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妇女研究>>正文
 
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服务模式研究(节选)

  一、弱势群体家庭儿童的困境和心理倾向

  弱势群体家庭孩子的生存环境对他们是压抑的。由于贫穷、由于残缺、由于本人残疾或父母残疾等各种原因,他们似乎与“真、善、美、圣”无缘,根本不能体验到那些正常家庭孩子的自豪、亲情,甚至也体验不到那种习以为常的经历,他们的缺失实在太多。从客观上说,他们的确难以乐观起来。他们可能是过分忧虑眼前的阴影,怨天忧人、悲观消极,看不到发展的前途。因为家庭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的感受和观照与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正面教育有明显的反差,使他们越来越怀疑生活前景的光明、正确和真实,于是会逐渐丧失希望、志向和理想。所以,自卑心理是这些孩子的通病。

  嫉妒也是这些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嫉妒心理主要苦在自身:一是自设战场,自惊自吓;二是自迷、自困、自聋哑;三是自轻自贱、自贬自罚。有嫉妒心理的人难以与人合作,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也不会找到正确的原因,会产生阴暗的心理,对任何正确的东西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心中设有光明,更不会有楷模。因为认知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模糊,容易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出现。

  二、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服务模式

  对弱群体的关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这是建立服务模式的逻辑起点。

  1、组织机构和服务对象

  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服务的组织主体由学校和社区承担,分别组织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由学校和社区的专业工作者牵头,吸收能奉献公共事业的各行各业在社区有一定影响的人士,如教师、医务工作者、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企业家等。志愿者队伍应具备两项基本素养:一是基本素质;二是服务能力。竖新镇社区、堡镇社区、海桥小学、陈家镇小学、新民幼儿园等单位,相继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并积极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种服务工作,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家长和家庭成员,重点是孩子。

  2、帮助弱势群体家庭解决生计,乃至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我县民政、妇联以及一些慈善机构都在积极地履行这方面的工作,每年都发放相当数量的帮困补助金,特别是对困难学生,资助的比例更大。从根本上帮助他们,也要“授之以渔”,就是培训他们的生存和致富手段。例如竖新社区的陈先生利用自己承包苗圃、花卉的有利条件,培训残疾人员扦插桂花树的技术,多次上门服务,甚至送上幼苗。港沿镇大棚蔬菜承包者张女士,将自己承包的蔬菜基地向所有困难家庭开放,免费参观、学习,甚至贴上种子、机械、农药,还借钱为一些极困难的家庭垫本。港西成人学校沈校长,专门为所在社区的弱智家庭培训长毛兔养殖技术,并为他们从外地调来种兔,以及解决兔毛的收购问题。

  3、树立弱势群体家庭儿童的人格基座

  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陶冶。教育就是树人,就是树立志向,不树立志向,这个人就树不起来,人就废了。

  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长期生活在相对的闭锁之中,其心灵世界是卑微的,也不乏黑暗与龌龊。作为对这些家庭服务的志愿者,应该走进他们卑微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以敞开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光明与温暖,从而走出那卑微和猥琐的心灵寓所,让那些一生抬不起头的弱者、苦者、悲者能找到他们在人世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而不是以更极端的方式来发泄他们的怨恨。希望就是力量。因为只有在希望的背景下,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利用。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所以,助人者首先要使帮助的对象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念。

  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更脆弱一些,作为助人者,更要小心呵护,注意方式方法。而尊重这些孩子,则是呵护他们自尊的基本前提,也是最好方法。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的看法,更是一种价值观。对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的尊重,就是充分认识其个体价值。孩子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所以,孩子得到尊重是进步的外因,而自尊、自强则是进步的内因。

