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市妇联妇女发展部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展了全市性的妇女就业调研,调查结果不但使我们对上海妇女就业现状深感不安,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妇女就业问题的思考: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妇女就业质量下滑的现象?妇女与经济发展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政府在就业立法与制定就业政策的进程中是否应该关注妇女的特殊利益?这些问题促使上海市妇联妇女发展部与复旦大学社会系再次合作,于2005年11月-12月开展了第二次全市性的抽样调查。
和2004年一样,本次调查以上海市16至50岁的女性劳动适龄人口为对象,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1],进行入户调查:在城区共抽取10个街道,各街道抽取3个居委,各居委抽取60户,各户抽取1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方法共抽取1800户,在实际调查中,由于每户不一定都有16至50岁的劳动适龄女性,有些居民拒绝接受调查,最后,实际接受问卷调查的共有1010名适龄女性。共发出问卷101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份,占调查对象的95.7%。
在实施调查以前,我们曾就失业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著名劳动就业问题研究专家蔡肪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失业应当有比较严格的标准,其一,如果某人在一周内曾经有过1小时的工作,他属于不充分就业;其二,如果某人在二个月内没有找过工作,或者,如果给某人一个工作,但却不能在一个月内上班,他就属于自动退出劳动力市场。
本报告中,把不在业群体界定为除在校生外所有填写自己“失业”的女性;把失业界定为除去在校生和无就业愿望的所有填写自己“失业”的女性。
一、上海女性的就业状况
1、女性的在业/失业与其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显著相关
受访女性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失业率较高,占45%以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为34.6%;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失业比例分别为10.9%、4.2%和0%。
受访女性中,40-50岁年龄段的失业比例较高,为44.3%;30-39岁年龄段的失业比例稍低,为21.8%;16-29岁年龄段的失业比例为15.7%。
上海在业女性的就业层次较低,以一般办事员、服务业人员和商业工作人员为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中层管理干部)的比重不大,占35.9%,但有上升趋势,比2004年的25.1%上升了10.8%;另外,女性就业层次与她们的文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一般办事员、服务业人员和商业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主要是高中及以下,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大专及以上。
2、在业女性对其收入的满意度和收入的多少紧密相关
与2004年相比,2005年上海在业女性的月劳动收入普遍提高,月收入低于市最低工资标准线的人数比例已明显下降(2004年为14%,2005年占2.6%),但不同文化程度女性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比较明显。总的说来,在业女性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介于“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表示满意的稍占多数。
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受访在业女性,对工作报酬非常满意的占20.0%,比较满意的占67.1%,不太满意的仅占12.9%,没有很不满意的;而月收入在690-1200元之间的受访在业女性,对工作报酬非常满意的仅占1.7%,不太满意的占52.5%,很不满意的占11.2%;月收入在690元以下的受访在业女性,对工作报酬很不满意的占到30.8%,不太满意的也占46.2%,表示满意的仅占23.1%。
3、消极与求稳:不在业女性的择业观
数据显示,不在业女性的求职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她们择业的重要标准是求稳。大多数不在业女性不愿从事月收入在690元左右的工作,这种意愿和年龄相关,一般而言,年纪越轻就越不愿意从事。
一般而言,搬运工、种田农民是不在业女性最不愿从事的;而营业员、烟杂店业主、售票员、家庭编织工、传达室人员等则是她们相对比较愿意做的;对环卫工人、保姆和医院护工、上门促销员、钟点工、外地乡镇员工、物业保安、小店厨工、保险代理等职业的就职意愿介于两者中间。
4、对职业培训关注度较低
不在业女性对职业技能和培训方面的信息并不十分熟悉。年纪越轻对免费培训就越不熟悉。
不在业女性对创业低息贷款的熟悉度也和她们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年龄越轻,对此就越不熟悉。
不在业女性中参加过就业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多,2004年为11%,2005年高达62.4%,经分析可得,不在业女性是否参加过就业培训和她们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而言,年纪越轻,就越有可能参加过就业培训。
二、女性就业出现的新特点
1、被动失业,消极就业:女性失业群体出现相悖的特征
不在业女性中,大多是中途被迫下岗的女性,真正无就业愿望的比例不高。但是另一个令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是,女性一旦下岗或失业,她们对再就业的态度就比较消极。
2、30岁成为女性就业的一道门槛:失业年轻化趋势引人注目
调查显示,不在业女性中40-50岁的仍占大多数,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04年的64%,上升到2005年的71%。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19-29岁年轻女性就业形势严峻的局势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更为突出,年轻女性的失业比例比2004年上升1.7%。
3、失业女性:承受着压力的就业边缘群体
失业不仅意味着没有收入,而且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下降,成为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当问及“没有工作对您的家庭来说是否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时,88.6%的受访失业女性表示,失业的确给她们的家庭经济造成了压力;其次,失业给大多数失业女性(除去在校生和无就业愿望的)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当问及失业是否给她们本人造成心理压力时,84.5%的受访失业女性回答“是”,表示“没有压力”的仅占15.5%。
