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妇女研究 >>正文
 
上海外来人口家庭状况调查

2007年10月12日 17:03

——以南汇区两镇为例

  日前,我们以南汇地区两个镇三所公办中、小学校上学的外来人口家庭为切入点,对195个外来人口家庭的生活、工作状况、社会融入和发展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展开实地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95份。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被调查外来人口家庭户的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对象男性户主为84.1%,女性户主为15.9%.有一半外来家庭的户主在上海居住时间7年及以上,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家庭户主已达23年,平均来沪时间为7.6年。户籍所在地前三位是安徽(66户)、浙江(27户)、江苏(22户),占总数的60.8%。户主为农村户口的占91.6%,城镇户口占8.4%,有92.2%户主的年龄在30至42岁之间。户主中有近六成的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占18.1%,有22.3%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更有1.6%没有上过学;被调查外来人口家庭以核心家庭的举家迁移流动为主要形式,其中有25.9%的家庭有孩子留在家乡。而外来人口家庭中带出孩子的性别比是120.4,把儿子带在身边读书的比例远大于女儿;外来人口家庭在上海大多数居住在租借的私房,平均每户的居住面积在38.96平方米,但是也有5户在上海居住地购买了住房,平均住房面积为140平方米。

  二、外来人口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

  1、就业率高,平均工作时间长

  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家庭的户主上岗率达94.2%,2.1%在家做家务,3.7%调查时下岗、无业并正在找工作。有工作者每周平均工作6.45天,每天平均工作9.85小时。男女两性在工作时间分配中仅略有差别,表现为女性平均周工作时间高于男性,而男性的日工作时间平均数大于女性。

  2、职业岗位涵盖面广,收入差距明显

  被调查家庭中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工厂职工(38.6%)、自己开小店(20.4%)、专业技术人员(9.4%)、种田(9.1%)、工厂管理人员(8.5%)、老板(2.5%)、餐饮业、商业服务员(2.2%)、摆摊(1.9%)、其他(7.2%)。平均每个家庭上月有劳动收入的人数为1.86人,劳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1590元,平均每户外来人口家庭的月收入为2957.4元。

  3、四成在岗者交纳了外来人口综合保险金

  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是由上海市政府为解决外来从业人员最关切的工伤、看病、养老三大难题而实施的保障措施。调查显示,个人与集体交了综合保险金的占40.3%,未交者占59.7%。其中(1)工厂管理人员、工厂/公司老板、电脑操作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交纳综合保险金的比重在80%左右;(2)工厂一般职工交纳综合保险金的比重在30%以上;(3)开店者中有30%的人自己为自己交纳了综合保险金;(4)还有59.7%的外来人口没有交纳综合保险金。

  4、日常生活水平及家庭间的不平衡

  调查数据分析,最近半年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是323.9元,平均每户每月的家庭日常生活费用是1156.32元,但各个家庭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具体表现为,有近50%家庭花在粮油盐酱、鱼肉禽蛋、豆制品、蔬菜水果和日常生活用品上的费用低于平均数;有70至80%的家庭花在交通费、通话费、书报杂志费、医药费及烟酒饮料上的费用低于平均数,显示出家庭生活费上的不平衡。外来人口家庭中一般的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普及率较高。本次调查反映,有九成家庭拥有手机、彩电和自行车,户均手机月通话费达到100.20元,可见被调查外来人口家庭在生活中的信息、交流和出行都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三、社交网络和社会融入特征

  1、社会关系在进入上海途径中的显示

  调查显示,外来人口家庭在上海的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不断地扩展和丰富。具体而言,一是来沪时间长短,决定他们对周围社会的归属感。调查显示,外来人口家庭来沪的时间跨度半年到23年之间,他们对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差别比较大;二是进入本地工作的途径不同,决定了他们融入社会的程度。调查显示,有五成外来人口家庭是通过个人的社会资源找到工作,有两成外来人口家庭是劳动力市场找工作,还有三成外来人口家庭是根据市场信息实现创业。由此说明,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和自己创业的人在熟悉乡亲环境下,比较快的融入社会。

  2、社会关系网络在上海的延伸和强化

  被调查家庭中有74.3%的家庭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家庭同在上海,仅25.7%的外来人口家庭在上海没有任何亲属家庭。在接受关于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程度调查的129户外来人口家庭中,交际网络从亲属、老乡、邻居、朋友、同事到老板、领导和客户,平均每户家庭与之交往的家庭有5.07个。熟悉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及生活方式对其有相当的吸引力。除谈论家人的生存和发展外,有86.2%的家庭成员在一起最关心、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3、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相对稳定

  外来人口家庭在上海居住期间,不仅延伸着家乡原有的亲属关系和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且正在以各种方式融入居住地社会之中。外来人口家庭与周边居民相处中,最基本的架构表现为:(1)家庭成员与数个同事工友的交往;(2)家庭与数家老乡和亲戚的交往;(3)与上海住地居民的交往等等,虽然亲疏排序各有不同,亲属之外交往是一种相互需要的融合,这种融合已经逐步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4、外来人口家庭与上海家庭有序互动地发展

