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创建、家庭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工作等一系列“家”字工作的推动下,上海的家庭建设活动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一项主要载体,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波助澜,上海的家庭文明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国际化大都市和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文明的要求来看,目前的家庭文明还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十一五”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指导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对家庭文明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这对于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家庭氛围,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以家庭和谐带动社区和谐,服务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家庭文明状况的全面调查,评估上海市家庭文明的程度及优势与特色,查找家庭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以期对《“十一五”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指导计划》的实施进行指导。
二、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至5月。调查对象是上海市普通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其中五好文明家庭又分为全国、市和区县三个级别。根据“市区”、“城乡结合区”和“郊区”三种不同地区类型选取了上海市6个区18个街道。调查共发放问卷204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
三、主要结论
本次调查就上海市民家庭礼仪、健康、学习、和睦、节约、安全、艺术及邻里友善等涉及家庭文明内容进行了问卷测量。以下是本次样本调查的主要发现。
1、市民文明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文明行为逐渐养成
自开展“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用厕”四项主题实践活动以来,上海市民的文明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在外出行路、乘车、游园和用厕方面,绝大部分人自述大部分做到或基本做到。
2、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使用文明语言
统计结果显示,上海市民还是比较重视家庭语言文明的,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经常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四成以上的家庭有时会使用。不过,需要指出来的是,在家庭中推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活动有必要继续深入,还有26%的家庭仍然持“家人之间不必太客气”的观念而不注重使用礼貌用语。
3、七成受访者对夫妻关系给予很高评价
现代家庭的轴心已从纵向的亲子关系让位于横向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成为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婚姻质量对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也相应上升。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男女对夫妻关系给予很高的评价。
除了主观评价外,一些客观指标也反映了夫妻关系良好的现状。统计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夫妻经常或有时会赞美、夸奖对方,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而对“真没用”、“真笨”、“真唠叨”等批评性或否定性词语则说得很少。
4、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庭代际互动趋于民主化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家庭的代际关系总体而言很融洽、和睦,大多数受访者对代际相互关系感觉满意。首先是父母重视对未成年孩子的陪伴,其次是代际互动民主化。
5、市民对健康认知程度提高,定期体检比例较高
统计表明,半数市民对健康已有全面的认识,认为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半市民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和一般世俗观念中,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强壮”、“不生病”、“不虚弱”和“身心健康”。交叉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对人们的健康认识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高者持正确健康概念的比例越高。
6、节约意识开始形成,不同年龄家庭节约行为存在差异
总体而言,老年家庭各个方面的节约程度均高于中青年家庭。在家电不使用时切断电源、一水多用、衣物集中洗涤等方面,老年家庭的比例均高于中青年家庭,冬天用取暖器取代空调取暖更是以老年家庭居多。
7、大多数市民家庭拥有良好学习环境,闲暇活动比较丰富
文化投入是建立良好家庭学习氛围的基础,它包括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家庭学习的硬件,包括诸如书房、书桌、电脑等。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家庭大多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硬件比较齐全。统计显示,上海市民的闲暇活动丰富多样,三成受访者经常参加社区广场文化活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的程度最高。
8、多数市民具有扶弱帮困意识,半数以上家庭参加过公益活动
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海市民积极参与各种扶贫帮困与慈善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中,48.8%的家庭曾用捐钱的方式帮助过别人,28.1%的家庭捐献过衣服、被子、书等物品。居委会和单位是目前市民捐赠的两个最主要的渠道。51.4%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他本人或有家庭成员参加过居委会、单位或学校等组织的公益活动。
调查同时发现,在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中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民环保意识仍不够强,日常生活较少考虑环保因素
据《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存在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生活垃圾中,大量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一次性消费品的存在,已成为垃圾处理的“瓶颈”,这显然与人们环保意识不高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情况比较普遍,只有27.8%的家庭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
2、部分家庭文明顽疾尚待革除
一是穿睡衣外出等现象未得到明显改观。调查结果显示,16.5%的人表示自己或家人经常穿睡衣外出,25%的人表示有时会。二是宠物扰人成为一项新的陋习,给他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3、中青年是缺乏健身的主要人群
交叉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人群参加锻炼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中青年人群的体育活动更为缺乏。中青年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再加上存在还年轻、身体还不错的想法,所以很少积极地参加锻炼。可以说,中青年无暇或不愿意参与健身活动,是“人人运动”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4、家庭志愿者队伍以五好文明家庭和老年人为主,普通家庭和中青年参与度还较低
