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选择普陀区桃苑村民工子弟学校为调查单位,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年级至7年级中的外来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350份,有效率94.3%。外来务工者子女年龄为8至16岁,平均年龄12.1岁,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3%;有77.6%为非独生子女,家庭平均孩子数量为2.2个,有4.7%来自单亲家庭;有88.8%的人其父母都在上海,有56.3%的人其家庭成员(包括兄弟姐妹)都在上海;他们中34.2%的人来上海3年至5年,27.5%的人来上海6年至10年。他们父亲的学历多数为初中(45.1%)和中专/高中(27.3%),母亲学历多数为小学(33.8%)和初中(32.8%)。
作为参照数,我们还相应选取6所普陀区公办小学,在本地学生中回收问卷434份,有效率94.4%。本地学生年龄为8至13岁,平均10.3岁。
一、现状描述
1、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量表测试表明,外来务工者子女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率普遍高于本地学生。有59.7%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存在心理困惑,而这一比率在本地学生中仅占32.3%。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外来务工者子女中有39.5%的人对考试怀有害怕心理,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不放心,怕考试失败而无法安心学习。此外,因为心理压力等出现心慌、害怕、经常上厕所、难以入睡等身体症状较多,有12.5%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存在这一类问题。另外,有9%的外来务工者子女有自责倾向,如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好,自己不用功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务工者子女中84.7%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86.2%和87.5%的人认为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不满意。
与本地学生相比,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意,在所有心理障碍的表现上都明显高于本地学生。
2、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表测试结果显示,与本地学生相比,外来务工者子女更频繁地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接受到更多人际压力、受惩罚、资源丧失等消极事件影响,他们中76.1%的人感到受人歧视、冷遇,而本地学生中这一比例为32%;他们中85.9%的人常遭受父母打骂,而本地学生中这一比例为58%;他们中71.5%的人过去一年里家庭遇到过经济困难,而本地学生中这一比例为21.5%。此外调查反映,外来务工者子女还经历过预期评选落选(78.4%)、升学压力(77.2%)、与人打架(75.9%)、被盗或丢失东西(79.5%)、遭遇意外事故(62.5%)等负性生活事件。
3、父母教养方式
由于学历偏低,外来务工者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都明显缺乏对孩子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不注重用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调查表明,外来务工者子女中有56.6%的人在不顺心时,得不到父母及时的鼓励和安慰;44.2%的人无法经常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55.7%的人无法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或者允许自己独自完成某些事。外来务工者家庭中,父亲使用惩罚和严厉教育方式的比例也明显偏高,有57.8%的人表示“父亲曾当着别人面打我或训斥我”,59.7%的人认为“父亲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87.7%的人认为“如果我在家里不听吩咐,爸爸就会恼火”。这表明在外来务工者家庭中,父亲常常使用体罚、责骂等粗暴方式进行管教,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明显不够,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在部分外来务工者家庭中还存在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现象。
二、主要问题
1、调查表明,由于比较自卑退缩,学习动机不强,社会化发展不良,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佳,其中学习压力和学校适应问题是突出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担心学习成绩、害怕考试、害怕对不起父母而倾向于自责,并导致心理紧张。
2、外来务工者子女经历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这对个体发展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生活经历曲折、多次迁徙、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等因素,外来务工者子女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到更多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受惩罚、资源丧失等消极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容易造成心理应激,长期不排除这些负面应激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很大伤害。
3、地区间的教学差异,父母期望过高造成的学习压力,部分家庭中体罚式的管教方式,以及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到的歧视和差别待遇,是外来务工者子女最主要的心理苦恼。
三、对策建议
1、目前针对外来务工者子女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在外来务工者聚居地和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在学校或社区刊发心理健康宣传海报和手册、请心理专业人员开办心理讲座等形式,展开切实有效的心理服务和干预工作。
2、针对外来务工者家庭开展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鉴于外来务工者受教育水平偏低,就业压力大,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明显不够,因此可以对有子女的外来务工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困难。3、整合资源,在外来务工者聚居社区和民工子弟学校中设立心理健康工作站或志愿者服务站,为外来务工者子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其释疑解惑,化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