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浦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向青浦涌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她们是青浦的建设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为青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青浦区来沪女性生存发展状况,以更好地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青浦区妇联于2005年下半年对全区八个镇,三个街道开展了来沪女性调查问卷活动,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539份,回收率达到98%,现将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来沪女性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来沪女性城镇人口占39.6%,农村人口占60.4%,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湖南、贵州等地。(1)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26-35岁之间,占45.3%,16-18岁的占3.7%,19-25岁的占29.1%,36-48岁的占16.3%,49岁以上的占5.6%;(2)从文化水平看,学历高的占比很低,专业技术人员只占了3.1%,呈现出高就业率掩盖下的低职业结构。所受教育基本以初中毕业为主,占52.4%,大专以上学历占4.8%,高中、中专学历的占34.1%,小学的占8.7%;(3)从工作收入来看,主要集中在服装、包箱、制鞋、电子等企业及美容美发、饮食、保洁、家政等行业工作,月收入在600-900元的占57.3%,901-1200元的占23.2%,1201-1500元的占16.8%,1501元以上的占2.7%;(4)从来青浦工作的年限看,一年以内的占19.8%,1-3年的占47.1%,三-五年的占23.8%,五年以上的占9.3%,工作年限越长,越能胜任现有的工作岗位,对青浦有较深厚的感情;(5)从居住条件来看,已婚的来沪女性居多,占62.9%,多与配偶同住在廉价的租赁房屋。部分女性与丈夫不在同一地方打工,距离较远,偶尔节假日团聚,这些女性多与单身女同事住在职工集体宿舍里或者合租,居住条件很简陋。有1.2%的外来女性来青浦时间较长,学历层次较高,在效益较好的企业谋职或者自己开店做生意,已自购住房安家,生活比较舒适。(6)从劳动条件状况来看,除少数在正规企业就业,能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劳动待遇外,56%的来沪女性反映一天要工作长达甚至超过10小时,劳动强度太大,工作很累。16.4%的务工女性觉得难以胜任工作,工作压力大,焦虑烦躁。37.4%的企业拒签劳动合同,有克扣工资和拖欠工资现象。46.2%的妇女不清楚企业是否办理生育、养老等保险,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一无所知。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青浦区来沪女性就业、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逐年加强,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
1、劳动权益亟待维护。近半数的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应,将来沪女性作为廉价劳动力,随意要求加班加点,把劳动报酬和权益保障压到最低限度。调查显示,部分企业之所以拒签用工合同,是在事故发生时方便逃避责任,而少数企业即使签定合同,也完全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基本上是无效合同。而绝大多数女性由于工作难找,敢怒不敢言,被迫无奈接受用人单位拒签合同的情况。也有部分女性在青浦待了较长时间,有了一技之长不在乎签劳动合同,认为来去自由,遇到条件更好的企业,可以随时跳槽,而忽略了劳动合同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作用。部分女性法律意识淡薄,认为结婚、生育都是私事,与企业无关,一般都是怀孕后回家生完孩子后,回城另找工作。
2、人身权益受到侵害。大部分来沪女性收入虽然不高,但比在家乡务农强多了,愿意在青浦务工,追求美好生活。有6.7%的已婚妇女丈夫文化程度较低,在建筑、装潢和运输行业或者企业从事体力劳动,在心情烦闷,遭遇歧视侮辱时,对妻子有打骂的家庭暴力行为。而少数来沪女性嫁在青浦本地一些男方收入低、残疾、离异、服刑释放的家庭,婚后生活比较困难,有时还遭受歧视,日子过得十分压抑。65.8%的未婚女性由于居无定所,流动就业,四处漂泊,渴望找到情感寄托,对美好的婚姻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部分年龄小,涉世不深的未婚女性,爱慕虚荣,易受诱惑,被骗未婚同居甚至未婚先孕,当男方一走了之时,身心遭受极大的伤害,这种非婚性关系,也将成为这些女性今后婚姻的一大障碍,使她们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部分大龄女青年经历过感情挫折,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恋人,既无法回乡与同龄男子交往,同龄人基本已成家,在城市中又无稳定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精神痛苦的人群。3%左右的女性反映遭受过性骚扰。
3、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来沪女性在进城谋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见了世面,城市生活对她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她们希望能融入城市,找到一份体面轻松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另一方面,外来妇女多来自贫困地区,观念相对滞后,知识技能素质与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她们谋生的艰难,只能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环境差、劳动报酬低的工作。80%以上的女性以工作太忙,没有学习条件或者学习太枯燥,没有成效,学费太高,不划算为由,不热衷学习,也不打算学习;72%的女性主要休闲活动就是找老乡打牌聊天,逛街,看电视,根本不看书报杂志,不上网;当有烦恼困惑时,通常是给家人打电话,或找老乡倾诉摆脱,或闷在心里,感到非常迷茫,基本没找过相关部门机构咨询求助过;她们普遍感到苦闷,无聊,业余生活枯燥乏味。
