劳动关系范畴,为灵活就业提供法律保障

  因为灵活就业出现的劳动者和雇佣者不属于法律上的劳动关系,所以灵活就业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纠纷,很难找到法律上的依据。因此,我们建议立法部门应尽早制定保护灵活就业的相关法律文件,为灵活就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二)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扶持女性创业

  美国政府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给予女性创业特殊的支持,对于推进女性创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政府从中也获益匪浅。鉴于目前女性创业起步较低,贷款额度不大,难度较高的特点,政府应该在资金的扶持方面给予特别优惠。上海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成立专门的女性担保基金,为女性创业者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以减轻女性申请贷款的难度。

  (三)推进职业教育,促进青年人就业

  我们建议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国家整个产业战略相衔接,教育部门应该按照国家产业战略制定上海职业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对于上海已经淘汰的产业或者已经萎缩的产业,教育部门应该相应地限制其专业的招生,控制财政向这些专业的投入,以减少政府、社会和家庭不必要的浪费。暂时无工作,或者用工结束后的青年人仍回劳动组织。平时这些青年人就由这些劳动组织代管,尽量不要让这些青年人闲散在家里,造成日后就业的困难。

  (四)改变家庭的就业观,塑造独生子女良好的人格素养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很多青年人就业的阻力来自家庭,是父母陈旧的就业观导致子女高不成低不就,久而久之,就业信心消失贻尽,成为就业困难者。

  因此青年就业观的改变,必须从家庭入手,只有家庭的就业观改变了,青年人才有希望。我们建议在对青年人进行就业观教育时,一定要让父母同时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以使就业教育事半功倍。

  (五)关注女性就业边缘群体

  女性就业边缘群体,是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解决这类人群就业的最佳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开辟适合她们的就业岗位。如各类服务业是比较适合她们的岗位,包括目前上海比较缺乏的中高档家政服务人员等。

  此外,引导她们有组织地开展灵活就业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上海可以大力发展各种行业的灵活就业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是非正规组织,也可以是民办非企业组织,还可以是公司组织。

  这些组织可以将妇女就业边缘人群组织起来,对她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训练,然后按企业的需求,派她们到企业做临时工和季节工,或者承接企业外包,并督促她们定期缴纳三金。

  (六)关注无就业愿望群体,引导她们做好就业储备仔细分析无就业愿望群体,其构成大约有三种: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啃老”一族;二是丈夫收入较高的全职太太;三是因为各种原因处于休息期的女性。这三类人都需各级妇女组织密切关注。因为上海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使家庭缺乏稳定性,单纯依靠家庭收入没有安全保障,这三类人中的大部分迟早要进入就业行列。此外,女性长期离开工作岗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女性参与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下降,不利于女性的发展。因此,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动员她们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保持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引导她们适当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将来可能的就业做好储备。

来源:市妇联发展部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