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妇女研究 >>正文
 
在大党建格局下 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思考

2007年10月12日 17:09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妇联组织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出发,坚持“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原则,努力实现服务大局和服务妇女的辩证统一,发挥了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妇联在增强凝聚力、提高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妇女组织的社会化转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随着党建格局的调整和完善,妇联组织更是面临变革,但妇联始终能主动配合、适应党建格局,并探索组织调整。组织建设是基础性的根基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杨浦妇联在这方面做了些努力,但也碰到一些“瓶颈”,本文就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杨浦妇联在“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于党建”的理念下加强组织建设的实践

  1、纵向在社区的实践:夯实基础

  (1)社区大党建的格局下探索妇女组织的建设。为与社区党工委调整相适应,街道妇联将调整成立社区(街道)妇联,努力从区属向区域延伸。杨浦妇联与组织部联合发文,对社区妇联如何适应党建格局的调整提出相应的实施意见:街道妇联主席进居民区党委班子,以殷行街道为试点,在居民区党委下设新村片党委、建立妇联,延伸党建的手臂,拓展妇女工作。在社区综合党委下建立妇工委,加强“两新”组织的妇女工作。对街道妇联主席职级和专职问题提出要求,并就“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提出建议,为街道妇联配强专业人员。

  (2)借助工会平台贯彻妇联工作。在区总工会的支持下,所有街镇妇联主席担任“地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兼任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以“百万家庭学礼仪”为载体,在地区中小企业中开展工作。

  (3)居民区妇代会选举工作“早介入、重调研、细指导”三到位。强调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区妇代会选举“三驾马车”同步进行。在筹备中采取分层指导、层层紧逼“战术”,大到所有选举文件的出台,小到汇总名单都予以细化。从“一线工作法”居委调研、“做一天妇代主任”到发现问题直接干预等,使本届选举呈现出较好态势,受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2、横向在条口的实践:拓展领域

  (1)区级机关试点建立妇联组织。根据章程和条例,结合工作需要和我区实际,区妇联经过多次调研、沟通协调,得到区委支持和重视,同意了《关于在我区机关开展建立妇女组织试点工作的请示》,2006年底试点在区卫生局建立了“妇工委”,以后在区机关党工委、教育局等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广。

  (2)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妇联工作联动。分别与科委、外经委等部门协商,以同济科技园区为试点,尝试由专职党群干部兼做妇女工作的新方法,探索党建工作与妇联工作双向连动、相互促进,实现党群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妇联组织建设上的悖论:妇联工作的影响力在扩大,而基层妇联组织却有弱化倾向

  近年来,妇联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可,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妇联工作的影响力在扩大,而基层妇联组织却在弱化。初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具体表现在街道妇联人财物配备不足,居(村)妇代会建设不力,妇联在其他领域组织拓展不顺。

  1、街道妇联人财物配备不足

  回顾“文革”结束,妇联恢复正常工作后,党委特别配强了妇联干部,当时妇联主席都是街镇党委委员、正科干部,工作能力强,相当有威信、有号召力。到1990年代初,妇联主席渐渐不再列为党委委员,干部的配备要求在下降,副科级干部开始承担妇联工作(目前我区12个街镇妇联主席中,6个正科、5个副科、1个主任科员),极个别区县甚至是科员主持工作。妇联在街道的话语权开始丧失,威信及号召力开始走低。随着机构改革和编制的精简,经济与行政工作占主导地位,个别街道工青妇被并入党委部门科室共同办公,受党委部门科长调遣,妇联干部专职不专了(杨浦目前有2位年轻的妇联干部兼任团工作)。另外,要将妇联经费独立纳入预算较困难。作为妇联和党政工作结合的重要载体“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虽已纳入文明社区创建要求,也因人财物配备问题无法及时推广试点的成果。

  2、居(村)妇代会建设不力

  街镇妇联主席的弱化,导致妇代会地位和作用的下降。有些街镇妇联主席工作意识不强,对妇代会的培训、工作布置与检查督促不力,有的妇代主任享受待遇不到位;有的对妇女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不理解,参与妇女工作的信念和信心在减弱。妇代主任大多兼任计生干部,当妇联的“软”工作遭遇行政的“硬”指标时,“软”的往往被挤占。妇代主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暖百家心”的传统在流失,基层与上级妇联工作思路保持一致的可能性降低,对社区妇女及家庭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在减弱。