4、卫生保健意识淡薄。落后的传统观念和经济上的窘迫,使70%以上的来沪女性不注意“四期保护”,平时生病也很少上正规医院就医,一般是小病挺一挺,大病拖一拖,熬不下去了,才上小诊所看病或者随意在药店配一些药,没有预防为主的科学保健意识,普遍重治轻防。
5、子女教育受到影响。随着来沪女性的增多,外来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给我区的义务教育带来很大压力。来沪女性由于没有本地户口,无力送子女在正规学校就读,一般都选择校舍简陋,卫生条件差、教学器械设备简单,师资力量差的“民工子弟学校”上学,也有来沪女性把子女留在老家让老人照顾孩子上学,甚至让孩子辍学在家干家务或者隐瞒年龄做童工挣钱,这种现象对于生女儿多的家庭更是如此,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对策建议
目前,全区来沪人员有33.3万人,女性有近16万人。如何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就进一步维护来沪女性的合法权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我区大部分来沪女性乐观自信的,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对青浦有较强的归属感,愿意用勤劳的双手,在异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充分挖掘典型,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利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宣传来沪女性的创业事迹和经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表彰一批创业、就业典型,通过评选活动,为她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平台和创造条件。要让广大市民认识到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劳动力资源的自然配置,必须转变观念,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在社会上营造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来沪女性综合素质。要运用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法律、法规、政策、技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丰富来沪女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如计生部门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宣传,劳动部门宣传12333热线,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各级妇联可以与公、检、法、司等单位联合,利用节假日的契机,积极开展12338妇女维权热线、“四自”精神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开展“百万妇女学习行动”、“不让毒品进家庭”、“巾帼建功”等活动,开阔来沪女性的视野,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企业也要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和防火、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提升她们法律素养,改变职工不良操作习惯,减少工伤事故发生。
3、建立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将保障来沪女性的权益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于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联席会议来妥善解决。劳动部门应加强执法,定期对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定、工资发放、休息权执行以及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法企业要责令立即纠正,并给予相关处罚。督促企业每年要抽出专项资金对来沪女性进行妇科普查和“四期”保护,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分类分层,优先解决重点问题,重点领域的方法,尽快将来沪女性的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来沪女性的后顾之忧。使来沪人员有权利与户籍人口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教育、精神文化、卫生保健等社会资源,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4、建立相关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要充分发挥来沪女性中有一定文化技术的优秀人才的作用,特别是党员的作用,在打工人数较多的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如可以成立联谊会,妇女组织等使之成为沟通政府、企业老板和打工者之间的桥梁纽带,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法律、培训、演讲、征文、羽毛球、下棋等文体活动,拉近来沪女性的距离,帮助她们拓宽交友渠道,拥有一技甚至多技之长,摆脱一些不良爱好,既丰富了她们的生活,又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如夏阳街道妇联成立了飞凤联谊会,组织来沪女性参加“万户家庭网上行”活动,引起强烈的反响;徐泾镇妇联成立了“来沪女性之家”,通过开展免费的生育政策咨询、维护权利、纠纷调解、技能培训等服务,使来沪女性受到极大的鼓舞,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对青浦“第二故乡”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