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女性资讯>> 妇女研究 >>正文
 
谈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中 如何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问题

2007年10月12日 17: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市委关于“规划布局管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嘉定区妇联紧紧围绕妇女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中的作用,在全区开展主题调查。此次调查涉及13个街镇160个村、96个居委会,召开了5次座谈会,发放问卷256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中的优势

  目前,我区有13个街镇,总人口52.7万人,其中女性26.5万人,占50.3%;外来人口65万人,其中女性27.1万人,占41.7%;我区农村劳动力16万人,其中女劳动力7.6万人,耕地面积32.12万余亩。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优化了环境。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支持妇联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政治上保障了我区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认真制定并实施妇女儿童“十一五”计划,“十五”期间各项工作目标基本如期实现,部分指标提前完成。各街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妇女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妇女工作经费,为妇女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妇联组织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近年来,我区各级妇联高度重视妇女就业创业工作,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提高创业能力,大力营造创业氛围。各级妇联以“三八”节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和鼓励妇女创业,树立了一批自主创业的妇女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两年来,共举办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班104期,完成就业培训7206人次,各级妇联帮助近百名女性成功创业,并加强了跟踪服务工作。两年来,全区共组织实施“双学双比”实事项目11个,其中西甜瓜设施栽培项目被列入全国项目,黄草编织项目被列为市级项目,华亭镇毛桥小南瓜正积极争取成为区级重点推广项目。这些项目以引导和推动农村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为前提,以推动农村妇女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为特点,促进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培育了“巾帼家政”服务品牌,转移了近千名农村妇女。“三八”节期间,发动女企业家帮助有困难的妇女,并联合其他部门举办了女性专场就业招聘洽谈会,努力为女性就业牵线搭桥,两年来,共推荐上岗4187人次。

  第三,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确保基层妇女组织同步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区妇联根据市妇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本市居(村)妇代会与居(村)委会同步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认真做好镇、街道、工业区、菊园新区及基层两级妇女组织换届改选工作的意见》,指导基层妇女组织同步换届选举工作。据统计,截至2006年8月,全区256个村(居)建立了妇代会,组建率达100%。村(居)、妇代会主任中,中共党员165人,占总数的64.5%;妇代会主任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高中文化以上的116人,占总数的45.3%;大专文化以上的94人,占总数的36.7%;村(居)妇代会主任年龄结构更趋合理。本届村(居)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39.5岁,比换届前年轻3.1岁,其中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1.1岁,比换届前年轻1岁,居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为36.9岁,比换届前年轻6.5岁。目前,全区252名妇代会主任进入村(居)两委会班子,占妇代会主任总数的98.8%。

  二、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农村妇女的整体文化科技水平不高。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指数不高,低素质的妇女劳动力和高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形成尖锐矛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女性在社会转型期间观念转变慢,掌握知识和技能滞后,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只能以从事消耗体能为主的简单劳动,尤其是在致富方面,致富欲望强烈,但致富门路不多,受自身科技含量低的影响,致富能力不强。

  第二,生产资料分配方式不合理,农村妇女自我维权意识比较差。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对女性不利。一是农嫁女的土地承包权问题。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当地的土地调节中,部分农家女被剥夺了土地承包权。二是农家女的土地征用补偿金分配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农家女的土地承包权问题逐步转向土地补偿金分配和今后生活保障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农村妇女人身权受侵害,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使农村妇女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第三,妇女工作开展难。目前,我区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虽然健全,但妇代会主任兼职较多,工作经费偏少,妇代会主任大部分精力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经费不足,基层妇联组织开展活动受到制约。如何借助外部人力、财力、物力,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另外,社会全方位开放使得一部分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妇女忙于自己的事业,一部分妇女乐于当贤妻良母,不愿参与社会活动,要想把妇女全面组织起来确实较难。从某种程度讲,妇联工作线长面广,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基层妇女政治地位较低,组织地位不高,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的角色比较尴尬。

  第四,基层妇联组织亟待巩固。目前,我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妇代会换届以后,由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担任了妇代会主任,年纪轻、资历浅,进两委还需要有一个锻炼和群众认同的过程;二是在农村非公经济领域建立妇女组织力度不够,客观存在的阻力比较大。目前,从形势发展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以村为单位的妇女组织将会逐步萎缩。如果我们不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那么妇联组织将会失去很大一块人才的源头、活动的载体、组织的活力。

  三、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新农村、新郊区中的主导作用

  我区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二,妇女是推动嘉定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村风文明的主力军,嘉定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参与,离不开广大妇女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加强妇联组织的教育、服务、宣传等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培育一批有创新、创业精神及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目前在农村,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因此,强化妇女素质教育,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妇联组织要在抓好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妇女学校和教育培训阵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等培训,同时要配合上海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培训和对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努力把农村巨大的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才资源。二是通过发挥妇联组织的网络优势,依靠各级妇联干部、农业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女能手,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措施,拓展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服务渠道。三是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双学双比”示范基地、一批“妇”字号龙头大户和一批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美好家园示范村”,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妇女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第二,打造“五好文明家庭”品牌,促进村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妇联组织要在家庭文明创建上大显身手,把和谐家庭建设作为新时期家庭文明创建的主题,努力提升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一是深化美好家园示范村活动,创新内涵。要围绕村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要求,动员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美好家园示范村的创建活动,大力开展适合农村妇女和家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推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引导家庭成员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打造特色家庭,开展文明家庭创建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星级家庭等以家庭为主的各类特色创建活动,构建融洽和谐、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三,发挥妇联组织的参与监督作用,促进农村民主管理。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目前我区13个镇(街道),256个村(居)全部配备了妇女干部,村(居)妇代会组建率达100%,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班子达98.8%。她们既代表妇女参与村务管理,又代表妇女组织实现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有效促进农村妇女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着重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带领妇女增收致富,巩固发展农村基层组织,走致富共富的道路。第四,深化妇联维权职能作用,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农村新郊区建设中,妇联应从增强妇女法制意识入手,立足家庭促和谐,积极开展基层矛盾调处工作,稳定情绪、化解矛盾,防止恶性案件的发生,为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努力。一是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要积极依托和借助舆论宣传、“五五”普法、“三八”维权周等活动平台,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妇女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要形成维权合力,继续加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维权工作网络建设,主动参与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注意发挥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组成的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家庭暴力受理点及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的作用,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新农村新郊区的建设。

来源:嘉定区妇联      
 
【关闭窗口】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沪ICP备0502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