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世纪妇女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的趋势,妇联组织必须审时度势建立起社会化工作的新格局,形成社会化工作新机制,以推动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一、妇女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必然性
一是形势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正在急剧变化,各种利益关系也正在不断调整。基层妇联组织要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妇女群体分布出现的新变化,改革和完善妇联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适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提高妇联组织的群众化、社会化程度。
二是解决各类妇女问题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例如,下岗失业女职工、离退休老年妇女等弱势群体与其他利益相关人员的利益有待协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务还很艰巨。这些问题绝非妇联组织独家所能解决的,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处理。
三是增强妇联组织凝聚力的需要。妇联组织要履行好基本职能,只有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妇女群众,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才能真正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妇女工作社会化模式的设想
1、妇女工作社会化概述。妇女工作外延很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妇女需求的多元化凸显,妇女工作社会化参与对象进一步扩大。
2、妇女工作社会化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妇女工作的组织建设实施社会化管理模式,包括组织管理者引进社会人员参与的方式、借鉴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组织架构理念等,如采取招募社工、志愿者等模式实施工作人员的社会化运作等;二是妇女工作方式、活动载体的社会化模式。通过市场化、项目化、课题化、媒体介入等运作形式,使妇女工作产生像“超女”效应的吸引力,加大妇女工作的宣传力度和推进妇女实事工程建设;三是妇女工作对象的社会化模式,指妇联日常工作对象的广泛性、活动项目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即妇女工作能够真正满足广大妇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要求妇女工作者走向社会了解广大妇女群众需求,采用综合调查、访谈和试点运行等多种方式,而不是在办公室拍脑袋写对策的运作方式。
3、社会化模式的具体运作构想。妇女工作社会化模式主要是协调教育、卫生、民政、计生、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整合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为中坚的骨干队伍,以各级妇联组织的专职干部和基层业务骨干为主体的操作队伍、以各专业领域的行家为龙头的监测督查队伍、以热心妇女儿童工作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为基础的科研队伍力量,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妇女,构筑一个具有开放型功能、充满生机活力、适应现代化妇女运动需要的社会化工作体系。同时,需要探讨行之有效的社会评估体系,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式和评估机制四个块面,评估主体主要由妇女代表、社会组织、党政机关三个主要方面组成;评估对象主要是妇女工作社会化的模式;评估方式主要是评估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了解评估对象实施的效果,包括调查、访谈、议事考评和数量化指标等方式;评估机制,主要是建立实施计划制度、阶段性检查、督促制度、效果反馈制度、协调制度、公开评议制度和奖惩制度等,通过评估机制确保妇女工作社会化模式运作成效的实施到位。
三、实现妇女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1、实现“三大突破”,促成妇女工作社会化。
一是工作方式的突破。要实现角色的转化,由过去妇女工作的“独唱”、“领唱”转化为“指挥”和“导演”,还要从自身循环的老“作坊”中跳出来,拓展开去,直面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运筹多层面的妇女工作走向,真正把妇女工作融入社会大舞台。二是工作对象的突破。大批妇女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更多的妇女融合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因此,妇联必须要注意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所有领域,并不断把工作向高学历层、高领导层、高决策层女性群体拓展,使妇联的工作对象在结构、层次、素质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工作主体的突破。妇女工作主体多元化是妇女工作社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要根据工作内容、形式、性质的不同,把妇联组织做的工作,拓展到大家做,从主要由妇联组织承担发展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承担,共同解决的问题,从而突破在工作主体上单一化的旧模式。
2、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妇女工作新格局。
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力求体现“联”字特色,巧借社会方方面面力量为妇女工作服务。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化工作体系。一是建立社会化组织联络体系。搭建党和政府与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组织必须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型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体系,如普陀区长寿街道已推出的社区妇联网络体系,以社会知名人士参与竞聘社区妇联主席,与专职妇联副主席、3位兼职妇联主席共同组合成社区妇联组织的领导班子,通过主席办公会议形式商讨社区内的妇女工作、妇女事业发展方向、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等重大事件。二是建立社会化宣传体系。妇联组织以各相关部门为依托,形成社会宣传网络,扩大宣传覆盖面,成功地将妇女工作渗透式宣传到各行业、各部门。三是建立社会化维权体系。有社会各方参与,有党政、司法等各部门的保障与支持。四是构建社会化家庭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社会性,培养、教育、保护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起横向有教育、卫生、工委、妇联、社区“五位一体”,纵向有市、区、街道(镇)多层面家庭教育的新格局,营造家庭教育工作舞台的社会化氛围,不断增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活力。五是建立妇联分层社会化管理的体系。在高校妇女研究中心和各类妇女团体中发挥专业人员作用,为妇女工作献计献策。一方面发挥妇女团体会员的职业专长以及各研究机构的专业特长,使团体会员成为某一方面妇女问题或妇女理论的专家;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妇女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3、以时代需要为标准,汇聚妇女工作人才。
要实现妇女工作与社会大系统的全方位对接,提升妇联工作水平,扩大充实社会妇女工作者力量,就需要大批妇女工作人才,这种人才的汇聚,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从根本上改变妇联干部政工型的单一结构,招聘引进专家学者型、经济管理型等高素质人才,改善妇联干部队伍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按照社会化工作模式的需要,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自身素质。妇联工作社会化模式为妇女干部提供了展示风采、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培养大批懂经济、知法律、善协调、会管理的高素质妇联干部,是各级妇联组织的当务之急。三是加强妇女志愿者队伍建设。妇女志愿者队伍是一支不在编的工作队伍,调动、发挥她们的长处,将妇女工作渗透到有妇女群众的每一个角落。在探索“快乐”家庭志愿者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家庭志愿者驻会制(是指志愿者以正常上班形式参与妇联日常工作,妇联为其提供一个办公场地、分配适合志愿者发挥长处的各类工作)和非驻会制(指根据需要按照志愿者特长由妇联合理安排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制度)等形式。
四、实现妇女工作社会化必将产生的影响及效益
妇女工作社会化格局,广角度、多层面改善了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组织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妇女工作社会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1、社会效益——让全社会了解、关注、支持妇联组织
妇女工作社会化使得社会各界有机会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妇女工作及成果,有机会让妇女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肯定。妇联组织在社会化工作的大格局中,以自身作为求地位、求发展已得到社会认可。
2、经济效益——有效改变妇联组织“穷”的传统形象
“有职无权是妇联”是社会各界对妇联的传统定位与评价。要改变这种“穷”形象,甩掉“穷帽子”,构建起社会网络,团结、凝聚更多的妇女朋友,用她们的实力,发展我们的事业是现阶段改变状况的明智之举。本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坚持你投资、我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寻求层次高、实力强的合作伙伴,改变了经费不足的局面。在培养高层次女性人才,培训下岗女工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人才效益——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工作中,我们努力把干部推到社会化工作的大平台上去锻炼,经受风雨和考验,使干部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文字水平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妇联干部从单一的“专业型”、“经验型”向“复合型”干部的转变,使妇女干部逐步成为视野开阔、志向高远、学识渊博、能力扎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