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嘉定区社区妇代会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一、社区建设的大背景
2000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以此为标志,我国社区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社区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社区服务事业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就我区的社区建设而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管理的客体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断推进,社区正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重要的组织结构。嘉定区在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各镇、街道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相继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划分社区。至目前,已撤并66个居委会,居委会总数由最多时的131个降至92个,下降幅度为29.8%;已有40个居委会以所在社区名称命名,占总数的43.0%;撤并的居委会,平均管辖户数由原来的803户增加到近2000户。因此,社区范围与以往相比扩大了许多,所有居委会都要从原来对所辖居民户的管理转变为对整个社区的管理。
与范围扩大因果相连,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单位人纳入了社区管理的客体对象之中。二是由于嘉定区的新一轮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嘉定新城等四大板块建设的逐步推进,大量的动拆迁农民涌入社区,体现出与原住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三是大量新嘉定人群体的产生。嘉定区目前近100万人口中,有近50万是外来务工和居住人口。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与国际化接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出现在社区中。种种因素的综合,使得社区管理的客体结构日趋复杂和丰富,为社区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2、社区管理的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社区管理者,从以前单一的政府驻街道办事处、镇一级政府任命选举的居民委员会外,目前仅驻扎在社区的就有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社工站、社区党总支(支部)等。管理者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社区管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居民自治,目前嘉定区正积极向这一方向迈进。13个街镇已经逐步形成网格化管理的架构,有一个核心——以各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发挥其在社区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到思想、组织、工作、活动四个渗透。形成了两个网络——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一是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互通信息,共同商讨,如嘉定区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海伦小区便及时建立了这种制度。二是强化居民自治机制,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务公开制度、“三会”制度等。信息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的作用,并依托“社区居委会信息管理系统”网络配置,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数据共享。依托三个载体——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民间组织: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提高居民的自治和本社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强化自治功能。在各社区成立社区工作站,有一支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积极培育各类民间组织,社会化特征初步显现。
3、社区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区社区管理模式正处于变动中。各镇、街道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了不同于传统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以真新新村街道为例。
真新新村街道在原来江桥镇四个村的基础上,于1995年12月组建而成,现有12个社区居委会和3个“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已基本结束)。通过近10年的城市化建设,真新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已达100%。2003年底,所有村民完成了农转非工作。“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法律形式上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实质内涵上仍沿袭着农村村队管理体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农村的体制性障碍日益显现和突出。其一,对虽转居但未动迁的保留“村民”而言,翻牌改制的居委会缺乏强有力的社区服务功能。村队干部主抓经济,精力的分散客观上使他们疏于对保留“村民”的管理,村队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在原村级行政体制下改革步伐缓慢。而由村委会翻牌改制的居委会难以行使有效的社会公共管理、居民管理和行政管理等职能,社区建设、管理与12个挂牌社区居委会有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管理法治化进程。其二,现有“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和党支部直接承袭了原村级“两委”,与原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这种职责不明、事权不清、政企不分的组织架构造成了诸多管理的混乱,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社区城市化。为此,真新新村街道实施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实施党支部领导下的“社企分设”:成立社区服务站,作为村级组织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村转居”社区服务功能的过渡性载体;成立经济实业公司,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
二、社区妇代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2005年嘉定区共有92个居委妇代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妇女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近几年,区妇联向各街镇妇联发放了《妇女代表联系手册》,较好地推进了妇女代表联系制的落实。广大的妇女代表在各自的社区和农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区建设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社区建设新特征的出现,社区妇代会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
1、社区妇代会组织建设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社区建设正向社区党组织、社工站、居委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发展。居委会以前承担的政府工作职能将剥离出来,由社工站承担,居委会成为名符其实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都将采取直选法,不再由党委确定。社工站则在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工站站长,其他工作人员采取招聘的形式确定。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是由街镇党(工)委确定,根据社区党支部具体情况设委员。目前我区在配备社区党组织人员时,比较重视性别比例问题,书记是男性时,副书记则配备女性,反之亦然。这虽然为开展妇女工作提供了性别方便,但妇代会的建制具体落实在哪里还是一个不确定因数。更不要说《章程》规定的妇代会主任进居委会的规定了。
2、社区妇代会工作标准不断提高。社区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组织结构,社区地位的不断提升,人员结构的复杂化,管理模式的新变化等,使这一新生的社会结构面临的诸多问题,都迫切要求增强社区妇代会的工作内涵和活动能级,创新妇代会工作。
3、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干部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嘉定区妇代会主任和妇女干部兼职多,用于妇女工作的精力有限。虽然目前妇代会主任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在2004年初已达到18%,45岁以下的比例已经达到60%。但因为社区工作的特殊情况,她们能完成上级妇联组织布置的工作任务已经不轻松。创造性开展妇女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如何提高她们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新形势变化,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4、经费紧张,妇女干部待遇不理想。各社区妇代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专项工作经费。退休后妇代会主任享受的待遇也不高。每月补贴一般是每一年工龄1-2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女工作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当前社区妇代会面临着至少四方面的考验:第一,组织建设的考验;第二,工作能级与效能的考验;第三,妇代会如何与其它社区组织相容的问题;第四,工作重要性日益凸现,但资源却有限。无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基层民主的推进逼使妇代会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社区工作的要求和妇女群体的要求相适应。
三、加强社区妇代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的妇代会建设在面临考验的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我区各级妇联对社区妇代会工作非常重视,各镇、街道妇联都建立了例会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妇代会的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很好地开发,社区家庭志愿者、社区妇女代表等通过妇代会的积极协调,正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各级党委对基层妇女工作的重视,妇代会工作成为基层党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的客观需要。家庭是妇代会传统的工作领域,妇联在这一领域有自己传统的品牌,“五好文明家庭”等;也有新的工作品牌,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等。我区黄渡镇近年又推出了“九星户”评比,不断丰富家庭工作的新内容。
如何在传统优势中创新妇代会工作,积极应对挑战,是需要从全局深入思考的战略性问题。结合目前我区妇代会建设的形势,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探索:
1、妥善处理妇代会与社工站、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之间的协调关系
社区居民需求的提高,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居委会与社工站工作还没有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妇代会要紧密依靠社区党支部实现与其它管理主体的衔接。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嘉定区的社区书记中,女性占大多数。从性别角度看,这是开展妇女工作的一个优势情况。可以考虑妇代会进社区党支部(或总支),同时在支委或社工站中设妇女干部。这需要上级妇联组织加强与基层党委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对妇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大推进妇代会进党委(总支、支部)的力度,提升妇代会和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同时,尽快推进社区家庭文明建设中心的创建力度,为在社区开展妇女工作搭建新平台。
2、加强妇代会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妇女干部的工作水平
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妇代会工作的成效。要不断提高妇代会干部对社区各种资源的把握能力、对妇女需求的了解程度、对妇女工作的投入程度和工作热情。在当前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妇女工作的认识水平,决定妇女干部的工作投入。妇女干部要学会善于组织和推动形成各类适应城市化的妇女团队和小组,学会指导社会团体工作,形成团体工作方案。要善于发挥各种志愿者队伍的能动性,妇女群体的能动性,鼓舞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加大对基层妇代会主任的培训力度,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及时更新观念,随时保持妇代会与社区建设的同步发展。
3、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妇代会组织的绩效和能级区、镇(街道)妇联可以借鉴其他区县的工作经验,积极为妇代会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为妇代会的工作窗口、各类团队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区妇代会的工作绩效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