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家庭的学习功能在诸多家庭功能中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进而显著凸现。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应对新环境、新挑战,家庭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区妇联确立了“黄浦区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课题。通过调研,我们试图从我区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实践中探索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工作机制和具体举措。
一、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概况
截至2006年2月,我区共有户籍人口597564人,女性人口297795人,家庭198026户,户均3.02人。目前我区共有文明家庭110424户,五好文明家庭44200户,街道级学习型家庭27896户。我们就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展开了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25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为95.2%,发放对象为社区普通家庭。填写问卷者的家庭结构分别是:三口之家134户,占56.3%;三代同堂67户,占28.2%;二口之家21户,占8.8%;其他家庭形式16户,占6.7%。从这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我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家庭拥有最高学历者,大专及以上的占57.1%;高中的占36.6%;初中的占6.3%。而区妇联在1996年有关家庭文化建设的一次调查中,家庭成员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37%;高中的占41%;初中及以下的占22%。
(2)家庭成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示全家愿意为学习新知识共同努力者占50%;个人愿意学习相关知识者占42%;表示原有知识已够,无需再学者占5%,未填者占3%。从获取外界信息的习惯方式来看,广播电视最为常见,占38%;其次为报刊,占32%;接下来依次为:书籍占11%、电话占8%、串门占2.3%以及其他占2%;未填者占6.7%。而从读书看报习惯看,每天看书看报者占72.2%;经常看的占22%;偶尔看的占4.2%;从来不看的占1.6%。此外,调查中有41%的家庭非常希望通过创建能成为学习型家庭;38%的家庭有意向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8%的家庭觉得无所谓;0.4%的家庭表示不考虑;12.6%的家庭未作表示。
(3)家庭成员的学习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信息社会的到来,对家庭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调查中,表示要努力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的占到了80%。曾经或正在学习的内容分别为:学习电脑、外语、驾驶的占58%;专业知识学习占18.9%;学历学习占11.7%;职业培训及其他占30.2%;不进行任何学习的为零(可复选)。此外,对于还希望获取的知识情况分别为:41%表示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40%表示希望学习外语、电脑知识;34%表示希望学习法律知识;其他分别为时事科技、文化娱乐等(可复选)。
(4)家庭最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健康和子女教育。调查显示,关心时事政治类占58%;其次关心法制类占34.5%;接下来关心的内容依次为:保健类占33.6%;子女教育类占26.5%;经济类占20.6%(可复选)。而家庭最大的愿望依次为:购买住房者占36%;子女能上大学者占31%;增加个人资产者占19%;可以出国旅游者占6%;未作表示者占8%。
(5)家庭参与的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者占27%;参加各类知识讲座者占23%;喜欢阅览图书者占18%;参加体育活动者占16%;喜欢书画游艺者占9%;其他占7%。
二、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经验
(1)稳步启动,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打下扎实基础。各街道妇联认真实施创建工作,根据各自社区特点,制定相应计划,建立相应机构与组织网络,展开深入细致的宣传。通过发放居民意见征询表,了解家庭的创建建议与意见,拟定学习型家庭创建标准;利用倡议书、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家庭身边的载体、方式展开“终身学习”理念的介绍、传播、灌输;在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创评工作中注入学习的内涵,丰富家庭文明创建内涵;做好组织、搭台工作,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建立起文明家庭读书小组、老年读书小组、科普读书小组、法律读书小组、信息化读书小组、外来妹(媳)读书小组等各类读书学习小组,吸引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促进社区中形成“人人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少街道还参照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方式,相继建立起“家庭申报、群众评议、居委把关、街道审核”的学习型家庭创评机制。目前,有的街道学习型家庭创建率已达11%。
(2)创新载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各街道妇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围绕创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既具时代气息、又独具风格的创建活动。如:创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色读书学习楼组的楼组群;发挥妇联特色工作优势,开展邻里结对助学活动,引导更多家庭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将创建活动与“三学”活动有机结合,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下岗失业家庭成员增强再就业能力;关注边缘群体,吸纳外来流动人员家庭参与创建活动,提高他们的行为素养,更好地适应上海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市民学院、社区妇女学校等教育资源,为渴望学习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类不出社区就能得到的学习机会。而2003-2005年连续三年实施的市政府实事项目“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更是在家庭中出现了父子同学、夫妻同窗甚至爷孙互帮的喜人景象,三年来共有18347名家庭成员参加“网上行”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为18岁。