  4、帮助弱势群体家庭关系和谐、文明,培养好心情

  志愿者队伍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走进弱势群体家庭,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亲子活动、法律咨询、宣讲伦理道德等各种活动,帮助这些家庭成员学文化、懂道理、融情感、尽义务、守法制。让这些家庭的家长和家庭成员了解社会形势、了解教育形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做孩子的表率。爱的核心是为他人着想的心情。所以,志愿者应不遗余力地指导、帮助这些家庭增进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的沟通,加深对生活艰难的共同体验,从而培养亲情、浓化亲情、相互关爱、共同提高文化素质和生存发展能力。同时,为这些家庭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资助。例如帮助他们开通广播和电视。社区学校、成人学校和普通学校,对他们免费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室、电脑房等。为他们送上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将学校的淘汰课桌椅廉价折卖给他们,让孩子们有一个专用书桌,改善学习环境。还有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一些困难家庭捐赠了衣物和学习用品。以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爱,帮助弱势群体家庭孵化出家庭的爱。

  5、编著《家庭教育实用手册》

  弱势群体家庭,在文化方面也多数处于弱势地位,帮助他们建设学习型家庭,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弱势”圈的重要通道。他们要走出“弱势圈”,就要了解社会,提高自己,这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关于社会和生活的知识,《家庭教育实用手册》,正是适合这些家庭的普及读物,为了避免对他们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手册”采用一个普通的名称。

  6、对不同类型家庭的分类服务

  父母缺失的弥补。新海社区的退休干部陆先生夫妇,将一名失去父母的孤儿认作干儿子,在对他生活、学习的关爱中,施以父母般的亲情,使这个被外祖母抚养的孤儿成了三好学生。在一些学校的志愿者队伍中的男教师对缺失父爱的学生,施以亲人般的关爱,在假期或某些活动中,充当父亲的角色。有一位志愿者女教师,每逢节假日,总将一名失去母爱的女学生带到家里,使这位女生不但避免了各种干扰,而且得到了母爱,终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残疾学生的服务。新河社区民工孩子J,12岁,两腿瘫痪,无法站立,两手也是残疾的,五个手指出奇地短,不能举手,更不能拿东西。手指不能弯曲,只能把铅笔夹在手指缝里写字。竞存小学领导收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并全方位关心这位学生。老师抱着他上厕所,上专用教室;同学帮他翻书、拾铅笔,代他奔走,为他解闷;老师和功课好的学生上门为他辅导功课,陪他活动,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位残疾同学的家里常常是最热闹的,除了学校、社区领导的看望,还有很多小志愿者——同学。这些学生说:“我就是J同学的小手”,“我就是J同志的小老师”,“我们是J同学的开心果子”。使他的心中也升起了太阳。

  7、“从逆境中奋起”系列教育活动

  结合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活动,召集一批相关的党员干部参加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服务。一方面以扶贫,帮困、助残、献爱心等形式服务;另一方面为这些家庭举办报告会、故事会、纳凉晚会、中秋茶话会等,弘扬“从逆境中奋起”精神。

  结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搜集古今中外“从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制成课件,配上解说词,或者用电视播放,或者举办专题展览会。这样,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还学会了课件制作,可谓一石三鸟。

  同样,结合探究性学习,让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挖掘家庭文化资源,从“家史”的角度分析家庭的演变,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育。

  结合崇明生态岛建设,结合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结合“三园活动”(校园、庭园、田园),开展“我为生态岛做什么”活动,让弱势群体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以绿化和美化庭园开始,投入家乡生态岛建设,从中接受了生态道德教育,改善了生活环境。

  组织“从逆境中奋起”、“父母的殷切期望”、“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等征文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父母、热爱家乡的情感,并由此激发出学习的动力。

  三、思考与建议

  1、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对人权的高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过:“今后的社会,应该是人权高于主权”。作为有“三个代表”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做得更加亮丽,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一个范例。

  2、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倡导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其根本目的是带动其他人,让全社会的人共同富裕。所以,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便是我们党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该着力研究,这也是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抓手。

  3、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服务,应该以“树人”为突破口,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人穷志不短”、“身残心不残”。张海迪、奥运冠军独臂蛙王等,他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出尊严和神圣,甚至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所以,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一定要真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更不是故作姿态的形式。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们的情感,真诚地帮助他们开发潜能。

  4、建议由县青保办公室或者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司法、公安、民政、妇联、残联、团县委等部门,建立对弱势群体家庭的保护体系。学校和社区也都要建立领导小组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并将这项工作融于相关的各种活动中去。

来源:崇明县课题组  作者:吴鹤年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