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建和谐社会,达到家庭和睦,同时也是为了对宝山区的社会状况有一个具体地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妇联委托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展了此次调查。本调查报告抽样方法是:在宝山区所有下辖街道、镇中,根据各地区家庭户数规模,按照辖区内住户住房条件的差别——好、一般、差的标准,通过判断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93份。
一、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这次调查的593个被调查者中,女性比重相对较大,占有62.6%;在文化水平上,有43.5%的人都属于高中、中专或技校等中等学历,年龄层次上,多为中年人口,占65.6%;三分之二的人具有固定工作或固定收入,三口之家是本次调查的主体,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52.3%。被调查者的户口绝大部分都是上海本地户口,有96.8%,配偶为上海户口的也有84%,这说明,存在一部分进入上海家庭的非上海户籍人员。
在家庭的住房方面,有超过六成的居民是居住在商品房里,而住房面积有34.4%的家庭超过100㎡,商品房的购买或居住的增加以及大户型的住房的增加,都说明家庭在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上提高,生活条件在不断得到改善。家庭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占所有被调查家庭的一半多,1000元以下的只有6%,从这里也可以发现,宝山区居民的收入相对还是比较高的。
在收支对比上,近半数(47%)的家庭收支基本平衡,认为入不敷出的则有14.3%。在谈到对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时,比较满意和特别满意的占24.6%,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有33.5%。
二、调查结果
1、现代文明婚姻观念占主导
(1)满意婚姻,家庭内部夫妻权力结构趋于平等
在已婚(包括离异再婚)的家庭中,对于自己的婚姻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总共占81.6%。在调查中,79.4%的家庭一般都是夫妻两个人共同商量决定,社交性的事务和家庭事务没有太大分别。
(2)在互相沟通中化解夫妻矛盾
在调查中有时会发生争吵的家庭占77.6%,从未有过争吵的有9.1%,经常出现争吵的只有3%。44.5%的夫妻都是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才会发生争吵,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的占22.9%。
在调查中有44.9%选择夫妻之间有矛盾后会好好沟通,解决矛盾。选择保持沉默,任其自然的有39.1%,请亲戚朋友帮忙解决的只有1.7%,而采取暴力方式的只有2家(0.3%)。
2、与父母分开住的居多,精神赡养略显不足
(1)居住形式:分而不疏情以系
在被调查的所有对象中,有16.2%的被调查者的父母都已经去世,62.1%的人没有和父母同住在一起,而和父母同住的有20.4%。在宝山区很多居民小区,出现了很多“老人小区”。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这些小区房型一般都是一些老户型的,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
(2)精神赡养尚需加强
在没有和父母同住的家庭中,看望父母的频率一周一次的占17.4%,每月至少一次的占15.9%,而一周几次的也有10.3%。而沟通的频率相对更高一些,一周一次以上的占34.6%,只有2.9%基本不联系。
去看望父母,32.4%的人都表示“每次都会买些东西”,9.9%的人表示“偶尔会给他们一些钱”,8.3%的家庭表示“很少有物质的帮助,但经常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而5.7%的人则是“只是去坐坐,说说话”。虽然大部分家庭都能对父母有一个比较正常的看望照顾行为,但更多的是在物质方面,而精神慰藉略显不足。
(3)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家庭和谐的基本保障因素之一
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是和谐家庭特征之一。在调查中,对于父亲的身体状况,所有被调查者中有224人(37.8%)没有填写(原因基本上就是父亲过世或该题缺失)。在填写的369人中,认为自己的父亲身体状况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有49.8%。对于母亲的身体状况,在填写的436份问卷中,有42%人认为自己的母亲身体非常好和比较好。
在调查中50.8%的家庭中认为自己的父母基本上没有“一些古怪的想法或行为”。如果遇到父母有这种古怪的想法或行为,36.6%的人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度,认为“顺其自然,过去就好”,而29.3%的人会“和父母耐心沟通来了解他们真实想法”,有6.1%的人表示会“很生气,但不会发作出来”只有3个人表示会“冲父母发火”。
(4)发挥老人余热,促进家庭和谐
和父母同住的人中,54.3%父母在家庭中一般是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11.8%的家庭表示“什么都不让他们干,只是让他们安度晚年”。
3、教育子女方面,重智轻德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1)亲子同住,重视智力发展
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和自己的子女同住在一起,这个比例是82.6%,不住在一起的只有9.4%。
32.1%的人认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好和非常好,19.6%的认为一般,2.7%的人认为不太好和很不好。相对应,32.1%的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算满意”和“非常满意”,但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率却有12.3%。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非常重要”的有37.6%,而认为“不是最重要”的和“成绩重不重要没关系,关键是看个人能力”的分别只有7.3%和8.9%。
(2)亲子关系相对融洽,代沟问题依然存在
从调查中发现,宝山区的市民的亲子关系正在趋于一种平等协商的关系。86.8%的人表示和子女相处非常好和还好,84.2%的人对子女的生活很关心,其中有71.7%的人表示还非常了解子女的生活。44.9%的人表示经常会有一些沟通,31.5%认为虽然沟通不多但还可以。
当要求选择一句话来描述与子女的关系的时候,有30.5%的人选择“我们像朋友一样”;44.9%的人表示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要看不同的环境和场合而定;而在子女面前保持自己尊严或权威的和溺爱孩子的两种极端的做法分别有8.6%和4%的人;另外,而14.5%的人表示对子女“学习上严厉,生活上宽松”,这又从一个方面为上面所说的家长偏重视子女智力教育的现象提供了佐证。
