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妇女研究>>正文
 
发挥“双学双比”品牌效应加强新型女农民培训工作

  以顺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和农村妇女求知、求富、求发展需求的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为推进上海郊区“四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已成为近年来郊区妇女工作的一项品牌。加强新型女农民培训工作,造就一大批新型女农民,是当前新形势下“双学双比”活动继续紧贴上海郊区发展要求,常抓常新,抓出成效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新型女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2004年我区妇联就农村妇女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区农村妇女劳动者年龄相对偏大,她们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也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此,提升农村妇女劳动者素质,加大农村妇女劳动者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培养新型女农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区紧紧依托“双学双比”活动,从提高农村女性劳动者参与经济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妇女劳动者的培训。如推出的以插花员、电子收银员、家政服务员、绿化工等为主要内容的“千名妇女技术有证培训”项目,较大提升了农村妇女劳动者的素质,有力推进了农村富余女性劳动者转移和输出,在促进农村妇女增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区有关领导的较高评价。2004年,国家农业部推出了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这对于开展新型女农民培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妇联组织必须牢牢抓住机会,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双学双比”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借助农业部门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等优势,加大对农村妇女劳动者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双学双比”活动品牌效应。

  二、新型女农民培训工作的内容和重点

  新型女农民培训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争取政府扶持、有关部门协作,纳入统筹规划、创新工作机制、注重培训实效的原则,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女农民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女农民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妇联牵头、多方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一要加强引导性培训。即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等手段,对农村妇女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社会公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女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女农民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掌握并熟悉求职渠道,提高求职就业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二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即根据本地区劳动力市场需要和妇女需求,选择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当前妇联系统的培训重点应开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插花员、绿化工、电子收银员、保健、美容美发等适应妇女特长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力求培训与就业相挂钩,确保学而有用,进一步调动农村妇女自觉学技能的积极性。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女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三要加强致富技术培训。要从郊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当前重点应开展优质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收视点的教育资源,开展中、短期农技培训,力争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女农民成为郊区农业生产领域的主力军。

  三、落实新型女农民培训的政策措施

  培养新型女农民要从三个方面加以保证。一是组织保证。妇联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推进各级“双学双比”协调小组加强对女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确定培训目标和任务,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培训配套措施。重点要争取区、镇分管领导的重视,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财政等的共同配合,并将培训工作纳入相关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二是资金保证。各级妇联组织要主动协调,多渠道筹措新型女农民的培训经费。争取政府支持,安排专项经费;争取协调单位支持,给予项目扶持;争取用人单位支持,承担一部分岗前培训费用,从而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单位、用人单位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同时承担女农民培训的学校和培训机构须相应降低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视情况适当降低鉴定收费标准,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拥有一定的技能等级证书。三是服务保证。各级协调小组要做好女农民培训后的应用服务工作,加强市场调查,捕捉市场信息,分类提供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用工单位招聘信息和创业致富项目信息等,支持女农民组建农业经济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能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市场化的新亮点,使接受培训的新型女农民真正起到学一人,带一片,富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

来源:奉贤区妇联  作者:蒋梅娟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