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区域性大党建的过程中,区妇联主动把工作纳入到大党建的整体格局中去。依托大党建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形成了以区域大党建为领导核心,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广大妇女群众共同参与,上下相通、左右连接、纵横结合的新型组织形态。
一、妇女组织体制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下,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联系妇女、组织妇女、宣传妇女、教育妇女等方面优势的同时,自身体制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是区妇联不断拓展妇联组织功能。我们在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原有组织功能的同时,主动把“两新组织”工作纳入到区妇联的工作格局之中。区综合党工委成立之初,就把妇联作为成员单位列席每次工作会议,区妇联也邀请区综合党工委的一名成员列席区妇联工作会议。通过妇联组织的渗透和影响,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延伸了妇女工作的触角。如通过“三八红旗手联谊会”、“女企业家联谊会”等载体,联系一批“两新组织”,在“两新组织”特别是无党员的“两新组织”中开展妇女工作,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
二是在条口中整合资源,完善妇女工作组织体制。在区域性大党建这个系统工程中,区妇联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加强基层妇女工作、“两新组织”妇女工作的同时,还协助区卫生、教育、机关党工委、科委科协等单位建立妇女工作委员会,一起探索实践妇女工作,使妇女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的良好局面。
三是社区妇联按照党建组织形式,形成妇女组织的新网络。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社区妇联在横向上,充分发挥中心商业圈和楼宇的优势,依托商圈党建中心网构架,探索妇女工作新路,并以此为辐射,把社区单位、特别是“两新”组织的妇建工作连动起来,与居委妇代会连接成开放式、社会化的组织架构。在纵向上,以社区妇联为核心,建立“1+3”组织体制,突破原有的组织设置和框架,形成多层面、多向性、多元化的纵向式新网络,即在社区妇联领导下建立二级妇女工作网络,分别建立社区综合妇联(已建立)、居民区妇女工作、行政党组妇女工作,其负责人均为社区妇联执委。
建立行政党组妇女工作体制。行政党组所属单位是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的行政单位,行政功能主要围绕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四性”特点和要求开展社区工作。建立行政机构中妇女工作网络,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其妇女工作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妇女、服务于社会。
建立社区综合妇联。社区综合妇联,主要领导和管理“两新”组织的妇建工作,依托“两新组织”工会中的女职工委员会开展工作,这是社区妇建工作新的重点。
建立居民区妇女工作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人变成组织人。目前基层妇代会基础工作扎实,但其功能应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发挥居委妇代会组织妇女、宣传妇女、教育妇女、引领妇女的作用,这有利于基层妇代会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妇女工作形式得到进一步拓展
一是妇女工作由街道妇联向社区妇联延伸。传统体制下的街道妇联工作主要面向社区居民,依靠居委妇代会开展妇女工作。在社区大党建格局下,通过综合妇联工作、居民区妇女工作、行政党组妇女工作等开展富有特色的妇女工作,力求做到组织覆盖和工作的全覆盖,增强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意识。
二是妇女工作由小区向社区延伸。整合社区内单位的妇建资源,动员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妇女宣传、教育、管理,有效发挥社区单位在共建文明社区、促进妇女发展、达到两性和谐平等等方面的作用,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社区妇联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协调、督促社区各类妇女组织、妇女团队开展妇女工作。
三是妇女工作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随着“两新”组织的不断涌现,商圈、楼宇、“两新组织”集聚已初具规模,探索商圈和“两新组织”集聚区中妇女工作新路,是妇女工作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的关键,使社区妇女工作与“两新”组织的妇建工作连动起来,与居委妇代会连接成开放式、社会化的组织架构,从而打破传统妇联组织垂直分布和封闭的状态,亟步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体制的妇女工作新格局。
四是妇女工作由户籍内向户籍外延伸。随着社会变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人越来越多、人户分离越来越多、来沪人员越来越多,社区妇女工作冲破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注重关心社区中户籍内外所有妇女群体,以所有妇女需求为工作主体,以为所有妇女服务为已任,以提高所有妇女素质为目的,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三、妇女工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是强化妇女工作政治意识。加强妇女工作建设,是党联系群众,是妇建助党建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区妇联等在领导社区妇女工作上的核心作用,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载体,做好社区妇女工作,把社区内各种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创新为妇女群众服务的方式方法,完善各项措施,不断提升妇女工作的能力。
