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妇女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2006年1月11日下午,在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妇联、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和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举办了“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妇女发展”理论研讨会。来自本市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妇女干部250人参加,会议共收到论文51篇。与会者围绕两性和谐、家庭建设、社会公共政策、妇联组织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1、两性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与会认为,近年来,上海妇女的总体发展水平领先于全国,其中有些指标已达到世界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上实现了“当家有权、做主有位、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但由于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和社会利益调整带来的种种影响,上海妇女发展进程中同样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不和谐现象。比如近年来,在妇女参加劳动就业上的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部分女性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据市妇联对《2004年上海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有55.8%的女生反映自己在找工作时遭遇了性别歧视。同时,上海各级女干部比例虽然略有提高,但影响女性参政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上海女性的收入仅占男性的70%,比10年前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下岗失业妇女等部分女性群体贫困化倾向日益显现。上海户籍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已突破了103-107正常范围的上限,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出生性别比更是超过了120。与会者提出,和谐的两性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前提,目前我国在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方面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为此,需要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性别平等与性别和谐的长效发展机制,落实上海妇女发展指标,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2、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与会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新的形势下某些价值、政策以及法律的真空逐渐显现出来,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的性别评估,建立与完善性别评估的反馈机制,实现和谐社会。与会者提出,当前妇女维权的政策制定和法律在适用方面还存在距离,建议要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的途径,构建多方联动、综合支持的社区妇女维权的“绿色通道”,实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同时对婚内暴力的民事赔偿问题和离婚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还提出,在妇女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更加需要关注边缘妇女和弱势妇女。如老年妇女居住权受侵犯的问题,需结合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从立法、维权、社会保障多个角度保障老年妇女居住权,构建以“社区照顾”为内容和方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安全的老年妇女生活照顾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也要关注老年妇女群体的终身学习。
此外,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大量外来女性流入上海,对于她们的生活同样也引起了密切关注,与会者提出从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综合性、长效性治理的措施,努力消除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性别歧视。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非常敏感但又发人深省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性问题”,其中包括外来务工女性的性观念错误、性行为失当、性知识贫乏等问题。作为人性的需要、作为人权的表现,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管理部门以及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
3、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与会者认为,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家庭面临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家庭关系调适难度加大;物质之上,经济压力增加;人口老年化和家庭小型化,加重了家庭的负担;离婚率上升面临福利水平下降的单亲家庭递增。为此,与会提出,从家庭的角度,要多一点时间和家人共处;学习增进互动沟通的艺术;增加角色的弹性;平衡代际互动的重心;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压力。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导向,给予弱势家庭及其成员特殊关怀;推进专业的家庭心理咨询和治疗;倡导幸福主义为导向的家庭价值观;普及家庭科学教育和训练,将婚前教育纳入正轨教育体系。与会者还建议,设立家庭教育指标体系,创建学习型家庭等方面的相应解决措施。
4、开发妇联组织功能,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会者认为妇联组织要按照市委关于“落实、聚焦、突破”的要求,坚持政治性,聚焦有效凝聚各界妇女群众,实现妇女组织和妇女工作广覆盖,配合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强化妇女联合会的“联合”功能,建立起一个能广泛联系各界妇女的网络体系;坚持代表性,聚焦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建立并完善两性利益协调机制,配合党和政府抓紧研究并尽快形成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框架体系;坚持社会性,聚焦发挥妇联组织的社会功能,实现妇女广泛的社会参与;坚持服务性,聚焦承接事关妇女儿童的社会公共事务,不断提高妇女工作的有效性。与会者还认为,妇联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好独特的作用,当务之急就是:与世俱进,提高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立足发展,提高为妇女做好事、办实事的能力;心系妇女,提高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的能力;着眼实际,提高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与会者还建议,妇联应该转换思路,大力推行妇女工作社会化的模式。从结构性分工看,省市、区县妇联工作重点应该针对“社会”,街镇妇联工作重点应该正对“妇女”,同时,形成分工有序、相互支持的内部分工结构,进一步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本次会议论文还广泛涉及到了女性成才、女性文学、亲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体制外女性就业、高校女教师亚健康、大学生两性地位、医疗卫生、妇女非政府组织等众多话题。