  调查显示,被调查外来人口家庭与居住地邻居间能够经常聊天来往的占50%以上,而在孩子读书教育、生活、工作等方面有互相帮助的家庭分别占43.1%、39.2%、24.7%,与邻居经常互换物品的占9.9%。在交往中产生认同感的表现为,一是在交往内容上,从经常聊天来往,孩子读书教育上的互相帮助,到平时生活、工作上的相互帮助,并且有部分家庭密切到经常互换物品;二是与当地居民家庭和与亲戚同乡交往内容的一致性上,排位和类型非常相同;三是与住地周围邻居交往中能保持一种互动的友好态势。

  四、影响外来人口家庭融入居住地城市的因素

  外来人口家庭融入上海社会,不仅仅反映为一种在上海居住地的工作和邻居之间的交往,更反映为生活风格、行为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对居住地社区生活的认同。影响变化的因素反映在:

  1、文化娱乐和闲暇生活方式选择——群体内部差异

  文化娱乐和闲暇生活的时间安排是增加外来人口家庭在居住地融入程度的基本方式。被调查的195个家庭,平均每天看电视2.1小时;平均每天听广播0.7小时,其中有一半人从不听广播;调查他们近一个月来参加的娱乐活动时,有15.3%人去过电影院、舞厅和看球赛,有17.8%的人每星期两次搓麻将和打扑克牌,只有9.7%的人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可见,外来人口家庭在沪的文化娱乐和休暇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

  2、购买生活用品地点的选择——经济能力的作用

  日常生活用品是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生活的基础。调查显示,195个外来人口家庭在居住地的上月收入从低到高排列,去掉最低的和最高的10%,排在第19至20位置上家庭的劳均月收入是800元,排在第175至176位置上家庭的劳均月收入是3000元,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的3.75倍。收入差距和劳动时间制约着外来人口家庭购物地点的选择。调查反映,有37.2%的家庭在附近农贸市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有36.6%的家庭选择在附近的小超市,到大卖场和大型商店购物者占1/4。由此表明,外来人口家庭购买生活用品地点的选择与其经济能力和当地的消费方式和层次基本趋于类同。

  3、社区机构的使用状况——心理上的社区归属缓慢

  被调查外来人口家庭基本上是一个在上海居住地有稳定住所和工作的群体。从活动范围来看,有70.3%的外来家庭成员经常在家的附近地区活动,有58.7%的人在家和单位往返道路或在工作单位周边活动,而经常到社区参加活动的占14.2%;从社区服务看,外来人口家庭很少到社区机构办理各类证件,当问及是否到社区寻求劳动、职介、计生、维权等服务时,有40%的家庭表示去过,有60%的家庭没有去过。其原因是多数家庭成员因忙于生计,既无需或无暇顾及去社区机构寻求服务,同时也缺少心理上的归属感,认为这些机构不会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因而也很少想到要社区机构提供各类服务。

  4、困难求助的选择——较多的依靠亲缘

  调查显示,有53.2%的人在有困难寻求帮助时,首选对象是亲戚和老乡,其次找街坊邻居(12%)、找工友和同事(10%),由此可见,他们困难求助较多束缚在亲戚、老乡或依靠工友和同事的范围内。他们与居住地的街坊邻居交往较多只限于生产、生活方面的联系,与当地居民在感情深度交流还是太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外来人口家庭与居住地家庭两大群体间依然存在隔阂和疏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来人口对居住地缺乏认同和归属感。

  五、外来人口家庭与居住地社会发展的建议

  1、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外来人口家庭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的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限、社会融入的缓慢,其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议在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所支持的各种待遇要同一,让外来人口家庭真正融入居住地城市社会,消除外来人口家庭与城市社会客观上存在的隔阂。

  2、加强流动导向机制和综合管理服务机制的建设。外来人口家庭在流动中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使一些家庭既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又使一些外来人口家庭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加强流动导向机制和综合管理服务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引导的功能,使外来人口家庭合理有序流动,取得外来人口家庭和流入地双方各取所需的效果。

  3、改善外来人口家庭的生活工作环境,增强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居住地政府部门对在本地区生活工作一定年数、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外来人口家庭给予帮助。如文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个人职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等等,从内到外帮助外来人口家庭在居住地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入。

  4、加强对外来人口家庭社会融入和居住地城市发展的宣传。社会舆论要宣传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规划;宣传外来人口家庭和居住地居民家庭情感交流的典范;宣传外来人口家庭为城市发展、社区建设作出的贡献;特别要宣传本地家庭和孩子的加入带动外来人口家庭中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内容的变化,逐渐演化为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和一种新型的社会支持网络。

来源:市婚姻家庭研究会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作者:陈月新等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