4、女性创业的欲望增强,创业女性开始增多
近年来,妇联一直倡导女性创业,鼓励女性“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次调查显示,希望自己创业的女性开始增多,由原来的6.4%提高到11%。
女性创业者呈年轻化趋势,30-40岁的占据了女性创业者中比较高的比例;女性创业的原因也从原来的为了生存转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相关问题讨论
1、就业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本次调查有三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在上海城市失业女性群体中,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16—29岁女青年的比例高达22.9%,“一毕业、就失业”已经成了很多中专生、大专生甚至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无奈选择。二是调查发现,有10%左右的女性无就业愿望,特别是30-39岁无就业愿望比例高达12%。三是有17%的女性失业时间超过了五年。这三个现象引起了我们对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考:这些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进入就业市场的女性,今后的人生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就业与否将对女性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女性长期不就业,自然成为了边缘劳动力或非劳动力人口。以日本为例,女性劳动力离职后,20%左右重新就业,80%左右成为非劳动力人口。
其次,将会对女性素质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就业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还关系到人的发展问题。就业也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条件。如果这部分女性长期不就业,很难期望她们会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是对女性人力资源的浪费。她们失业,不管是对自己的家庭还是社会来讲,都将是人力资源投入的极大浪费。
2、青年女性就业问题是否具有特殊性
(1)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年群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从世界范围来看,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是以青年人为主。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世界就业报告》,2003年全球24岁以下青年失业率达到了14.4%,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强。全球青年人失业人数达到了8820万,占到全球总失业人数的47%,其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总体失业人口的增长率。
(3)青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青年人就业难,一是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宁可招用有经验的退休反聘人员和大量涌入的外来劳动力,严重挤压了本地人的就业空间;二是独生子女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本人和家庭往往对其的职业期望较高,出现类似发达国家的“袋鼠”一代;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导致了青年就业难和企业选人难的供需错位现象。青年女性因为生育问题,其就业难度更大。
3、择业观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就业的最大因素
调查中,56.6%的人仍希望在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在业女性的情况亦如此,和失业女性相比尽管少些,但仍有46.3%的人希望在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四、对策与建议
1、将非正规就业纳入劳动关系范畴,为灵活就业提供法律保障
建议政府对于因为灵活就业而自食其力者给予略高于失业保险金的奖励(奖励二年),以鼓励市民自主就业,不要躺在社会福利上成为懒汉。社会公益岗位毕竟有限,如果有过多的人挤入公益性岗位,政府早晚会背上包袱。目前已经出现了这种倾向,很多失业者宁可不要报酬相对较高、比较辛苦的工作,也要争夺公益性岗位。
2、鼓励扶持女性创业,对女性创业给予政策倾斜
美国政府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给予女性创业特殊的支持,对于推进女性创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政府从中也获益非浅。上海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成立专门的女性担保基金,为女性创业者申请贷款提供担保,以减轻女性申请贷款的难度。对于女性在创业起步阶段的融资要求,政府可以本着扶持的态度,提供贴息优惠。
3、推进职业教育,促进青年人就业
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校教育有关。目前学校教育与上海的产业布局严重脱节,为此,我们建议职业教育一定要与上海整个产业战略相衔接,教育部门应该按照上海产业战略制定职业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对于上海已经淘汰的产业或者已经萎缩的产业,教育部门应该相应地限制其专业的招生,控制财政向这些专业的投入,以减少政府、社会和家庭不必要的浪费。
4、改变家庭的就业观,塑造独生子女良好的人格素养
调研时发现,就业困难的青年人往往其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大问题。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非常懒散和任性,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主动性差,责任性差,经不起批评,一语不合就走人,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青年人就业观的改变,必须从家庭入手,家庭也担负着培养人格健全的劳动者的责任。所以我们建议,在对青年人进行就业观教育时一定要让父母同时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以使就业教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