(3)典型引路,形成向先进学习的导向。妇联在创建工作中运用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典型的培养与发掘,充分发扬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出一批老百姓身边的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如:新闸路57弄34号多户家庭家长为不影响子女学习,晚上忍住不看电视,一对无子女的夫妻就组织大家来他们家看电视,而一户家庭中姓金的老师见状自发地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大家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住半淞园路的下岗女工让桂珍,下岗后一无年龄优势,二无就业特长,是个择业困难户,街道组织各类再就业培训班,她积极参加,结果考出了包括烹饪、家政、插花、裁剪等七张上岗证书,一跃成为用工单位争抢的对象。
三、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尽管我们在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
(1)学习型家庭的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创建工作的社会氛围不够浓郁。调查显示,学习型家庭的宣传力度、创建氛围在社区远远不及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在社区广大家庭中尚缺乏影响力、吸引力。目前阶段,学习型家庭创建主要还是依靠部分家庭自身的热情。创建学习型家庭中多“要我创”、少“我要创”,居民的参与度与期望比较起来有较大的差距。
(2)学习型家庭的认定与评判尚无科学标准,创建工作缺乏规划与指导。目前在我区,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基本上还只是在街道层面展开。由于尚无具体的、科学的、可量化标准来认定和评判学习型家庭,基层只能不断摸索、试点积累、自定标准、逐步推行。
(3)家庭成员理念不统一,认知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家庭成员对学习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对于创建学习型家庭理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不同层次家庭存在群体分化的特点,启示我们创建工作必须首先在营造氛围、更新观念上作文章,且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分层分类,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标准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概念可以是:学习型家庭是一种以推动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型行为与习惯,发展健全的社会人格和人生态度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型家庭。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标准可以是:
⑴家庭成员树立“向学习要素质,向学习要发展”的学习理念,重视思想道德、科学、人文等全方位素养的提升;
⑵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一定的文化投入,拥有报刊、杂志和书籍等;
⑶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有学习目标、有学习内容、有学习能力;
⑷家庭成员有一定的学习成果;
⑸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社区、学校以及所在单位等举办的各类学习活动。
2、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运作,构筑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有效组织体系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个联动的工程,涉及到家庭、社区、学校所在单位,它不仅是哪个单位一家的事,创建工作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要确立创建工作牵头部门,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实施,构建全区学习型家庭创建的合力框架。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整合资源,相互联动,要注重发挥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设施以及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一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者队伍。重点对基层妇女工作者进行培训,明确为什么要创建、怎样创建,以深刻把握创建内涵、标准与意义。二是社区知识型家庭志愿者队伍。引导家庭发扬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以满足创建家庭的需求服务。三是学习型家庭示范户队伍。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和激励作用,要扩大示范效应,使学习型家庭从家庭向楼组发展、从单个向群体发展、从封闭向开放发展。
3、准确定位,健全机制,注重实效,大力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将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融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的创建中,引导居民“在单位当文明职工,在社区当文明市民,在家庭当文明成员”,注重体现以思想素质提高为根本的自我教育功能和以知识技能提高、增强竞争力为目的的自我维护功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化大教育的特点。强化激励机制,激活主体,激发学习型家庭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培养快乐的学习兴趣,使良好的学习风气长盛不衰,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
4、宣传典型,营造氛围,推动全局,促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持续发展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人人学习的社会环境氛围。鼓励导向,珍惜基础,要大力培育、宣传学习型家庭的典型事迹,培育一批典型,加强示范引导,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创建活动中去。创设丰富载体,充分运用媒体,扩大舆论宣传,让市民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要注重活动对象的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使“要我创”向“我要创”转化,让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理念进入每一户家庭;使每一户家庭在创建中打破学历层次的高低和家庭环境的限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使学习型家庭激发创建动力、引发创建激情、营造创建氛围,形成良性互动的创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