上海市家庭志愿者队伍成立十年来,开展的扶贫帮困、便民服务、护绿保洁、文化娱乐、社区安全等一系列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热情参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不过,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出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总体上看,家庭参与的面不广,其次,从家庭类型来看,家庭志愿者队伍成员仍以五好文明家庭为主,普通家庭参与率很低。
5、大多数家庭无防火准备,老人消防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居民住宅使用煤气、液化气的普及,各种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居民家庭,而装修装饰中对可燃材料的大量使用,则导致了家庭发生火灾的因素增多。在家庭消防安全中,家庭成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消防知识,还需要做好家庭防火准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无防火准备,也没有考虑过火灾逃生计划。在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中,比较重视的是对居民安全知识的教育,对于家庭的防火准备教育还很欠缺。
6、未成年人家居安全不容忽视
有数据显示,在肺炎、传染病和营养失调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是我国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死亡率高、发生率高、增长速度快。在上海,在0到14岁儿童中,每六人中就有一位发生过意外伤害,其中有52%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中。
四、几点建议
为了改善上海家庭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根据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建议:
1、提高市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文明素养程度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在家庭交往中重视语言文明,经常使用礼貌用语,通过“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四项主题实践活动,人们在外出行路、乘车、游园和用厕时的文明行为增多。不过,与家庭生活相比,市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文明素养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在邻里、小区等公共生活中讲究文明礼仪的意识,逐渐消除穿睡衣外出等旧陋习和宠物扰邻等新陋习。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健康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上海人开始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并对健康有了科学的认识。本次调查显示,不良饮食习惯在家庭中大量存在,农村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也不强。他们较少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市民健身意识总体水平不高,中青年更是缺乏运动。因此,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首先,增强人们对不良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认知,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其次,在“卫生进社区”等活动中,为农村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或优费体检服务,提高他们的保健水平;再次,中青年作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因工作压力大和观念上的误区,很少有经常运动的习惯,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推动和配合政府在体育健身设施使用方面做出更为妥善、方便的安排,如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所、在公园和绿地建设简易的大众参与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全民健身锻炼、建设居民生活区休闲锻炼场地等,使人们想锻炼就能找到锻炼场地。
3、扩大家庭志愿者队伍,提高市民参与扶贫帮困活动的比例
自家庭志愿者队伍成立以来,尽管得到了市民的热情参与,但一直存在着家庭参与面不广的现象。其队伍主要以五好文明家庭和老年人为主,不少普通家庭和中青年甚至还不知道这支队伍的存在,参加的比例就更少了。因此,今后需要加强宣传,提高普通家庭和中青年加入家庭志愿者队伍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扩大家庭志愿者的队伍。另外,上海市民的慈善捐赠行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均慈善捐赠数额还很低,大多数家庭尚未养成长期保持慈善捐赠的习惯。为此,除了要扩大捐赠渠道和增加慈善活动形式以外,政府部门也应尽快完善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努力培育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4、广泛开展消防教育,适应老龄化趋势,增强对老年人的安全监护
家庭消防安全问题已逐渐突出。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市民具备了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但大多数家庭并无防火准备,尤其是老年人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火场逃生知识以及逃生能力都十分缺乏。因此,在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家庭作好防火准备。另外,要建立老年人消防安全防护网络,通过宣传教育,使子女真正担负起老年人消防安全第一监护人的职责,充分发动邻里,积极倡导守望相助、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切实加强对老年人消防工作的监管。
5、营造安全的居家环境,使未成年人远离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未成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严重疾患和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表明,目前未成年人的家居生活环境中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要营造安全的居家环境,首先要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以清除家庭安全隐患,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其次,家长和学校应加强配合,教导未成年人在常见应急情况下采取安全措施,增强他们的自救自护能力;再次,加强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多部门合作,提高社会共同参与的意识,共同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的发生。
6、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上海的社区文化活动呈现出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态势。不过,调查也表明,郊区居民因郊区的社区文化活动缺乏而很少参加,尽管郊区已基本形成了区(县)、乡镇(街道)和村(居委)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三级梯度配置网络,有一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但文化建设重心未下移到基层,郊区散居村民的文化活动既缺乏场所又缺乏指导员队伍和群众文化活动团队,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业余群众文体团队,提高中青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成立各种文体活动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扶持不同类型的群众业余文化组织,注意把群众自发的、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