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妇女研究>>正文
 
关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联独特作用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我们妇联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独特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新贡献。

  一、充分调动妇女的积极因素,注重激发妇女的创造活力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参与。从古到今,妇女和男子同是历史的创造者,妇女在发展物质生产、文化艺术、家庭建设诸方面都作出了特殊贡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组织要把推动妇女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掘女性群体中蕴藏着的无穷潜能,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和谐社会的根本内涵是人的主体精神的现代发展,核心是人的素质。妇女组织要树立积极的妇女发展观,始终抓住提高妇女素质这个根本。要更广范围地开展“新区妇女每天学习一小时行动”,更富亲和力地吸引众多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更有新意地组织“家庭上网行动”等,推崇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妇女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使更多的妇女姐妹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经济地位得到提高、生活得到改善;又具有新型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享受非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成为在能力上、精神上都是大写的“人”。女人像水一样自如随和,融洽人际关系;像水一样柔和宽厚,汲取丰富的知识;像水一样韧性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当然,要做急流,不做洪水,要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致力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全面进步,把妇女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可有效缩小性别差异,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妇联组织在推动妇女发展先进生产力中要有所作为。妇联要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争当“三八红旗手”、“红旗集体”等活动,推进“巾帼科技致富”、“妇女创新业”工程,激励广大妇女以高昂的斗志,积极地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争取各方支持,创办再就业项目,鼓励妇女在参与中施展聪明才智,赢得自身发展,推动更多妇女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和推动者。妇联组织要推进妇女参与先进文化建设,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弘扬先进性别文化,始终不渝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发挥妇女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造浦东国际一流的人文、生态的人居环境,使妇女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焕发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倚仗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前提。妇联组织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维权机制,当好妇女代言、代表人的角色,将妇女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渠道输入公共政策决策制定过程中;妇联担负着代表妇女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职责,要推动政府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在社会成员利益格局调整和资源配置上,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受益的原则;要通过对《妇女儿童发展计划》的监测评估,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重点指标的干预力度,建立难点指标的破解机制,填补妇女事业发展的空白点。

  妇女发展首先和最终要依靠妇女自身的努力,积极开展妇女教育,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妇女群众的利益,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妇女的活力竞相迸发。

  二、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文明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妇联组织要发扬家庭领域传统工作优势,提高群众工作覆盖率、影响力,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并带动和服务于社区的和谐。

  一是着眼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区探索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创建“学习型家庭”,倡导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相互学习、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如:重视家庭教育,开展“21世纪母亲素质大讨论”、编写发行“两代人对话”“两代人沟通”书籍,举办“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实话实说论坛、“母亲课堂”报告,进一步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如:开展万户家庭上网行动,倡导学习信息化知识是一种时尚的理念,帮助妇女姐妹改变传统观念,通过互联网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丰富人生,跟上时代步伐。

  二是蓬勃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家庭文化活动。如:组织“新区万户金婚家庭庆典活动”,传播金婚老人相濡以沫五十年的生动故事,崇尚重视家庭生活的社会风尚。如: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推出学习型家庭等先进典型,激励家庭形成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如:每年举办家庭文化节,以“读书让生活更美好”“好客在浦东,文明在我家”为主题,组织“家庭同乐,玩爸妈儿时游戏”等活动,采取“自主参与、选择参与、快乐参与”的组织形式,让缤纷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点燃群众文化的兴奋点,倡导家庭美德,共建和谐家园。

  三是着眼于带动更多的家庭关心社会。组织“家庭志愿者队伍”,以“人人参与、人人分享”为旗帜,增强家庭成员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家庭志愿者们营造社区文明,开展卫生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让家庭美起来,让楼组、宅村干净起来。家庭志愿者们义务为困难家庭解忧愁,送温暖,他们以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铸造服务邻里的金钥匙。他们呼应浦东大开发,服务大局,有的积极宣传动迁政策,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的主动搬迁异地,做离开故土的带头人。组织家庭志愿者队伍,弘扬社会新风,搭建提升思想境界的阶梯。

  四是创设服务家庭的各项工作机制。妇联所建法律援助中心、帼苑家政服务队、亲子俱乐部、社区妇女学校、知识女性社区服务工作站等服务品牌,要持续为妇女群众服务。建立反家庭暴力机制,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及时给予来访来信者以心理疏导,遏制侵害妇女儿童案件的发生;建立儿童自强中队,把困境儿童组织起来,给予精神上慰籍、经济上接济、学习上关心、环境上优化,持续开展逆境奋起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妇联担负传递千家万户社情民意的任务,深入基层倾听妇女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妇联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领域,妇联组织抓好这一阵地的建设,为打造和谐社会付诸力量。

  三、加强妇联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大作为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妇联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大作为的必要前提。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求妇女干部保持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树立“服务妇女是妇联存在根本意义”的理念,认真探索关于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问题,提高妇女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求妇女组织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清醒地认识妇联是集政府和非政府于一身的社团,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性强、柔性化突出等优势,倡导妇女干部学做社会活动家,争取社会各方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并与他单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强妇联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尤为重要的,一是结合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要提高善于通过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机制承接妇女儿童发展事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抓住政府职能转变,培育社会力量的机遇,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有关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项目:——承接妇女就业实事项目。组建帼苑家政服务社队、制定家政中介和服务的规范标准,加强管理、健全家政职介网络,促使帼苑家政服务业逐步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承接妇女教育实事项目。创办浦东女子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承接劳动保障部门再就业免费培训项目,举办各类符合女性特点的技能培训班,帮助妇女提升发展能力。——承接社会文化方面的实事项目。妇联争取新区文广局、精神文明办拨款,承办中外家庭社区文化节,举办“我们共建和谐家园”系列活动,有中外家庭收藏展示、中外家庭文化交流等,为东西方家庭文化交流搭起桥梁,让外籍家庭成员融入浦东开发建设热土。——承接救助妇女的实事项目。建立“妇女温馨驿站”,协调民间组织承办的方式,运用专业社工方法为需要服务的妇女提供科学、人性化服务,积极预防和制止家庭伤害案件的发生。此外,我们要加强调研工作,开拓承接为妇女群众服务的新项目,如:关注建立单亲母亲福利机制的问题,解决学龄前儿童都能入园受教育问题等,积极探索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新途径,争取相应资源,在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结合近年来民间社会团体激增的现状,妇联组织要提高团结民间社会团体的能力。在特定历史转型期,妇联具有一方面是妇女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又是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组织的双重角色。担负着一方面按妇联章程开展活动,维护妇女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承担协助党政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功能。妇联和民间社团等非政府组织在代表一方群体利益方面的职责是一致的,具有政府与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利用妇联开放性的特点,主动与相关民间妇女组织加强联络,建立联系和互动机制,发挥牵头作用;要利用妇联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为民间团体的发展争取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利用妇联组织比较健全的优势,吸收相关社团为自己的团体会员,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推动整个非政府组织这个大群体的有序发展。同时我们要向民间社团学习,汲取他们市场化运作能力和社会筹资能力,提高妇联组织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增强生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不断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来源:浦东新区妇联  作者:蔡竞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