4、人际关系城市化显著,邻里社区互动较低
(1)亲属关系密切,家庭外关系平淡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特征就是这种家庭外的关系相对淡漠,相互依赖性低。这也是大部分都是城市社区的宝山区的一个特点之一。
被调查者中,认为邻里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就有74.4%,经常去邻居家串门聊天娱乐的只有7.9%,41.7%的人表示有困难很少找邻居帮忙,从来不找的也有20.2%。有49.7%的家庭偶尔会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30.5%的人经常参加,从不参加的有17.7%。
(2)家庭关系融洽,部分和谐指标认知存在偏差
对家庭内的关系来看,58.7%的人表示家人彼此相处一直比较好,36.8%的人认为相处还算可以,只有3.7%的人表示经常会有一些小矛盾或矛盾很大。对于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55.5%的人表示会“自己解决”,26.8%的人会“告诉家人”,12.1%的人会“向朋友诉说”。
调查中发现,家庭中最多的活动就是“在家里一块看电视”,其次,是一家人“时常去外面吃饭”和“全家经常一起逛公园或逛街”。
家庭暴力是破坏家庭和谐最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列出一些行为,让被调查者判断哪些属于家庭暴力,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行
为 |
比率(%) |
殴打、辱骂家庭成员(身体暴力) |
95.6 |
强迫过性生活(性暴力) |
52.3 |
因妻子不生育或不生男孩而受歧视或虐待(语言暴力或冷暴力) |
42.7 |
无故训斥(语言暴力) |
28.0 |
限制与朋友或同事交往(语言暴力) |
22.1 |
对家庭成员进行经济控制或制裁 |
21.9 |
长期不理睬对方(冷暴力) |
20.2 |
取笑对方的弱点或缺陷(语言暴力) |
17.9 |
其他 |
0.3 |
由此看出,基本上绝大部分人依然把那种都认为身体的暴力看作家庭暴力,较大一部分人把强迫性的行为也看作家庭暴力,但大多人却不把无故训斥、长期不理睬对方、取笑对方缺陷以及限制家庭成员的行为看作为家庭暴力。
那么,在普通市民眼里,什么样才是和谐家庭的特征呢?
叙
述 |
比率(%) |
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没有任何矛盾 |
59.2 |
和谐家庭最重要的应该是家庭成员身心健康 |
49.9 |
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是和谐家庭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
49.6 |
家庭代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
45.0 |
家庭成员对家庭和家庭其他成员要有责任感 |
43.5 |
和亲戚、邻居、朋友相处很好 |
40.5 |
收入不能太低,因为经济基础是家庭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
38.8 |
有问题是必然的,但总会处理好 |
32.2 |
有稳定的职业和相对高的收入 |
15.3 |
幸福与否是家庭和谐最主要的指标 |
15.2 |
家庭成员中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
14.3 |
三、建议
1、妇联应该在关注弱势人群的同时,将工作重心逐步转向中间状态的人群或家庭。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手法,推广家庭伦理和人际沟通技巧等教育,营造美好的家庭生活。(1)开展特殊家庭小组工作,主要包括单亲、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通过咨询和辅导促进特殊类型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功能,减少其子女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影响。(2)运用社区工作,落实基层家庭教育推广,扩大服务层面。首先培养一批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家庭教育义工,积极协助社区、学校推广家庭教育。(3)制订规划,通过系列活动参与,如主题工作坊、亲子读书会、亲子教育活动等,帮助建立良性的家人互动,促使社区居民认同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并有效经营家庭学习,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同时增进学校与社区情感,促进学校、社区发展,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妇女庇护所、家庭事务裁判所、妇女热线或下岗贫困人员扶助中心,切实和及时有效地保护弱势人群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2、发掘蕴涵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人文资源,实现现代整合。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社区里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老年人,带领大中学生收集诸如“二十四孝”之类的传统家庭伦理文献,指导学生剔其封建糟粕,留其传统美德精华,再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编写成小故事,利用黑板报、情景剧等载体广为宣传,进行渗透性的、灌输性的教育。
3、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健康的人格。对于现实青少年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每个镇或街道都能建立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中心和相关的高校、媒体或者专业机构联合或合作,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专门就青少年的心理和成长接受市民的咨询和帮助。另外,还要通过学校、媒体、家庭、社会宣传活动等各种组织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4、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家庭的积极参与,建立和谐社区。在政府积极推进建立和谐社会的时候,建议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家庭娱乐或休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家庭卡拉OK大赛、家庭运动会、家庭知识竞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