二是强化社区妇女工作特色。整合服务设施,在党员活动中心增设妇联有关服务项目,围绕“和谐社区,生活家园”的主题,把妇女工作纳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之中。以“家家学礼仪,人人讲文明”和“万户家庭网上行”新三年计划实施为契机,在教育妇女方面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以五好文明家庭和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家庭文明素养,促进社区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作贡献。以贯彻实施《妇保法》为载体,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积极动员和邀请社区优秀职业女性中的法律、教育、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加入女性志愿者队伍,并由她们中的一部分人领衔,发展成知识女性工作站,为社区居民服务,如进一步发挥法律知识女性工作站的作用等。
四、需进一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按照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下创新妇女工作的要求,区妇联按照“党建带妇建,妇建助党建”的原则,紧紧围绕党的工作格局的变化,以及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模式,将妇女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社区“两新”组织中,在“两新”组织中逐步渗透和覆盖妇女工作,形成符合“两新”组织特色的社区妇女工作网络和特色工作。
经过调研,笔者觉得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街道专职妇女干部新老交替,且兼职多,待遇没有得到落实。10个街道妇联主席中有三名将在2007年退休,4人是刚上任一年左右的新同志,因此妇女干部处于新老交替时期。街道妇联主席均不享受实职待遇,且街道妇联行政关系划入党办。目前,街道妇联主席都兼任了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还有相当比例兼团委、保密安全、党办主任等第三职,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街道妇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部分街道综合妇联工作资源缺乏。有的社区(街道)随着综合党委一并成立了综合妇联,由街道妇联主席兼任综合妇联主席。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综合妇联缺乏工作网络,在社区“两新”组织中没有工作触角,组织构建几乎只是一个空壳,更不用说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容了。
三是“两新”组织中女工委员缺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街道综合党委在推进“两新”企业工会的建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有些企业虽然成立了工会,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成立女职工委员会,更妄论女工委员,这直接导致了社区综合妇联缺乏企业女职工委员会这一依托载体,因而社区妇女工作很难在“两新”组织中渗透和覆盖。
四是女职工维权现状堪忧。由于部分“两新”组织女职工委员会的缺失,导致女性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和人身权益无法获得组织的有效保障,当她们的权益受到老板的侵害时,她们无法通过企业内的女工组织进行协调维权,而社区妇联即使接到投诉,也很难与“两新”组织企业家交涉协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而对侵权现象束手无策。
五、进一步探索妇建助党建的新机制
一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照沪委组(2006)60号文件精神,社区(街道)党工委要重视对社区(街道)妇联主席的培养和选拔,按正科实职的岗位要求配备社区(街道)妇联专职干部。要根据行政组织、驻区单位、居民区“三条线”妇女工作的需要,从优秀女干部中物色配备社区(街道)兼职干部,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街道)妇联班子,更好地推进妇联工作与社区(街道)党工委下的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这“三条线”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开展社区妇女工作。
二要创新“两新”组织妇女工作覆盖体系。运用“两新”组织中已普遍建立工会组织的有利条件,在社区集合“两新”组织女工干部,设立社区妇女工作站,站长由居委妇代主任担任。对于社区中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我们吸纳其女性主要领导成员作为妇联执委,可以直接与她们沟通联系。在“两新”组织中实现妇女工作的渗透与覆盖,使妇女工作在“两新”组织中与工会融为一体,在小区中与妇代会融为一体,进而纳入社区(街道)妇联和区妇联的组织体系,做到网络覆盖、工作畅通、属地联系、条块结合。
三要创新“两新”组织妇女工作内容。针对不同“两新”组织女性从业人员的需求,设计妇女工作内容,比如:区妇联多次开展创业培训,评比虹口区十佳创业妈妈、推荐虹口区优秀创业女性参与市妇联十佳创业方案评选活动,其中有4人进入十佳,还有3人的方案被评为优秀创业方案,使一人创业带动众人就业,成为虹口区女性创业的一道亮丽风景。针对大中型“两新”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希望获得知识更新、拓展人脉的需求,继续办好“青年女性骨干培训班”和“三新”知识讲座,广泛吸纳社区“两新”组织管理人员,及时为她们提供知识更新服务,扩大她们的社交面,拓展她们的视野。四要挖掘和发挥社区妇女人才资源。充分运用女性人才生活于家庭、居住于社区这一特点,运用她们的专业特长,发挥她们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她们施展才干、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和提供人文关怀,并且通过她们联络团结一批优秀妇女,把妇女工作进一步渗透到有影响力、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的女性群体中去。还有在区的层面上,区妇联将梳理现有各类妇女组织,发挥5支有特色、分专业的联谊会,以松散性的、各具特色的妇女活动载体来团结各界优秀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