  3、妇联在其他领域组织拓展不顺

  大多数区县在条口没有建立妇联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建立也还在探索中。由于在高端人群中妇联组织建设的薄弱,使得“性别意识主流化”的要求难以真正落实。表现在女性人才培养上,上级党组织和妇联的要求无法在基层得到落实。以杨浦为例,从2000年起,妇联与组织部、党校每年联办一期“女青班”,培训了252名青年女性,增强了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四自”能力。还以评选“巾帼新秀”方式挖掘优秀青年女性,三届共60名榜上有名。事实证明,妇联在女干部培养中铺垫性的培训使她们受益匪浅,但女性培养在各单位的人才培养规划中往往被忽略,妇联的“推荐力”极其有限。有计划、分层次的女性培养工作没有纳入决策主流,而妇联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4、妇联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与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不太被重视相对应的是妇女群众对妇联的依恋、期待和要求却有增无减,表现在:妇联信访接待量居高不下,仅2004、2005年全年杨浦接待超过5000人次。每年参加免费妇科检查的困难妇女和困难家庭得到资助的量也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感受到党和妇女组织的关爱。参加由妇联组织的各种文艺社团、学习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妇联的亲和力、非功利性的关怀吸引着社区妇女和家庭。我们组织“处级女干部联谊会”、“女企业家联谊会”等活动都赢得极高的出席率。而以“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家庭学礼仪”等实事项目的成功运作,更显现了妇联在基层的动员力和号召力,使妇联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出现悖论的原因分析

  1、区县妇联对妇女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区县妇联班子变化较快,新老交替频繁,由于传统上在制度制定、贯彻执行方面的欠缺,很少人认为妇女工作是一门专业,有着丰富的历史演变和深厚的理论背景,出现了重改革轻传承、重品牌轻基础、重发展轻维权的趋势,区县妇联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重视指导力度不够。

  2、政府其他部门对妇联组织了解和理解不够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大量人员开始向社区“下沉”,政府工作开始下移,各大“员”进入社区(包括工会),带着强大人财物背景部门人员“进驻”社区,各条线开始“抢占地盘”。随着经济与行政工作在街镇占主导地位,存在“重行政、轻党务”的现象。由此,对妇联组织的存在意义有人提出了疑问,有矛盾找综治办,有困难找民政,觉得无财无势的妇女组织的存在碍手碍脚,基层妇代会可有可无的观念,在一些人甚至是领导干部的思维中孳生。事实上妇联从来不与行政“抢”资源,而是根据自身职能,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实事项目的成功,让群众对政府的认同度提升了,同时印证了妇联同样可以为政府分担工作,妇联与行政没有冲突甚至可以互补。

  3、基层党组织对妇联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

  党组织总体上是重视妇联工作的,体现在领导讲话、文字表述上,可到了基层未必如此。首先,是基层党政干部在思想上对妇联认识的弱化,当遇到时间冲撞时,必然是妇联让步,而街镇妇联可随时放下工作支持其他部门,当妇联真正需要人财物帮助时很难得到有效的回应。其次,妇联工作往往放在党委议事日程的后边。对此分管书记也有难处:“分管书记精力有限,既是街道纪委书记,又分管统战、宣传、精神文明工作,上头领导都是区委常委,只好把工青妇工作放后了。至于工青妇,工会当然要更投入一点……”妇联组织是性别组织,要让所有人都来认同性别平等,认同妇联组织并支持其工作,是需要时日的。但对于党的领导而言,必须支持并帮助妇联开展工作,这是由党的章程所决定的。

  四、妇联组织需要党组织的进一步的关心和支持

  妇联组织自身要反思,时时用“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来鞭策自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妇联组织建设的弱化与过去一段时间党组织在基层的弱化和党的意识淡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对妇联组织发展绝对是利好的,我们要抓住契机,在“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于党建”的理念下促进妇联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1、妇联组织是我们党不可替代的社会支柱

  妇联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党的领导下,为我党政权建立、夯实执政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动员妇女参与完成党的任务使命,同时又表达妇女利益诉求。妇联始终争取党的支持,为妇女服务,在许多妇女群众心目中,妇联就是代表党的利益,党的形象。老一辈女性国家领导人以她们高瞻远瞩的眼界和魄力在建国之初抓住了关键时机,从体制机制上建构了从全国到乡村的妇联组织体系,无论何时这个组织体系在发动妇女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妇联组织需要党委进一步的支持与帮助

  妇联组织一直在探索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运作,以提高工作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政府实事项目的有效运行,既是由于项目经费的保证,更是借助于妇联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建制,使许多居民能够走出家庭,参与社区活动。妇联的工作也随之被更多人知晓和认同。同时,妇联的很多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情感的积累、专业的介入才能达到凝聚、宣传、服务群众的目的,这需要长效的人财物的保障。只有这样,妇联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有效性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妇联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方面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真诚希望党委能够研究妇联章程,支持妇联“按照法律和章程独立地开展工作”,体现在:(1)机制上的夯实。将“党建带妇建”落到实处并可操作,妇联组织建设和工作的全覆盖必然带来“妇建服务于党建”的成效。要支持妇联在区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组织,选好配好街镇妇联主席,保证经费充足和纳入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予以递增。(2)资源上的共享。要支持妇联分享社会公共资源,用以服务家庭、妇女和儿童;鼓励妇联承担政府所购买的服务;保证“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人员和经费的配备等。(3)方法上的改进。加强对党如何领导和指导妇联组织的研究;鼓励妇联根据不同妇女群体的特点开展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妇女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创设更多的条件和平台,促使妇联组织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妇女群众,使更多的妇女团结在党的周围。

来源:杨浦区妇联  作者:翁文磊 徐海漪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